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新童-中醫之傷寒歸真

馬新童-中醫之傷寒歸真

講者簡介

馬新童-中醫之傷寒歸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馬新童,男,中醫全科副主任醫師。畢業於甘肅中醫學院。和田地區第三屆青年科技獎獲得者。曾任新疆和田市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北京藏醫院中醫三科主任。創建中醫傳承論壇,精誠中醫學會、國醫館等微信學術交流平台。熱衷國學傳承,熟悉中醫經典。現創立馬新童中醫工作室與馬新童中醫藥研究院。特邀在孔醫堂、國醫堂、葆德堂、行知堂、博愛堂等地限號出診。

倡導天人地合參,神氣形同調,病脈證並治。臨證中善於四診合參(尤精於望診與切診),擅長運用古法古方全面系統診調治身心靈三類各種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雜症,二十多年臨證已診調治逾20萬人次30多民族的全國各地及外國患者,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尤其擅長靈活運用古法古方,吸收古今各家學術思想,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科疾病、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糖尿病、風濕類疾病、皮膚病、不孕不育及內科、外科、婦科、男科、兒科等多種常見病及疑難雜症。

所創「心通腦泰湯」通澀和三法、「咳喘系列方」、「開心湯系列」、「敗毒散系列」「逐瘀湯系列」等一系列處方既源於古方,又對古方進行創新。其中醫學術系列微信十講座及關於大溫脾丸、烏梅丸、薯蕷丸、瘡科流氣飲、痰飲病的講座至今是中醫圈內的經典講座。

馬新童-中醫之傷寒歸真

顏大夫推薦

《傷寒雜病論》是每個中醫人一輩子都應該捧讀玩味的書,所謂「熟知《傷寒雜病論》不一定是個名家,但是不熟悉《傷寒雜病論》肯定不是一個名家」。

馬新童老師對《傷寒雜病論》的研究可謂是精誠備至,幾乎研讀過所有的版本,將學習傷寒的過程總結為三個境界:學傷寒、用傷寒、破傷寒。

本文馬老師將就「如何學習傷寒」這個問題與大家進行探討,以圓融之卓識指引大家窺見——傷寒歸真。

錄音原文翻譯稿:

各位精誠中醫學會的老師,大家晚上好。非常榮幸跟大家分享學習《傷寒雜病論》的一些心得和體會。

《黃帝內經》為中醫學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牢固的基石,而《傷寒雜病論》,在此多下功夫,能掌握中醫辨證論治的神髓。回顧歷史,縱覽隋唐名著,金元四家,明清各派,凡是在學術上、臨床上有所建樹的,無不取法經典,無不精通仲景醫學。仲景之書,不僅講術,具備了治療傷寒與雜病的理法方葯及服藥後的注意事項,而更重要的是講道,即揭示了千變萬化的各種疾病,甚至他的規律以及思維方法。術與道的密切結合,成就了聖人之書。因此,如何學好中醫學,學習中醫如何打下良好的基礎及竅門捷徑呢?答案就是從經典著作入手,經典是中醫學的源頭,打好基礎,順流而下則勢如破竹。

仲景的醫學來源於醫經家與經方家,仲景書是集醫經經方之大成,故有法有方。最可貴之處,是在理論指導下,對上古經驗的總結,是一本承前啟後的劃時代之作,是我國醫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歷代醫家無不推崇備至。開創了中醫學理法方葯於一體的體系,稱其曰:「啟萬世之法門,誠醫門之聖書。」

一、如何學習傷寒

1.版 本

學習《傷寒雜病論》,首先要考慮版本的問題。我們通常用的是宋本,就是趙開美本,但是這個書是有一些殘缺的,有許多問題有待商榷。我接觸的《傷寒雜病論》一共有十個版本,有敦煌版本、唐代高繼沖版、孫思邈《千金要方》里的版本、桂林古本、宋趙開美本、湘古本、元朝的成無己、康平本、康治本等。這些版本當中,我給大家推薦的是桂林古本。它裡面的內容較全面,許多內容補充了宋本和其他版本裡面許多的不足之處。因此我建議大家,如果說想要好好地研究《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版本。給大家推薦的書是《傷寒雜病論會通》,黃竹齋先生以桂林古本為底版,把宋本、湘古本等其他的版本融在一塊而編著的

2.研究他的方、葯

《傷寒雜病論》十六卷,我們分為傷寒和雜病,也有人說《傷寒卒病論》,分為傷寒和卒病,有兩個說法。不管怎麼說,《傷寒雜病論》是一本書,有十六卷,這是可以肯定的。綜合學習《傷寒雜病論》,第一個方法就是把傷寒與雜病結合起來一塊研究,後世把它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那我們可以把傷寒和金匱一起來研究。第二個方法,《傷寒雜病論》可以用《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的理來解釋它。有《黃帝內經》就有《黃帝外經》,只是《黃帝外經》丟失了,大家認真去學習一下陳士鐸的《外經微言》,這就是外經的其中一個傳本。另外,用《難經》的理來解釋《傷寒雜病論》也是可取的。

那它的藥物組成,由什麼藥物學來做參考註解呢?在張仲景老先生的序當中可以看到是《胎臚葯錄》,許多人考證《胎臚葯錄》就是基於人體內觀實修所發現藥物功效所做的總結。《胎臚葯錄》構成了《傷寒雜病論》的藥物學,真正要用《胎臚葯錄》的方法才能解構仲景的方子。《胎臚葯錄》已經丟失了,我們可以用《神農本草經》來作為一個參考,因為《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張仲景先生學成於同郡的張伯祖老先生,張伯祖老先生源於道家,他的方子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陽旦、陰旦等,仲景避道家之名諱而自出柕機,對部分方名進行了處理,還存在青龍湯、白虎湯、玄武湯之類的名字。研究《傷寒雜病論》,自古以來都有個說法,「用經來解論」,經是《黃帝內經》,「用論來證經」,論就是《傷寒雜病論》。

3.熟讀通讀

剛開始看《傷寒雜病論》時,我建議大家不要看下面的註解,就通篇去讀,反覆地讀,有不明白的再看註解。註解當中有許多古今聖賢對它的解釋,有些解釋我覺得非常符合實際,有些註解不是那麼完全符合。因為有些人不是臨床的,是一個純搞理論,或者憑自己的想像來寫東西的,這是不足為慮的;有些是臨床大家,但是他對某些問題的認知不一定就完全正確,我們需要一雙智慧的眼睛去分辨它。比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在《醫宗金鑒》當中就認為這個藥方應該是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如果你看了桂林古本的話,你就會豁然開朗,這兩個方都是存在的,但是它們治的病和證是完全不一樣的。

學習《傷寒雜病論》,有些人說非常容易,把條文一看就會了,就這麼用就行了;有些人說非常難,仲景之方非常得難用,用不好療效就發生很大的變化:這兩者都有一定的道理。

仲景之門,至平至易,是講它的用,用它的方非常簡單,有是證用是方就可以了,這是初步的境界,所謂方證對應的方法。但是方證後面還有病機的問題,有病因、病性、病位、病機、病勢五個方面,都得去考慮。說它非常難就是這個理非常難。

張仲景的這些方子絕對不是他自己創立的,他只是靈活地運用這些方子,「為子條記,傳於後賢」。我們把張仲景說成醫聖,是為了推崇他,如果說沒有《傷寒雜病論》,後世中醫臨床治療的很多東西將會黯然失色。我們要想把《傷寒雜病論》完全搞清楚,那就要研究得非常深了,那我們就要站在制方者的角度去看,制方者是怎樣制的方。我經常在思索這個問題,百思而不得其解,我把這些方子按照河洛的方法去推演,初步取得一些成果,有些方子用這個方法確實可以做一個倒推。如果我們能站在制方者的角度,同時又能在臨床當中用制方者的思維方法去解決實際的問題,這樣我們就可以學傷寒,用傷寒,破傷寒。學傷寒是初級階段,用傷寒是中級階段,破傷寒是高級階段。進得去,也出得來,才能夠用傷寒的理法方葯來解決實際的臨床問題,這才是我們醫生一生追求的目標和方向。

4.注 家

熟讀傷寒原文之後,大家就要進行一些思考。在思考當中,不免就會碰到許多給《傷寒雜病論》作注的老前輩。金元時期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明代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王肯堂的《傷寒證治準繩》、張遂辰的《張卿子傷寒論》等;清代註解《傷寒論》的注本就非常多,比如說喻嘉言的《尚論篇》,張志聰的《傷寒論集注》和《傷寒論宗印》,張璐的《傷寒纘論》和《傷寒緒論》,徐彬的《傷寒一百十三方發明》,柯韻伯的《傷寒來蘇集》,程應旄的《傷寒論後條辨》,還有錢潢的《傷寒溯源集》,張錫駒的《傷寒論直解》,魏荔彤的《傷寒論本義》,尤在涇的《傷寒貫珠集》,吳謙的《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還有黃元御的《傷寒懸解》,徐大椿的《論傷寒類方》,沈金鰲的《傷寒論綱目》,俞根初的《通俗傷寒論》,陳修園的《傷寒論淺注》,章虛谷的《傷寒論本旨》,周學海的《傷寒補例》等;同時在日本有丹波父子的《傷寒論輯義》、《傷寒論述義》等,都對《傷寒論》有很高的評價和很高的發揮。對《金匱要略》的注家,有元末眀初的趙以德的《金匱方論衍義》,徐彬的《金匱要略論注》,魏荔彤的《金匱要略方論本義》,尤在涇的《金匱要略心典》,還有吳謙的《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陳念祖的《金匱要略淺注》,唐宗海的《金匱要略淺注補正》等。

那麼在眾多注家當中,我們首先看哪一家好呢?我個人覺得還是要看最早的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成無己還有《傷寒明理論》和《傷寒明理藥方論》,和《註解傷寒論》一起並稱為「三足鼎立的騎士」。《註解傷寒論》非常有名,《傷寒明理論》和《傷寒明理藥方論》被束之高閣。第二個我個人推薦的是柯韻伯的《傷寒來蘇集》和尤在涇的《傷寒貫珠集》。「精不過尤在涇,明不過柯韻伯」,就是說對《傷寒論》精髓的理解尤在涇是屈指可數的,對傷寒了如指掌、心如明鏡的是柯韻伯。他們的註解或以方歸類,或以證歸類,或以法歸類,角度不同,殊途同歸,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在不同角度選擇適合自己的。

在《金匱要略》注本中,有兩大注本與兩小注本,兩大注本是指比較詳細的《金匱要略論注》與《金匱要略編注》,兩小注本是指《金匱要略方論本義》與《金匱要略心典》。我個人推崇的是《金匱要略心典》。

5.大小方、加減法、主之、宜、不差者...

我們在《傷寒雜病論》當中可以發現,從大方子中可以發現許多小的方子,而且還可以合方來治疑難。比如說,在小柴胡湯中講,若咳者如何如何,提煉出了這六味葯:柴胡、黃芩、半夏、乾薑、五味子、甘草,這個方子源於《傷寒雜病論》小柴胡湯的加減法,叫做六味小柴止咳湯,這是我常用的一個方子。在小青龍湯的加減法當中,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我把它叫做八味青龍治喘湯,它的組成就是桂枝、芍藥、乾薑、細辛、五味子、半夏、炙甘草再加杏仁。那麼當既有咳又有喘怎麼辦呢?換句話說,既有相火又有痰飲夾雜時怎麼辦呢?受柴胡桂枝湯合方的影響,可不可以把這兩個方子加在一塊呢?就是把前面這兩首方子合在一塊,它們有共同的藥物半夏、乾薑、五味子、甘草四味葯。

張仲景的方子當中非常有趣,比如說,很多加減法,有明的有暗的。比如說暗的,桂枝湯,他有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加黃芪湯等,許多暗的加減法。還有明的加減法,比如說在小青龍湯、小柴胡湯、理中湯、真武湯的後面。大家看一看,這些地方是什麼樣的地方,是水、火,還有中土的地方呀,水火聚集的地方,土是後天之本,它其實暗含了許多的大道理需要我們深刻地去體悟、挖掘、整理。

另外《傷寒雜病論》當中,「什麼什麼主之」,那就是它的必效方,原方運用就可以了;「宜什麼方」就是說你可以採取的;「宜什麼方,「不差者,用什麼方」,那就是可能是這個,可能是那個,當不好分辨時,先選擇一種試探性治療,如果不行再用另外一種來解決。比方說「小建中湯不差者,宜小柴胡湯」。那麼也有明顯的合方,比如說最有名的是柴桂各半湯,是兩個方子來合成的。還有桂麻各半湯、桂二越婢一湯、桂二麻一湯等,都是合方治疑難的思路。我們看了許多疑難雜病,用合方的程度遠遠高於單用一個方子的幾率,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6.有字經與無字經

我們通過研究《傷寒雜病論》,要領略《傷寒雜病論》的思想境界。清人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說到治學要經過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個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個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學習《傷寒雜病論》,我們除了研究條文之外,包括條文與條文之間相互的關係,詳於此而略於彼,或詳於彼而略於此的文章要全部貫穿地讀,反覆地讀,反覆地在臨床中去體會,體驗可以理解,闡揚可以光大。體驗越深時,對方子的感受,對條文的理解,以及對它病因、病性、病位、病機、病勢的把握會越來越純熟。熟能生巧,你對它不熟,又怎麼能生巧呢?

我們讀《傷寒雜病論》時,既要思有字之經,更要思無字之意。這些有字經與無字經,是後人學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源泉。如果將《傷寒雜病論》融會貫通,既可以學習理法方葯的知識,又可以掌握辨證論治的規律。在中醫的所有典籍當中,研究《傷寒雜病論》的醫家,自古以來源遠流長,歷代醫家研究不盡,光輝永存。

我們學習《傷寒雜病論》還要和臨床實際聯繫在一塊。我們要讀一些古今經方家名家的醫案範例。大家讀的時候,要達到真信、真學、真用、真效,就是說要相信這是對的,然後在臨床上觀察它,而不要武斷地說肯定不對或者肯定對。

7.傷寒論與《輔行訣》、《千金》、溫病學

在《漢書·藝文志》當中講醫學有四大家,醫經家、經方家、神仙家、房中術家。《傷寒雜病論》將醫經家和經方家的東西完美地結合在一塊,給我們後世提供了很多的精髓和臨床實用的東西,因此在《傷寒雜病論》的學習當中,必然要涉及到醫經家和經方家的東西。《輔行訣》的出現對傷寒研究帶來了新的學術氛圍,而傷寒與《輔行訣》是可以貫穿在一塊進行學習和研究的。仲景序中言「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他這種外感式法的創立,用了三陰三陽的方法,與經方結合在一塊,構建了新的偉大的模型和框架。雖然說仲景的《金匱要略》是治內傷雜病的,但是有許多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一直到後世李東垣先生正式創立內傷式法的完整體系,這樣就把外感和內傷結合在一塊了。「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法河間,雜病法丹溪」,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經方的運用有文字記載的是來源於《傷寒雜病論》,但是真正成熟起來而蔚為大觀形成一個大的綜合百科全書,應該是孫真人編纂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要想把《傷寒雜病論》研究得更加透徹或者進一步提高,如果不研究《千金》、《千金翼》、《外台》、《小品方》等,根本就達不到更高的境界。當我們沾沾自喜會用合方來治疑難時,覺得自己比張仲景還厲害,張仲景沒治過的病,我會用合方的方法來解除疑難。當你在看《千金》和《外台》時,會發現其實有很多的方子古人都已經進行了探索研究,形成了完整成熟的式法和定式定法以及方葯。因此研究《傷寒雜病論》是我們每一個學中醫人的基礎,也是提高,是要到更高境界就必須要熟知熟讀,甚至背誦領會的一本書。俗話說,熟知《傷寒雜病論》不一定是個名家,但是不熟悉《傷寒雜病論》肯定不是一個名家。後世之人根據經方的用方法則和方義,結合當時的具體情況創製了許多新的方子,我們稱之為時方,其實是經方有益的補充和加減。

學習《傷寒雜病論》還要聯繫溫病學派的東西,比如說好多溫病的方子都來源於傷寒。如果你靜下心來好好研究,就會發現這兩者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有些特殊的手法上面略有不同而已。其實溫病確實是傷寒有益的補充和繼承,還有新的發揚。

8.記方歌

學習《傷寒雜病論》的方子,我們必須要把方子、方義、條文、煎服法、用法以及後面的方後注、食葯以後的反應,都應該認真地去閱讀、理解,如理如法去做。我建議大家背長沙方歌括,雖然有些會拗口,但是它把劑量和功效都如實地給寫下來了。也可以自己編,比如說,桂枝調營衛亦平,桂芍生薑三兩同,棗十二枚甘二兩,解肌藉粥則汗蒸;麻黃湯治太陽寒,七十杏仁二桂參,三麻一草只溫服,用時先把八證觀;炙甘草湯參桂姜,麥地膠棗麻仁攘,心動悸兮脈結促(代),虛勞肺痿俱煎嘗。當然也可以用趣味方歌記憶,比如說阿膠夏丹麥,去找吳(吳茱萸湯)三(四物去熟地)桂(桂枝湯),這是我自己編的溫經湯的方歌。還有按照數字來記憶,比如說,一二三四五,就是半夏厚朴湯,半夏是一升,二兩的蘇葉,三兩的厚朴,四兩的茯苓,五兩的生薑。比如說,四三二二,就是苓桂術甘湯,茯苓是四兩,桂枝三兩,白朮和甘草各二兩,用數字可以記憶。

總的來說,你要想方設法把方子記下來。有方有證的條文也要記下來,到後面有方有證的和有證無方的你都要把它貫穿起來,待到後面把《傷寒論》通篇反覆地背誦,領會它的精神實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開悟。最後所有問題都要自己去解決,別人只能幫助你,不能代替你。

二、學傷寒、用傷寒,破傷寒

學習《傷寒雜病論》有學傷寒、用傷寒,破傷寒三個境界。

「學傷寒」就是學習《傷寒雜病論》的方,方證要相應。沒條文的你就要理會它中間的意思,既要精思有字之意,更要精思無字之意。

「用傷寒」就是在臨床實踐中盡量多用經方,少用時方,慎用自擬方。十年成藥,百年成方,千年成法,萬年醫理。經方經過了千年的驗證,它是確實可行的。而不是我們通過理論的推導以後隨便形成的自擬方,它沒有經過歷史的考驗,沒有經過事實的驗證,因此它的療效就很難保證,還不能說是必效方。時方經過了幾十年或者上百年的磨礪,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經方相比,還是缺乏內涵,它還需要更多時間的驗證。你都不知道古人的立方立法的準則和原則,怎麼就能擬出很好的方子呢?徐靈胎說:「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徒記時尚之葯數種,而可為醫者」,《醫宗金鑒》裡面也講:「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精。臨證猶疑,漫無定見。葯證不合,難以奏效」。

我經常讀《傷寒雜病論》時就在想,假如我是張仲景老先生或者說是張伯祖先生,我會怎麼考慮這個問題。「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當我們靜思事情時,甚至可以和古人達到一個精神上的溝通,漸漸明白《傷寒雜病論》當中一些別人所不能夠理解的意思。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當我們對其中的方子熟知到一定程度,對條文熟悉到一定程度,有些病人來時,你一看到他,就是本能地會冒出方子來。當你儲備越來越多時,好多方子之間的組合自然就形成了新的「經方」,擴大了原方的適用範圍。「破傷寒」,破的只能破它的形,它的神是永遠破不了的。

我講的內容結束了,謝謝大家的聆聽!

馬新童-中醫之傷寒歸真

翻譯:景松 吳金聯 方檬丹

校對:王春穎 蘇雪貞 蔡果宏

編輯:朱麗莉

聲明:

本文章來源於馬新童老師2016年5月9日在精誠中醫學會的講課,由「中醫家」委託中醫志願者整理為文字稿。中醫在線論壇聯盟提供支持。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發布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歡迎投稿:zcyk@zhongyijia.com.cn

搜索「中醫家"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陳越:不停下追夢的腳步,對未知心懷敬畏 | 發現中醫
複發性口腔潰瘍一例治驗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