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隱晦,正史怎麼可能寫
之前說過,郭嘉此人,有兩個過絕於人的天賦:能識人,善機變。
所謂能識人,是指他對人性的洞察極其完整和精確。郭嘉被荀彧舉薦給曹操前,其實並不想輔佐曹操,他當時的意中人,是袁紹。但他如諸葛亮一樣,選擇主公前,必先詳細考察,充分分析,以確定是否與自己的理想契合。
袁紹自然是讓郭嘉失望了。郭嘉面見袁紹後,這樣評價袁紹:
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郭嘉用了幾十個字,就把袁紹全方位優缺點概括殆盡。他從袁紹的「用人之術」和「權謀之術」兩方面定板了袁紹:袁紹折節下士,廣收人心,這點原本沒問題,但一個「徒欲」二字,說明郭嘉看出了袁紹只學得周公收人心之表,未學到其精髓;「未知用人之機」是指袁紹麾下雖文臣武將,智慮之士極多,但他不善用之;「多端寡要,好謀無決」則是說袁紹沒有主見,對一時一事能分析得頭頭是道,但沒有勇氣拿定主意——這一點與曹操非常不同。
這就是郭嘉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將自己的理想,與其輔佐之人的能力,結合看待,若可輔之則輔,不可輔則走。袁紹不會用人,沒有決斷,如果郭嘉選擇了袁紹,不但無法施展拳腳,甚至會捲入派系鬥爭,最終死無葬身之地。
除了能識人,郭嘉還善機變。所謂善機變,是指他天性不拘一格,能根據具體問題,靈活應變,迅速捕捉最優解決方案。郭嘉善機變之代表作,是他隨曹操東征徐州呂布之時的表現。
征呂布,三戰破之,呂布退固守。時士卒疲倦,太祖欲引軍還,郭嘉說太祖急攻之,遂擒呂布。
注意,曹操是漢末時期公認的最善於臨陣機變的人了,結果圍攻呂布這一戰,郭嘉比曹操還要高出一籌。曹操因「士卒疲倦」想要退軍,說明在他看來,退軍是最優的選擇了,郭嘉卻能參破曹操無法參破的戰機,反其道而行之,讓曹操攜疲憊之軍,急攻呂布。郭嘉的敏銳,就在這裡。他深知,雖然我軍疲倦,彼軍亦不可無勞矣,且我軍佔有絕對優勢,呂布卻如困獸之鬥。此情此境,即便士卒疲憊,勝利的天平早已傾斜曹軍,攻取下邳只是時間問題。
曹操之所以最欣賞郭嘉,恐怕正是因為郭嘉這兩點天賦。曹操曾說「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說明曹操視郭嘉如知己。知己者,謂心有靈犀,所思所想,容易合拍。實際上,郭嘉擅長的這兩方面,也正是曹操最擅長者。郭嘉能識人,曹操也能識人,曹操用人的本事,即便在敵國也是公認的;郭嘉善機變,曹操也善機變,當年在鄴城與袁紹交談的那句「吾任天下智慮之士,以道御之,無所不可」,就是最好的詮釋。私以為,郭嘉恐怕是曹操一生最能相知之人了,故而曹操到死都非常還念郭嘉。
然而郭嘉,還是死了,而且死得很早。正史對郭嘉之死,記載非常簡練。
年三十八,自柳城還,疾篤。
三十八歲,在曹操即將平定北方的前夕,死了。如陳壽一貫對當時人之死的描述一樣,除了病篤,就是病篤,以至於病死儼然已成為當時人之死的唯一原因。甚至有人認為,「病篤」一詞,只是陳壽敘述時人之死的一種慣常方法。就如陳壽記載某人之勇,常常會用「勇冠三軍」,也不能代表他說的每個人就實打實的在三軍之中最勇敢。
然而,三國之後幾百年,裴松之的著作,卻足以重塑世人對郭嘉之死的認知。裴松之注三國志,引魏晉有關漢末三國時期文獻數百,對當年陳壽記載簡練之文字,進行補充,達到補缺、備異、糾繆之目的。裴松之所引古籍中,有一本喚作《傅子》,《傅子》中關於郭嘉之死,有這樣一則記載。
曹操曰:「追惜郭嘉,不能去心。其人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又常言:『吾往南方,則不生還』。然與共論計,雲當先定荊。此為不但見計之忠厚,必欲立功分,棄命定。」
郭嘉曾說,自己如果去了南方,就不能活。曹操後來補充說,郭嘉這是「棄命定」。兩個意思一樣:郭嘉如果去了南方,必死無疑。
我認為,郭嘉很可能有某種先天疾病,或類似遺傳性質的疾病。郭嘉死時,只有三十八歲,即便漢末三國時期,對於郭嘉這樣級別的人物,這個年齡去世,也是不多見的。郭嘉說他不能去南方,去了就必死無疑,唯一的解釋,就是南方易染瘟疫。然而這個原因,也十分牽強,劉表、劉備和之後的關羽、江東諸將,都是長期生活在南方的,即便南方瘟疫多發,也沒見這些人中有死於瘟疫的。赤壁之戰時,曹軍有許多士兵死於瘟疫,但那是士卒級別,郭嘉這種士大夫級別的人,絕無可能。
因此,只能認為,郭嘉顯然是有某種先天性疾病,這種疾病,又極其怕感染瘟疫。因此,瘟疫對郭嘉來說,實際是一種催化劑,可以加速他遺傳病的爆發,奪其性命。有一種說法認為,郭嘉有先天的肺部疾病,這種說法的史料依據暫時還未找到。但可以肯定的是,郭嘉的疾病並不如陳壽所言那樣,是在死前得的,而是早已有之的。如果此說屬實,則可以想見,郭嘉常年飽受肺部疾病之苦,死時很可能是活活咳嗽咳死的,非常凄慘。然而,這樣隱晦的事實,作為晉朝官修史書的主筆陳壽,他要維護魏國正統,怎麼可能在正史里寫。
※官渡之戰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學者:正史大多不靠譜
※千年古書揭秘曹操父親之死,陳壽竟掩蓋歷史真相,學者:不怪陶謙
TAG:田君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