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電影面對好萊塢衝擊艱難求索
來源:文匯報
說到德國電影,你會想到什麼?對於一些上了年紀的中國人來說,對德國電影的印象還停留在《英俊少年》《鐵皮鼓》等經典影片上。在人們只能通過譯製片來觀賞外國電影的年代,這兩部風靡中國的德國電影,構建起了國人對於德國電影最初並且延綿至今的印象。
回顧二戰後的德國電影,具有鮮明的國別和歷史特點。但和大多數西方國家一樣,美國好萊塢電影對德國本土電影造成極大衝擊,德國電影人也在艱難地探尋著屬於自己的道路。
《英俊少年》牆內開花牆外香
1970年,西德電影《英俊少年》上映,這部由海因切·西蒙斯主演的電影,講述了一個開朗外孫和頑固外公之間的故事,通過三代人磕磕絆絆的互動,歌頌了善良、純真、親情等這些人類最美好的情感和品質。1981年,這部內容並不深刻,卻是適合全家人一起觀看的西德故事片經上海電影譯制廠的翻譯配音後,被全國人民熟知。頑固的老爺爺、唱著《小小少年》的海因切等成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角色。
有意思的是,這部曾給國人帶來無數歡樂和感動的德國電影,在德國的影響力卻遠遠不如國內。記者曾經和不同年齡段的德國人談起過這部電影,知道的人寥寥無幾。2016年中國的農曆大年三十,或有意或無意,德國電視二台在夜間播放了這部在中國具有巨大影響力的電影,讓移居德國的國人頗為動容。
相較於《英俊少年》牆內開花牆外香,1979年同樣是西德拍攝的電影《鐵皮鼓》則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這部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君特·格拉斯的作品,講述了一個頗具魔幻色彩的故事,一位名叫奧斯卡的男童在目睹了成年人世界的醜惡之後,決心拒絕長大,隨後開始反抗他的父母、納粹、舅舅。這部披著魔幻外衣的諷刺電影最終不僅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也把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收入囊中。
「創意歐洲」有助發掘電影人才
雖然德國電影也有著輝煌的歷史,但冷戰結束後,隨著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擁有資本和人才優勢的美國好萊塢電影迅速攻佔各國電影市場,德國也不例外。
在2018年的統計數據中,10部在德國最賣座的電影中,只有一部是德國電影,其他多為好萊塢影片。而在2017年10部最賣座的電影中,只有兩部來自德國。
由於國內市場較小,德國電影公司往往獨闢蹊徑,製作一些輕喜劇和基於暢銷書的小成本電影,很少有規模宏大的商業大片問世。從2014年開始,歐盟推出「創意歐洲」項目,以資助和鼓勵歐盟境內的電影作品,目前在德國的杜塞爾多夫、柏林、漢堡等5個城市都設立有該項目的代表處,為德國境內的電影人提供幫助和資助。在這個項目中,一共有4個基金會專門資助歐盟內部的合拍電影項目,特別是電影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地區的電影製作人之間的合作,其中包括頗有名氣的歐洲世界電影基金會。
據悉,這4個基金會自成立以來,已經支持了142部電影,其中79部正在製作,63部處於發行中。這些電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世界各地的主要電影節上,展現出極高的藝術性和專業性。這些歐盟電影共同基金有助於歐洲電影業的國際化以及新人才的發現。
但是,必須要認識到,電影作為一個資本密集型的產業,生產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僅僅依靠數十萬歐元的援助是遠遠不夠的,歐盟提供的電影基金往往只能幫助導演們拍攝一下小成本的藝術電影。為了能夠獲得更大的市場、擁有更大的平台、施展更大的抱負,近年來德國電影人才流失嚴重,很多德國電影人不得不去好萊塢發展。著名科幻片導演羅蘭·艾默里奇就是不折不扣的德國人,他出生於德國斯圖加特,畢業於斯圖加特藝術大學和慕尼黑電影學院。這名德國導演為了實現自己的科幻夢,不得不遠赴重洋前往好萊塢發展,從而拍出了《哥斯拉》《後天》《2012》等大家耳熟能詳的高水平科幻電影。
當然,除了上文提到的歐盟電影共同基金以外,德國本國也有對電影的資助項目,其中最大的資助項目是屬於文化部的德國聯邦電影基金會,該基金會的年度預算在1.2億歐元左右,給每部電影的扶持資金大於歐盟提供的電影援助基金。因此,近年來歐洲各國都非常熱衷於和德國公司合拍電影,這樣一來不僅能夠爭取到歐盟層面的共同電影基金,也能拿到德國政府提供的資金援助。
(本報柏林7月31日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