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故宮的一件殷商酒器,記載了上古「孤竹國」的故事

故宮的一件殷商酒器,記載了上古「孤竹國」的故事

「盉」出現於商早期,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盉」用以調味,就是盛玄酒(水)以調和酒味濃淡。盉也承擔過匜的作用,與盤相結合,用以盥沐。

故宮博物院青銅器館承乾宮展出的文物中有一件商代的「竹父丁盉」,是殷商末期的器物。竹父丁盉上有銘文:以「亞」字為外框,內書「竹父丁」三個字,以及右邊一個象形的標誌,有可能是族徽。

故宮的一件殷商酒器,記載了上古「孤竹國」的故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關於「竹父丁」的解釋,有種觀點認為:「父丁」是孤竹國第七代國君,以「竹」為氏,所以稱為「竹父丁」,「父丁」是日名,用「父丁」來稱呼已去世的父親。「父丁」是孤竹國第七代國君,也是殷商王朝的貞人,掌握占卜的重要官員。

這個銘文里的「亞」字外框,又被認為是商代的一種官職:亞官。孤竹國的國君「父丁」同時也擔任殷商的亞官。「父丁」的兒子叫「亞微」,亞微繼承了孤竹國國君的諸侯之位,並且也擔任了殷商王朝的「亞官」。諸侯在朝內任亞官是種榮耀,所以在為「父丁」做器時銘文要標明這一點,用「亞」字來作為外框。

孤竹國,《辭海》里說是一個商周時期的古國,存在於商周時期,地理位置在現在的河北盧龍。亞微做國君時已經是商紂王在位的末期。亞微有三個兒子:長子伯夷、次子亞憑、三子叔齊。《史記*老予伯夷列傳》說「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父欲立叔齊。」亞微想把國君之位傳給第三子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 『父命之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亞微死後叔齊和伯夷互相推讓國君之位,最後雙雙出走。於是「國人立起中子。」孤竹國人就擁立了亞微的次子亞憑就做了孤竹國的國君,亞憑也擔任了殷商王朝的亞官。

這時已接近於殷商王朝的分崩離析。那麼逃走的伯夷叔齊去哪裡了呢?其實伯夷和叔齊也無處可去,「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聽說西方的諸侯之長西伯姬昌很善待老人,於是伯夷和叔齊就往西投奔而去。但是這時候恰逢西伯昌已死,「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紂伐。」西伯昌的兒子發,也就是建立西周的武王,抬著父親的牌位,稱父親為「文王」,向東去討伐大邑商的紂王。

故宮的一件殷商酒器,記載了上古「孤竹國」的故事

伯夷、叔齊勸阻武王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按照「周禮」: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三月而葬。也就是說,文王死了很短的時間,連幾個月後的下葬期都沒到,武王不及葬父就向東伐紂,而且還是以臣子的身份討伐君主。

武王沒有聽從伯夷、叔齊的勸告,覺得他們說的話很逆耳,想讓人對伯夷和叔齊動用武力,但是被太公姜尚攔住了。太公認為伯夷和叔齊是「義人」,如果對他們動用武力會讓天下人覺得周不義。後來武王平殷亂,天下宗周,伯夷和叔齊覺得這是臣弒君之恥,於是堅決不食周粟,隱居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最後餓死。

「父丁」在甲骨文的記載里被稱為「竹侯」,大約生活在商王武丁後期。子姓孤竹國的建立,根據《帝王世紀》載,「湯特封墨台氏於孤竹」。也就是說孤竹國號墨台氏,墨台氏又是從商王室「子姓」分剝出來的一支,在成湯之初,析之離支。

故宮的一件殷商酒器,記載了上古「孤竹國」的故事

西周建立後孤竹國作為商的方國、同姓宗親,並沒有跟著殷商一起煙消雲散。一直到春秋時期,被五霸之首的齊桓公所滅。山戎討伐孤竹國北方的燕國,燕國向齊國告急,齊桓公北伐山戎救燕,並滅了孤竹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