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死亡詩社》香港版的譯名是《暴雨驕陽》,台灣版的譯名是《壯志驕陽》,不過根據本片感情複雜的故事內容,以及最後這些思想剛剛開化的孩子所得到的死亡結局,我更喜歡大陸的譯名《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是對英文原名「Dead Poets Society」的直譯,似乎沒有太多的翻譯才華在其中,但是卻真實地概括了這部電影的意圖傳達的理念——自由的危險以及突破的代價。

《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至於「暴雨驕陽」和「壯志驕陽」更偏向電影中青年的激情與浪漫,與「死亡詩社」相形之下顯得溫和一些。我本人認為如果按照港版和台版的電影譯名來理解,其層次或許未免有些膚淺了些。的確,我們在觀影過程中會有些心情澎湃,尚處青春的人要抓緊時間,讓思想自由,釋放浪漫與激情,用電影中的語言叫做「卡匹迪恩「;已過青春的人看到本片會淚流滿面,捫心自問著那些蹉跎了的歲月;而已至暮年的人則會面朝夕陽,思緒萬千,聽到電影中談及有關"變成花下之塵「」成為蛆蟲的食物「,潸然絕望。《死亡詩社》如果沒有最後的「死亡」就不會成就這部電影的偉大——那樣只會淪為一部為自由盲目高歌的洗腦電影,幸虧有了這種為自由思想所付出的暗淡一面,才讓我們能夠將浪漫二字的橫截面剖開看清。

《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死亡詩社》的誕生源自於幾個不同的真實事件,從導演到編劇都對故事中的核心意涵有過親身經歷,所以我們在電影中能夠看到許多細枝末節,飽含深情。劇本作者托馬斯·舒曼曾在蒙哥馬利·貝爾學院就讀,那是一所男子預備學校,而電影中基汀老師的靈感正來自於舒曼就讀的這所男子學校的老師薩繆爾;導演彼得·威爾與舒曼有類似的經歷,早年間就讀於一所悉尼的私立男子中學,因而,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那些制服、紀律、校園風貌等都是導演的真實所現。編導擁有的親身經歷、原始素材又加上詹姆士·希爾頓的熱門小說《再見,基普先生》的故事邏輯,讓這部電影熠熠生輝,成就了眾多參與該片的電影人。

《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其中該片主角羅賓·威廉姆斯本是一個喜劇演員,這部電影屬於他的風格突破之作。電影中扮演的那個充滿詩意、浪漫、瘋狂的基汀老師,我們絲毫沒有看到他慣常於小丑的搞笑痕迹,精湛的演技也沒有讓我們因為他從前拍攝喜劇的刻板印象而有格格不入的突兀感或失笑。無疑,《死亡詩社》成就羅賓·威廉姆斯演員生涯的多樣性。事實上,這部電影為他拿到了奧斯卡影帝提名。

《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而導演彼得·威爾在本片之後,又拍攝了他另外一部相類似的、頗具思想性的電影《楚門的世界》。我相信,正是《死亡詩社》實驗性的成功讓彼得·威爾有了拍攝《楚門的世界》的可能。另外,《死亡詩社》讓彼得同樣斬獲了奧斯卡提名,留下他導演生涯中的輝煌一筆。直到今天,許多人能夠津津樂道的,仍舊是他的《死亡詩社》和《楚門的世界》,至於他的其他優秀電影,如《綠卡》《證人》鮮有人知,而《怒海爭鋒》雖然在各大電影獎上評價叫好,但是觀眾緣十分不佳。

這部電影帶給最大成就的是編劇托馬斯·舒曼,這是他編劇生涯中唯一一部叫座又叫好的電影,也是唯一一部把他送到奧斯卡頒獎舞台上,並且讓他捧得最佳編劇的獎盃。我相信,如果舒曼和人介紹自己,說自己拍過什麼片子,這部電影肯定是他張嘴就要提的。其他電影像《桃色交易》《燃燒的天堂》等,知名度不高,藝術性也較差,可以說《死亡詩社》是他編劇生涯的巔峰之作了。

只是對於這部榮譽纏身的電影我認為很多人的解讀都出現了偏差。激情、青春、衝動、勇敢、奔放、愛情,這些元素不過是這部電影表面所呈現的內容,許多人在談及這些標籤時往往忽略了其背後的影子——迷茫、絕望、孤獨、痛苦、傷害累累。如何解讀這些天壤之別的標籤,我們不妨從電影中細究。

《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電影故事發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那時的美國有許多私立的男子學校,這些學校門規森嚴,教學刻板,試圖以流水線的教育方式輸出人才。孩子們生活在一潭死水裡,雖然富有青春的激蕩與活力,卻無處釋放,更沒有掙扎,只能無條件地承受。正是這個時候,英語系的基汀老師來到了這所沉悶的學校,以其新穎前衛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們輸送了新鮮的血液。

《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我要說的是,對於最後佩里的死亡這位基汀老師是有責任的,而非電影中那些愛戴他的學生認為的那樣——佩里是被其父親逼死的,基汀沒有灌輸過佩里什麼思想,熱愛表演是他自己的事情。如果有人這麼認為,我想問一個問題就夠了,如果基汀老師從未來過,佩里會不會自殺?我們在電影開篇看到,佩里隨他父親走出禮堂同諾蘭博士打招呼,他面帶笑容,說話利落,不是那種整天陰鬱的孩子。若是基汀沒來,他會安分守己,按照已經習慣的生活方式,努力學習,認真聽父親和老師的教誨,將來考上大學,完成父親的夢想,當上醫生。

《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那麼,基汀老師交給了這些孩子什麼東西?電影中基汀老師大概上了六堂課,分別告訴他們抓住人生寶貴的時間、詩歌在人一生中的價值、用不同視角看待人生、直面內心的渴望、大聲說出內心的想法以及順從的危險,這些東西對於這幫在死水裡憋屈已久、思想束縛已久的學生來說,確實是新奇澎湃的,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容易不能自持,甚至放縱自己。可我要鞭撻這位基汀老師的是,他沒告訴這些孩子所謂的自由與激情背後潛伏的危險是什麼,他沒有說明現實的可怕,他甚至撕毀了課本中所有現實主義的詩文。最後被洗腦最成功的多爾頓遭到退學,更慘的是,佩里自殺身亡。

《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種種不良後果都是因為基汀老師忽略了現實,或許他這位洋洋得意的思想巨人自己都沒明白,人生是由浪漫和現實組成的,撕掉任何一頁的詩篇都是不可取的,何況,浪漫往往構建於現實之上。這正是本文所要表達的觀點。基於此,我們不妨審視一下,在基汀老師撥動了他們平靜的心湖之後,他們所面對的困境。

1、查理·多爾頓這個不良少年

《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在基汀老師沒來的時候,電影展現的查理·多爾頓就是一個叛逆少年。他對學習沒有興趣,時常嘴裡叼著一根煙,對這所森嚴的學校充滿不滿,甚至嘲諷。學校里的四大支柱「傳統,榮譽,紀律,優秀」,被他嘲諷成了「嘲弄,恐怖,頹廢,排泄」。可見,如果不是老師和家長的強制性教育,這位仁兄早就成了不良少年。對於這種類型的學生,基汀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將他們引入歧途。

《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基汀來了之後,讓學生們撕去書的前言,其他學生都唯唯諾諾,這正迎合了多爾頓的叛逆特性,他第一個將書頁撕去。在基汀談及到自由、女人時,他更是大聲附和。第一次組織的「死亡詩社」他最踴躍,在山洞裡拿著一張裸女圖,吟著他自己寫的詩「教我戀愛,先教教你自己。戀愛藝術屬我第一。戀愛之神,如果有這種東西的話,也得向我學習。」這些話充滿著自大與狂妄。果不其然,很快他越過了雷池,把來歷不明的女孩帶到山洞裡,臉上還有口紅印記。之後他又擅自主張,將一篇提倡學校引入女學生的文章登上報紙,受到學校嚴厲譴責,最後鬧到退學地步。

《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基汀老師口中的「自由」「激情」等詞讓多爾頓有了狂妄、叛逆的理由,沒有家長和學校的管制,我們甚至可以想像他退學之後,假如真的獲得了基汀所言的自由,他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左擁右抱地泡妞,玩弄感情;從吸煙慢慢演化到吸毒;沒有一份正經的工作,整天遊手好閒;甚至最後成為一個街頭小混混。如果他上了年紀之後,回顧人生,一定後悔遇到基汀這樣的老師。

2、諾克斯·奧弗斯特里特將會傷害累累

《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相比於多爾頓左擁右抱,諾克斯對待感情卻是十分認真的,可以說痴痴嚮往。兩個人相比照可以見得,基汀老師同樣的一句話——勇敢追求女人,在不同的人理解中就是魔鬼和天使的差別。可惜,基汀老師沒有教給多爾頓愛情要專一,也沒有教給諾克斯浪漫痴情可能要承受的後果。

諾克斯第一次見到切特女友便無法自拔,如果沒有基汀老師我想他或許只是腦中一閃,繼續投入到絕望的學習中。可是基汀老師灌輸了他對待愛情的方式,那就是勇敢追求。於是,我們看到,諾克斯從此之後因為這個女人無心學習,甚至低吼一聲「卡匹迪恩」,做出了很不理性的舉動,淺吻了正在熟睡的切特女友,遭到切特一頓暴揍。而後他瘋狂地跑到切特女友班裡表白,又勇敢地和切特女友進行了約會。這一切好像他成功了,可是我想的是,這個心猿意馬的女孩,是否能和諾克斯真正長久在一起?諾克斯因為被基汀喚醒的浪漫又讓他會遭受多少傷痛?

不過,諾克斯終究還是幸運的。如果他沒有帥氣的外表,沒有殷實的家境,只憑著一腔衝動,他憑什麼從切特手中爭奪這樣一個漂亮的女孩?空有一身浪漫情懷,最終只能像海子那樣傷害累累。

3、尼爾·佩里的理想

《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理想,一個讓許多人魂牽夢繞的話題,尤其是對於一個未經世事的少年來說。當佩里得知話劇要招演員,他瘋狂極了。他沒有顧及現實中父親和學校的因素,只是歡呼雀躍,告訴舍友托德·安德森他要參加,滿屋子跳來跳去。的確,他有演繹天賦,並且得到了主要角色,可是浪漫、激情背後是什麼?接下來他要面對父親的指責和學校的教訓。縱然他說服了父親,讓他參演一次,可是結果仍舊要回歸現實。父親認為基汀老師灌輸了他不良思想,那些口口聲聲不服從父親的話倍感刺耳,父親堅持要給他一個安穩的未來,考哈佛做醫生。佩里屈服了,以死亡告訴這個世界,與其在平靜的絕望中度過一生,不如死去。

《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佩里身上的死亡宿命,我不想像佩里同學那樣為基汀辯解,更不可能向著他父親一方。這兩方都有錯誤,也正是教育中「過猶不及」四字的典型體現。佩里父親或許在現實中是一種極端,但是他身上的權力屬性或多或少在父母身上都有。許多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後,就會認為是他們的重生,於是把自己年輕時沒有完成的夢想強加於孩子的身上。在這樣的家庭里,孩子真是無辜的。他們來到這個煩惱的世界就沒有經過自己的同意,現在讓他們選擇自己的人生,也要由父母來做主,這簡直就是一種強暴的行為。

基汀的到來讓佩里窺見依照父親過活的未來是一潭死水,於是他開始尋找生命里的激情。可惜的是,基汀教會了他追求理想,沒有教會他面對困難。如果佩里不認為父親的一句話就決定了他未來,如果佩里在和父親聊天之後,表面上答應,實際上仍舊在努力想法掙脫父親束縛,他但凡擁有堅忍的品格就不會自殺。所以,佩里的死亡是基汀和其父親雙方面的責任,並非如電影中那些學生所稱的那樣,完全和基汀無關。

4、卡梅倫與托德的抉擇

在這場基汀激情四射的講課中,只有兩個人保持了清醒與理智,一個是循規蹈矩的卡梅倫,另外一個是有獨立思想的托德。

《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卡梅倫雖然也加入了死亡詩社,但是他當時的態度是這個社團沒什麼意思,只是因為和大家一塊兒玩,礙於情面,沒有拒絕。電影從一開始就說明了卡梅倫是個循規蹈矩、喜歡學習的學生,在佩里剛進宿舍時,卡梅倫就提醒要參與學習小組。在基汀來上第一節課,告訴他們要抓緊時間,佩里下課之後還問,基汀講的東西會不會考。可以見得,佩里對於這個不按照課本講課的老師是十分不屑的。果不其然,在電影最後,他背叛了他們,並且舉報了基汀老師。他稱,如果不是基汀灌輸危險的想法,佩里就不會死,一切都是基汀老師的錯。本來他們都能夠安分守己地學習,結果基汀老師的到來讓他們變得瘋狂起來。

《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不可否認,這個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梭羅對此的評價是「很多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可我認為,有的人的確如梭羅、如惠特曼充滿著浪漫,就像電影中的佩里、諾克斯、多爾頓,可是也有許多人不喜歡突破,循規蹈矩對他們來說不是絕望,而是幸福,是最好的生活狀態。就像是佩里要托德激情一些,托德告訴佩里的那樣,「我和你不一樣,我能照顧我自己。」

《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相比於卡梅倫頑固的自我限制,我更喜歡托德冷靜沉默的方式。基汀給學生們灌輸的教育理念,我想,托德是接受的最恰如其分的一個。他沒有因此瘋狂,可他也明白基汀口中所言的——不能讓一生碌碌而為,更不能絕望度日。在電影最後,基汀離開教室時,托德是第一個站起來喊「船長,我的船長」的。基汀的教育方式適合於這樣理智的學生,或者,如果他要灌輸浪漫主義,應該先讓學生學會理智。

在文章最後我想說,愛情是浪漫的,理想是浪漫的,生活是浪漫的,只是這些浪漫都架構於現實之上,如果失去了現實夯實的基礎,這些浪漫只會導致人生的崩塌,甚至滅亡。何況,生活的浪漫不在於有多轟轟烈烈,能夠平平淡淡地感知浪漫才是真正的幸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