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孟母不買「學區房」,孟子可能是個「小混混」

孟母不買「學區房」,孟子可能是個「小混混」

孟子出身平民家庭,自然不可能住上華堂大屋。他們家最初可能住在一片山林附近,周圍到處都是墳地。童年時期的孟子,每天看到的是送葬的人群和那些複雜的喪葬禮儀。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孟子就有樣學樣,學習挖墳、葬禮,每天哭哭啼啼很不吉利。

孟母不買「學區房」,孟子可能是個「小混混」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事生事死」又是「孝」的核心,這是中國人的精神基石。「事生」是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好好侍養他們;「事死」是在父母去世後辦一場程序複雜規模宏大的喪禮。在儒家的觀念中,「事死」甚至要比「事生」還重要。所以中國自古就有「禮莫重於喪」的傳統。悲哀的是,現在中國人的喪禮,有的已經變了味道,古代那些莊重的禮儀,演變成令人啼笑皆非的「娛樂活動」。有請美女跳歡快的「小蘋果」的;甚至還有唱「今個真高興」的,這要是讓孔子知道了,說不定又要「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因為,孔子是「周禮」的大師,熟悉各種文化禮儀,年輕時還是一名優秀的葬禮主持人。他認為,孩子出生三年後,才能脫離父母的懷抱,一旦父母去世,孩子則為之服三年之孝,正是感恩父母之愛的表現。儒家經典《中庸》上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這種思想被曾子總結為「慎終追遠」,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後來,孟子繼承了孔子和曾子的思想,他說:「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把喪禮看得更重要,這可能與他童年的經歷有關。

孟母不買「學區房」,孟子可能是個「小混混」

戰國時期,儒家受到墨家的嚴峻挑戰。墨家是現實功利主義者,一切以有用為標準。墨家認為過分強調葬禮,只會浪費社會財富;過分強調守喪三年,只會浪費時間。所以墨家學派猛烈抨擊儒家的厚葬久喪思想。墨家學派鄙視儒家學派,認為那些強調厚葬的儒生們,就是靠死人吃飯,看見哪家死人就開心的「賤儒」。這種思想可能影響了孟子的母親,她不想讓孟子成為靠死人吃飯的「賤儒」,就把家搬到一個市場旁邊。市場上每天人來人往,討價還價之聲不絕於耳,孟子就模仿商人們賣東西,搞得滿身都是銅臭氣。與現在不同,古代商人的地位不高,古人職業規劃的排序是「士民工商」,商人忝列末席。那時候平民的直接理想是成為「士」,「士」是介於平民和貴族之間的中間階層,是通向上層社會的橋樑。母親不願讓孟子成為滿身銅臭的商人,狠了心買下了「學區房」,把家搬到一所學校附近。這時,很有可能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學生,在附近辦學,朗朗的讀書聲深深吸引了孟子,從此,作為一個「旁聽生」,孟子開始認真閱讀古代典籍,學習古代禮儀,朝著成為儒家大師的道路上前進。

孟母不買「學區房」,孟子可能是個「小混混」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兩個道理。第一,母親是我們童年生活中最重要的教育者。孟子是個幸運的人,他有一位懂教育、識大體的母親,這讓他從小獲得了良好的啟蒙教育。第二,人是環境塑造的動物。環境不能決定人的一生,但能夠影響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像戰國晚期的思想家荀子說過的那樣,「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成年後,孟子也十分重視環境對人的塑造作用。他說「富歲,子弟多賴(通懶);凶歲,子弟多暴」,意思是,「豐收之年,年輕人容易養成懶惰的惡習;而在災荒之年,年輕人就容易發生暴亂」。這充分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玩的國學 的精彩文章:

儒家如何看待命運?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孟子:盡人事知天命
人性是善還是食色本能?看儒家大師孟子與告子的最強辯論

TAG:好玩的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