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義的未解之謎?此事不僅要問張發奎,更要看江西的兵要地理
我黨於1927年8月1日凌晨發動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這一天也成為解放軍的建軍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馬回嶺火車站是「八一」南昌起義部隊國民革命軍第25師乘火車開進南昌參加起義的出發地
熟悉軍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參加南昌起義的隊伍,都是從九江地區開赴南昌的。哪怕是起義成功後,才動身趕往南昌與主力會合的25師主力,也是從九江縣西南的馬回嶺車站出發的。不知道有誰想過沒有,為啥我黨不在九江地區就近起義,而偏偏要集中隊伍趕往南昌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還得從當時的政治、軍事態勢和兵要地理說起。
大革命時期的周恩來
1927年7月15日,在武漢的汪精衛集團撕去了「左派」的面紗,開始「清黨」,史稱「7.15政變」。一時間,曾經的「革命中心」武漢,以及農運基礎甚好的兩湖地區,陷入了血雨腥風之中。各級農運、工運組織遭到摧殘,共產黨人、左翼人士和革命群眾慘遭屠殺。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敗,革命轉入低潮。在這種情況下,將自己掌握和影響的武裝力量從國民黨陣營中拉出來,舉行武裝鬥爭,是挽救中國革命的唯一辦法,也是中國共產黨絕境求生的唯一選擇。
此時的武漢「國民政府」,在「清黨」的同時,還由唐生智任總指揮,指揮張發奎的第二方面軍、朱培德的第五方面軍「東征討蔣」。從7月中旬開始,第二方面軍以第11軍、第4軍、第20軍的次序,由武漢、黃石順江而下,準備在九江地區集結完畢後,再會同第五方面軍,分別向皖南攻擊前進。由於我黨掌握和影響的部隊,基本集中在第二方面軍中,因此黨一面將暴露的黨員及尚存的工農力量撤出武漢,夾雜在行軍隊列里向九江方向集結,一方面也在積極爭取張發奎參加起義。
葉挺——南昌起義時任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一軍軍長
之所以要做張發奎的工作,是因為此前我黨受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影響,沒充分意識到抓牢「槍杆子」的重要性,更沒有像後來「三灣改編」那樣,「將支部建在連上」。因此黨對國民黨軍隊的掌握和影響程度,基本要看部隊主官的態度和政治傾向。所以如能爭取到張發奎,則第二方面軍都會站到共產黨一邊。如此一來力量就大不一樣了。打回潮汕地區,接受共產國際援助,重建革命根據地,再次誓師北伐的成功希望也就更大了。
可惜事不如人願。張發奎不僅沒倒向革命陣營,反而和汪精衛密謀,準備在第二方面軍里「清黨」。這就意味著,剛剛脫離武漢這個險地的共產黨人,又被逼入了絕境。何去何從,決策稍有差池或延誤,都意味著滅頂之災。
7月20日,譚平山,鄧中夏,李立三,聶榮臻,葉挺等人在九江開會研究對策時,所面臨的形勢相當嚴重複雜。在軍事態勢方面,第二方面軍所屬的第4軍、第11軍駐紮在馬回嶺、塗家埠一帶。第20軍賀龍部正從黃石向九江開來。第五方面軍第3軍已移至樟樹、吉安一線;第9軍主力移駐撫州;程潛的第6軍,經江西的萍鄉、武寧,分道向南昌集結。南京政府方面的何應欽,李宗仁,葉開鑫等部,正從南京沿長江兩岸向安慶移動,準備討伐武漢「國民政府」。
賀龍當時雖非中共黨員,但卻率部堅決參加了南昌起義
到7月20日時,九江地區完全在我黨掌握中的部隊,實際上只有葉挺任師長的第11軍第24師。第11軍第10師中雖有一些中共黨員,但師長蔡廷鍇卻態度曖昧。同屬第11軍的吳仲禧第26師中,我黨幾無力量。在第4軍中,我黨對繆培南任師長的第12師、由奉軍改編而來的第21師,並無影響力。由葉挺獨立團擴編而來的第25師倒是深受我黨影響,但師長李漢魂卻系張發奎親信。我黨完全有把握拉出來的隊伍,只有由副師長周士第兼任團長的第73團。至於第20軍賀龍部,名為1個軍,但當時實際上只編有賀錦齋任師長的第1師,秦光遠任師長的第2師,總計約5000人,僅比葉挺第24師人數還少些。而且我黨此前在第20師內的基礎極為薄弱,軍長賀龍當時也並非中共黨員。能否爭取到他參加起義,事先誰也吃不準。
江西地理形勢
在兵要地理方面,三面環山、一面臨江的江西省,交通相當落後。可供大部隊機動的路線,大體呈一個「天」字形。上面這一橫是沿江通道。下面這一橫是橫貫贛北丘陵地帶的一條東西向走廊,也就是今天浙贛鐵路途經之地。一撇是指由南向北注入長江的贛江及其沿岸。一捺是指撫河及其沿岸。九江和南昌,分別位於上、下兩橫與一撇的交匯處。
所以,如果在九江地區舉行起義,由於沒能爭取到在第二方面軍中頗有掌控力的張發奎,屆時我黨真正有把握控制的武裝力量,實際上只有葉挺的第24師及25師73團。這兩支部隊戰鬥力雖強,但要對付戰鬥力同樣強悍的第10師、第12師,以及戰鬥力雖弱,但人數不少、裝備不差的第21師、第26師,敵我力量對比懸殊,成功的把握並不大。況且九江臨江,大部隊蝟集於此,並無迴旋空間,只能迎面對撞死拼。這對兵力居於絕對弱勢的我黨來說極為不利。
環贛敵軍分布情況
無論是上游的武漢汪精衛集團,還是下游的南京蔣介石集團,彼此雖有矛盾,但在反共問題上卻是高度一致的。如果我黨在九江發動武裝起義,武漢和南京方面都會利用長江水道快速機動兵力,合擊起義部隊。位於九江以南的第五方面軍部隊也必然快速向南昌收縮兵力,堵住起義軍南下的必經通道。由此,起義部隊即便能在九江地區戰勝兵力佔優的張發奎部,也將陷入背靠長江,三面迎敵的窘境,很難衝破敵軍的重重合圍,實現南下潮汕接受共產國際物資援助的既定計劃。
綜上所述,揮師南下,移兵南昌是共產黨人唯一的選擇。當時南昌城中的敵軍,只有王均第3軍第8師第23、24團;程潛第6軍第19師第27團;金漢鼎第9軍第27師第79、80團。第五方面軍警衛團,共計6個團,約6000兵力。敵軍數量既少,又互不統屬,最近的援軍也要1、2天才能趕來,因此在南昌舉行起義,成功的把握很大。起義後敵軍雖必然沿「天」字形通道向南昌彙集,但起義軍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在合圍形成之前逆贛江通道,或是逆撫河通道南下。
最終參加起義的隊伍一覽
事實上,預定參加南昌起義的隊伍移師南昌之際,張發奎在廬山上召開高級軍官會議,著手部署在第二方面軍中「清黨」。張發奎、蔡廷楷與葉挺既是廣東老鄉,又是多年戰友,彼此私交甚厚。因此張發奎對葉挺還抱著爭取的態度。蔡廷楷在上廬山開會前,還放心地將自己的第10師託付給葉挺代管。葉挺部在移師南昌時,順理成章地將第10師部分「拐帶」到了南昌。第10師是否在南昌起義中實際參戰,目前史學界尚有爭議,但至少暫時解除了這支戰鬥力頗強的隊伍對起義軍的現實威脅。
至於駐馬回嶺的第4軍所屬第25師,有師長李漢魂在,副師長周士弟便只能實際掌握由他兼任團長的第73團。而74團除了參謀長王爾琢是共產黨員,其他人幾乎全是國民黨的人,中共在該團的影響力最弱。75團團長李江不是共產黨員,參加起義的可能性不大。該團1營副營長孫一中是黃埔一期生,傾向於共產黨。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策動第25師全體參加起義是不現實的。提前將自己掌握的力量拉往南昌集中,毫無疑問將打草驚蛇。所以,25師的起事,只能等南昌起義成功後才能進行。事後證明,這個估計和部署是正確的。我黨經過周密準備,最終也只爭取到了第73團整團、第75團3個營及第74團的重機槍連、偵察連參加起義隊伍。
本文作者:忘情,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朋友圈。友情提示:本號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於抄襲洗稿盜圖者,都將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軍事觀察員,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