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前世今生——古今文字演變簡史
漢字從圖畫演變而來
……是象形,象物的大概——象形如「日」「月」「人」等。象物,用抽象的符號指示:如「上」「下」。還有就是會意,會合兩個以上的字合成一個字。如:賤,錢等……
例:
一個"人"長大後,伸開雙手,就是一橫,變成「大」。而人再大也不能大過天,把大字上面加一橫就變成了「天」,把「天字捅破以了」,就變成了「夫」。
原來這世界最大的還是男人——男子漢大丈夫,「夫」能破天,還過現在的男人已在慢慢轉化成小鮮肉了,這世道,或許哪一天要把這個「夫」字演變一下……
關於文字
漢文,相傳是黃帝的史官"倉頡"所造,據說這倉頡有四隻眼睛,能看到別人看不明白的東西,在他看到鳥獸的腳爪印痕時,突然來了靈感,於是把這些圖案做成了用來代表語言的符號。便造起字來,從此以後人有了文字,交流起來就方便多了。
不過,人類有了文字就變了,變得懶了,辛辛苦苦種地的人少了,做生意的奸商卻多了起來...
——話說回來,文字讓人變得機靈了許多……
言歸正傳...來說說"倉頡"……準確地講倉頡造字只是一個傳說而已;是戰國末期杜撰出來的——無端弄來一個造字的聖人,其目的就是讓人信服。
"倉頡"這個人實則是以同音字「商契」引變而來,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古代有刻刀的意思;古人用刀筆刻字,文字別稱「書契」,因為這些聯繫,商契就形容成了造字的聖人。
實際上造字一說全然與"他"不相干,不過就此可以證實,文字起源於夏商之間,夏商以前是以圖案記事的,那時還沒有正式文字概念,夏商時期,商人灼甲骨,在上面刻字記事。
後來稱為甲骨文,又稱為卜辭,是盤庚(約西元前一三OO)以後的商代文字雛形。
甲骨文,金文,籀文,「古文」(《說文》里所指文字),這些都可歸納為古文字範疇。也是古人那個時期的文字統一官書。
甲骨文是「契」出來的;金文是「鑄」的。所謂鑄,是先在模子上刻上字,將銅熔化後到入模中,冷卻後成形,這就是金文的來歷。
古代書寫文字的方法除「契」和「鑄」之外...還有"書"和"印",「書」是用筆書寫在竹木簡,帛和紙上。「印」則是在模子上刻字,印在陶器和封泥上。
漢文是經歷無數次,從圖畫,到象形演變而來……
其實文字是廣大勞動人民在生活實踐中,逐漸認知和創造的。文字不斷在演變著...文字絕不是一人獨創的,進入戰國末期,因為政治文化和學術的需要,文字逐步被規範化。東漢和帝時,有個叫許慎的作了一部《說文解字》。搜集在他書里有九千字...小篆之外,還兼收了籀文,「古文",《春秋左氏傳》中的字體。書中每字都有說解。
秦以前的文字不規範
秦以前,是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國與國之間文化交流,書信來往,官方文書等、書寫形式很龐雜。官書雖然有一套程序,可民間的文字書寫形式太亂。
文字的統一
後來秦始皇一統天下後,進行了大規模的文化改革,可以說,是我國古代一次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就是消滅一切...他認為不合時情的觀點和學說,意在統一思想。焚書坑儒事件之後,不但統一了"度,量,衡。"最具意義的就是統一了文字。
秦始皇為了統一文字,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分別負責具體實施——李斯作了《倉頡篇》七章,趙高作了《愛歷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學篇》七章。
所選文字出自《史籀篇》,字體以當時通用小篆為準,與"籀文"略有區別,經過篩選後,作為當時官定的標準字書。
字書規範以後,文字的統一就"水到渠成"了。
小篆成了國書,其它的字體被漸漸淘汰。
文字演變
秦以後是書體演變的時代,演變的原因是應用的需要,演變的方向是簡易。
始皇帝豪氣地廢除其它字體形式,用小篆統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隸書」。後來為了行文方便,漸漸地於隸書的基礎上,橢圓的變為扁方,「斂筆」變為「挑筆」,也就是所謂的漢隸。
魏晉之時,又嫌挑筆費事,改為斂筆,字字連寫,便有了「今草」。
隸書的方正,去了挑筆又變為「正書」。於魏代,晉唐之間,為「隸書」,漢隸,"八分書"晉代也稱其為「楷書」。
到了宋代又改稱為「真書」。正書"字形"由扁方至陳隋的時候,演變成方形,唐以後又變成長方形了。這一系列的變化都是為了文字的美觀。
……正書通過簡化以後,便成了「行書」。因為"正書"太過拘謹,草書又不宜辨認,行書之體靈動,介於兩者之間。既漂亮生動又易辨認,是歷代以來,最為適用的書寫方式。
到了現代,書寫文字已成為了一種藝術形式,人們用正書鋪以行草來表現漢文字的巨大藝術魅力……
漢字的前世今生
文字源於象形,而象形起於圖畫,遠古時常以畫記名,記事。一系列演變以後成了今天的文字。
新中國成立以後,文字又一次全面進行了簡化和規範。
文末贈言:(如要認知中國歷史與文化,順道熟悉經史典故。關注我,你一定會有意外的收穫……我會把複雜的事情簡單講述,三分鐘可讓你明白一些事理。)
註:由於工作緣故,只能用手機書寫發文。如有謬誤,還望包涵。
拜拜!
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