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大河之濱遼濱古塔涅槃重生 民間故事豐富梁山西瓜香甜
CCTV-10
2019.8.1 20:50 播出
《中國影像方誌》遼寧卷 新民篇
新民篇 預告片
位於新民市高檯子鄉,有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台山遺址,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層在這裡相互疊壓,這說明了在此處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
清順治年間,清政府移山東、河北等省大批民眾去往關東,一部分人就落腳在新民所在地區,他們的聚集點被稱為民屯。到了乾隆初年,又有一批關內移民到來,而他們的聚集點則被稱為「新民屯」。
隨著新民屯以及周邊地區的人口越來越多,在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清政府設立了新民廳,治所就在新民屯,這是新民首次作為建制名稱出現,這個名稱也體現出了這片土地鮮明的移民特色。
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清政府實施了「移民實邊」政策,由此形成了大規模的「闖關東」浪潮,山東、河北等地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紛紛進入東北。
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新民升廳為府;隨著京奉鐵路的通車,1913年新民改府為縣;1993年,在清朝設立新民廳180年之後,新民撤縣設市,從此擁有了一個嶄新的名字——新民市。
全國首個以個人名義申請成功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譚振山,1925年出生於遼寧省新民市羅家房鄉的太平庄村。
當時的太平庄村,緊靠交通要道,周圍布滿了大車店、飯店和書館,南來北往的過客都要聚在一起聊天下、講故事。
譚振山就在這樣的環境中,聽著各種民間故事長大。成年後,給別人講故事成了他最大的愛好,這一講,就講了幾十年。
1988年,日本國學院大學教授野村純一先生把譚振山的民間故事納入了自己的研究課題。
4年後,譚振山應日本元野市長邀請,赴日本參加「世界民間藝術博覽會」,並為到會的日本、印度、韓國、義大利等專家、學者們講述中國的民間故事。
譚振山是中國第一位走出國門的民間故事家。
2006年,譚振山民間故事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全國首個以個人名義申請成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在遼寧大學從事民俗研究的江帆,把譚振山作為自己課題的追蹤研究對象。通過譚振山的口述,江帆採錄整理出了600多則民間故事。
2011年譚振山因病去世,她的孫女譚麗敏成為了新一代的傳承人,為了讓民間故事更有生命力,她積極地走進校園,貼近孩子,從爺爺留下的那些故事中挑出適合孩子的內容講給他們聽。
遼濱古塔涅槃重生
遼濱塔坐落於新民市公主屯鎮的遼濱塔村,從建築形式上看可以認定為遼塔。
遼寧省文物部門於1985和1993年,兩次對遼濱塔進行了修復。但是誰都沒有想到,第二次修復過程中的一次意外,卻觸摸到了遼濱塔最大的秘密。
文物部門在維修塔剎的時候,意外地把一塊碑挖出來了。
這塊碑上有這樣一段記載:「塔主運貞,乾統十年正月一日初起,天慶四年八月一日了畢。」由此可知,遼濱塔動工於公元1110年,建成於1114年,歷時4年多。
繼而,文物部門將維修工作臨時轉變為保護性考古發掘。
在古塔地宮中,文物部門發現了鎏金銅凈瓶、銅熏爐、木塔式罐、瓷碗、珍珠幡等若干物品;還發現了五顆五彩舍利和一串佛珠上的108顆琉璃珠子。
後經統計,遼濱塔內共發現文物108件,其中鎏金銅熏爐、獅鈕銅熏爐等7件文物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經過文物部門4年多的精心施工修復,有著905年歷史的遼濱塔終於涅槃重生,重現了昔日的容顏。
梁山西瓜 汁多味甜清涼解渴
據《新民縣誌》記載,梁山鎮種植西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緒年間。梁山鎮的土質含沙量高、通風透氣,特別利於西瓜糖分的積累,加上土壤中富含微量元素,因此梁山西瓜,一直以瓤色鮮紅、汁多味甜而聞名。
李紅新是梁山瓜農的代表,他從高中畢業開始種西瓜,到現在已經有20多年。
在「中國新民小梁山西瓜節擂台賽」上,李紅新139斤的大西瓜,拔得頭籌,成為「瓜王」。
2009年,李紅新代表梁山瓜農,參加了由中國農業部主辦的「中國果蔬產業品牌論壇暨名優果蔬宣傳推介表彰大會」。
在這次的表彰會上,梁山西瓜以其個頭大、產量高、汁多甜脆的優勢,讓梁山鎮榮獲「西瓜之鄉」稱號。
2016年,「梁山西瓜」經國家質檢總局批准,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2018年金秋時節,中國(新民)國際馬術耐力達標賽在新民市的柳河賽道拉開了帷幕。馬術成為了新民市面向國際展示綠色宜居形象的一張新名片。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
《新民篇》
播出時間:8月1日 20:50
監製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田楚韻 胡悅 丁月(實習)
※膽囊發炎了,要不要切除?會不會癌變?
※沒有錢怎麼出去旅遊?揚州八怪「一哥」現身教學
TAG:央視科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