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世界上最懂數學的動物,每隔13或17年出現,每次上百億隻!

世界上最懂數學的動物,每隔13或17年出現,每次上百億隻!

在我國各地進入「蒸籠」模式的時候,如果回到農村還能感受到酷夏的另一個聲音——蟬鳴。蟬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昆蟲之一,相信很多人小時都有抓過蟬的經歷,甚至很多地方每年夏季都有吃「知了猴」的喜好。不過在美國,有一種蟬要是想吃一次,可能要等上十幾年——周期蟬。

周期蟬,北美一類蟬的屬名,因其生命周期為13年或17年,被稱為17年蟬或13年蟬。作為一種不完全變態昆蟲,它的幼蟲在地底下整整生活17年/13年以後,才會爬出地面羽化成成蟲,然後迅速交配、產卵,接著就死亡了。ps:我國分布的蟬類大部分生長周期在1到5年。

美國一共有7種周期蟬,其中有3種是17年蟬(美國東北部及加拿大部分地區),4種是13年蟬(美國東南部)。這種蟬的頭短而寬,有一對紅色的複眼。它們固定間隔13年或17年出現一次,一出現就是數十億、上百億隻,密度每畝25萬隻。非洲有「蝗災」,而它們一出現就是「蟬災」,但相比,蟬沒有帶來什麼太大危害。

13、17這兩個數字有什麼共同點?兩個都是質數,質數只能被1和它自己本身整除。難道周期蟬還懂數學?自從17世紀中葉起,科學家就一直對周期蟬的生命周期困惑不已,為何沒有12、14、15、16或18年蟬呢?

目前科學家普通認同的觀點是,演化的選擇。首先13年或17年,一般超過了它們天敵(鳥類、其他昆蟲)的壽命。以13和17這個質數為周期,能讓它們遇到其他天敵同時出現的機率降至最低,提高存活率。相信以前有12、16、18年的周期蟬,但它們都被淘汰了。

就拿17年這個周期舉例,等於每85年才會大倒霉一次。加上每次都是傾巢而出,無論怎樣都會保有火種。那麼為何不是更大的質數為周期呢?經過科學家的研究,若持續呆在地下時間太久,幼蟲死亡數量會一直增加,18年是它們所能承受的最大極限。

有一個備受爭論的假說是美國生物學家提出的:周期蟬控制了鳥類的數量。在17年蟬爆發出現12年後,捕食它們鳥類的數量開始減少,最終在第17年達到最低點。然後17年蟬的爆發,食物豐富令鳥類超量繁殖(比往年多生1、2個蛋)。不過這個觀點缺乏實際證據,大自然還沒發現有這樣的鳥類。

那麼它們是怎麼計算年份爬出地面的呢?如果13年蟬和17年蟬雜交,它們的後代的生命周期變成多少?周期蟬怎麼計算年份的方法,還不是很清楚,但是雜交的話,科學實驗表明雜交並沒有改變周期蟬後代的生長周期。不過大自然里這兩種蟬相遇一次,至少需要221年。兩百年一回,我無悔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魚視角 的精彩文章:

守巢之戰:無懼體型更大的杜鵑鳥,知更鳥奮起反擊!
世界上最小的象,一條可吃掉450公斤植被,竟助改善氣候變化!

TAG:魚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