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世名畫《洛神賦圖》畫的是什麼?

傳世名畫《洛神賦圖》畫的是什麼?

《洛神賦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乃東晉顧愷之的畫作,原卷為設色絹本,是由多個故事情節組成的類似連環畫而又融會貫通的長卷,不過現在已不知所蹤。現主要傳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二件)、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洛神賦圖》創作於東晉,魏晉南北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段戰亂頻繁,複雜多變而又分裂的時期。時局的混亂動蕩雖然帶來了經濟的普遍衰退,卻反而前所未有的豐富了文化的內容和內涵。這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一個自由解放、富於智慧和熱情的時代,人物畫在這樣的背景下也依託於文學創作產生了快速的發展。

由於社會的動亂,北人南遷,加之外族的侵襲,形成了南北和各民族之間生活與文化的相互融合。在甘肅敦煌北魏時期的壁畫中,人們可以看到人物的形象已經在外來風格的基礎上融入了傳統繪畫的表現。南方的繪畫同樣也深受宗教題材的影響變得更加虔誠而豐富。

顧愷之是個博學多才之人,擅長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因為他有對文學和繪畫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痴絕:藏拙或與世俗習氣不同、品德高尚的痴人)。

《洛神賦圖》是顧愷之在某一天偶然讀到友人送來的曹操的第三子曹植所寫的《洛神賦》而有感創作的。曹植的原文借對夢幻之境中人神戀愛的追求,抒發了愛情失意的自我感傷。顧愷之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藝術才能對文學作品進行再創造,傳達出了無限惆悵的情意和哀傷的情調。

畫卷從右端開始,第一段描繪了黃昏,曹植率領眾隨從由京城返回封地,經過洛水之濱時停駐休息。風姿絕世、含情脈脈的洛神衣帶飄逸,凌波而來。曹植被深深吸引,解玉佩相贈。洛神指潛淵為期,曹植又怕受騙,心情矛盾。洛神與諸神仙嬉戲,在空中、山間、水中若隱若現,舒袖歌舞。可惜遊玩快要結束,即將歸去。

第二段描繪了人神殊途,不得不含恨別離時的情景,是故事情節的高潮。畫家大力描繪洛神離去時的陣容,場面宏大激揚,熱鬧非凡。六龍駕駛著雲車,鯨航從水底湧起圍繞著車的左右。岸邊的曹植在眾隨從的扶持下,目送著洛神漸漸遠去,眼神中傾訴著無盡的悲傷與無奈。洛神不停的回頭望著岸上的曹植,眼中流露出不舍與依戀。

最後一部分描繪了就駕啟程,表現洛神離去後,曹植對她的深切思念。曹植乘輕舟溯流而上追趕雲車,但是無奈人神相隔,早己尋覓不到洛神的蹤影。思念與悲傷之情不能自己,以至於徹夜難眠,在洛水邊等待到天明,流連忘返的場景。直到隨從們驅車上路,曹植仍然不斷回頭張望,最後懷著不舍和無奈的心情,踏上返回封地的歸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民國軍閥的家訓,最樸素的治家策略
1912一場大火讓袁世凱坐穩了北京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