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什麼是書法中的變化?明白了這些,方能體會書法之美

什麼是書法中的變化?明白了這些,方能體會書法之美

文/彧白 三餘書社原創文章,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談到了許多筆法與字法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核心其實就是變化。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寫字要寫出變化,寫的規規整整難道不好么?

其實這就是「規範字」跟書法的差別,書法既要有書寫的實用性,又要有著藝術的特徵,這種藝術的特徵就決定了書法本身必須要具有變化的,變化類型越多,層次越複雜,其藝術成就往往就會越高。

但是這種變化並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法可依的,孫過庭在《書譜》中對書法的變化之道做了極為妥當的論述,即:

「違而不犯,和而不同」什麼意思呢?

其實就是變化跟和諧的關係,書法家在一個字中製造矛盾的時候,一定會有辦法解決這個矛盾,最終達到和諧統一的狀態。

那麼書法中都有哪些變化呢?

中國書法是用水墨寫成的,只有黑白兩色,這兩種矛盾構成了書法的所有內核,這就好比太極,一陰一陽之間,蘊含了所有的變化,即陰陽之變。

這陰陽之變,在書法中表現為運筆的急與徐、輕與重、藏與露,用墨的濃與淡,結體的開與合、正與斜、方與圓等諸般變化,書法的一切變化皆逃不出陰陽變化之藩籬。

下面我們就這些變化,做一個詳細解析!

急徐之變,輕重之變,藏露之變

漢朝蔡邕在《石室神授筆勢》中說道:

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疾澀二法,書妙盡矣。

書法從運筆速度上講,只有快慢兩種變化,這兩種變化構成了線條的所有特點。我們看這兩個「千」字,前面的「千」字取自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右邊的「千」字取自於懷仁和尚的《集王聖教序》。這兩個字起筆的「短撇」,寫法相同,不同之處就在於用筆的急徐,左邊的「短撇」用筆較慢,形成一種挺拔勁險之態,右邊的「短撇」用筆較快,氣勢連貫,線條則顯得更為放鬆和自然。

我們再看輕重之變, 圖上橙色的箭頭,左右兩邊的「千」字「橫畫」均是從重到輕,又從輕到重變化的一個過程,這種變化使得線條的變化更為豐富,更加靈巧,通過這種用筆的輕重變化所產生線條的粗細感再加上字勢整體的搭配關係,從而增加了整個字態的靈動與精巧。

我們再看上圖中紅色圓圈的標記,左邊為藏鋒起筆,右邊為露鋒起筆,這兩種不同的起筆產生了不同的姿態,左邊端正穩健,右邊飄逸靈秀,這就是藏鋒與露鋒之變。

濃淡之變

陳繹曾《翰林要訣》中言道:

「字生於墨,墨生於水,水者字之血也。水太漬則肉散,太燥則肉枯;墨太濃則肉滯,太淡則肉薄。」

對於書法大高手而言,用墨的濃淡在不同作者筆下有不同的體現,我們舉兩例說明。明代的淡墨大家董其昌與清朝的濃墨宰相劉墉。

董其昌書法

董其昌的書法以淡墨而著稱於世,這種淡墨所體現出的蕭散之氣,成為了明末清初許多書法家爭相模仿的對象。董其昌生平喜用金箔紙並用淡墨作書,這種淡墨所呈現的變化極為豐富,散淡而跳脫,從而秀逸出塵。

與之相對的是濃墨宰相劉墉的字,劉墉是清朝四大家之一,是有清一代首屈一指的帖學高手,其書法喜用濃墨,書法骨力雄強,敦厚穩實,深得鐘王之法和晉人韻致。

劉墉書法

這種濃墨所呈現的特點與淡墨相反,淡墨散逸出塵,濃墨濃厚清剛。淡墨清雅秀美,極盡開張,勢態盡顯,濃墨珠圓玉潤,鋒芒內斂,綿里藏針。這便是用墨的濃淡不同,所呈現出來的不同的變化。

開合之變

書法中的收放變化在王羲之的書法中多有體現。這種結構中的收放是以字勢的欹側變化所形成。收放之變一般有上開下合、上合下開、左右開合三種變化。

上開下合

《聖教序》當中的「敬」字

這個「敬」字是上開下合的結構,左邊的結構向左邊傾側,我們稱之為「欹」,右邊的結構向右邊傾側,我們稱之為「側」,這種欹側所構成的開合變化,使得左右兩部分構成一種「對揖」的關係,而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並列關係,通過穿插的用筆將交點會於整個字的中心位置,使之不至於離散,從而增加了整個字態的靈動與自然。

上合下開

上合下開的字同上開下合的字作用一樣,取勢險絕,而不失和諧,結體開張,而不失緊俏。

《聖教序》中「外」

我們看這個「外」字。上面的部分有合併之勢,下面的部分有開張之勢,整個字的交點在字的中心位置。從而形成一種開而不散,合而不失勢的狀態。

左右開合

左右開合的字也比較常見,我們再平時的臨帖過程當中若是能將這一點把握好,才能體會王羲之書法的精微之處。

《聖教序》中「崇」

我們再來看這個「崇」字,示意圖中中線往左的位置字勢開張,中線右端的字,字勢合攏,左右呈現一種開張之勢。整個字從字勢上來看往中線左邊傾斜,但是由於右邊的筆畫較多,並且筆畫較長,從而平衡了這種態勢。

書法中這種開合的變化應用比較廣泛,無論是上下開合還是左右開合,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強結構的豐富性與整個字態的靈動之感,這就是開合變化的妙用。

正斜之變

正斜之變在單個字當中有了諸多的體現,其實就是通過筆法改變字中的部分結構使之成為「斜勢」然後在通過另一結構的變化,將字勢拉正,這就是字法的正斜之變。

《聖教序》中「而」

比如這個「而」字,中線往左的部分筆畫較少,整個字的勢態是左低右高,王羲之為了平衡這種險勢,將剩餘的筆畫右移,從而是整個字達到一種平穩的狀態。這就是單字當中的一種的正斜之變。

王獻之《鴨頭丸帖》

我們再來看章法中的正斜變化,在行草中的書寫中,字與字很多時候是連接起來的,這個時候就要看整體的一種正斜之勢了,我們看圖中所示紅色箭頭為單個字的正斜字勢,大多數的單字均呈現一種斜勢,而這種單字斜勢的組合在整個作品當中卻是平穩的。

這種變化的核心是以每一行的中軸線為支撐,進行左右的正斜變化,從而形成一種發散的活力和張力,並且在整體上呈現一種平衡之勢。這就是正斜之變在作品創作當中的一種體現。

方圓之變

崔瑗在《草書勢》當中說道:

方不中矩,圓不副規。

說的就是書法用筆的方圓變化的重要性,一個若是盡用圓筆,則失之於油滑,若是盡用方筆,則失之於板滯。

王羲之《得示帖》

我們看王羲之的《得示帖》,這件作品是王羲之尺牘中的精品。圖中標記紅色箭頭的為方筆,標記綠色箭頭的為圓筆,整個作品方圓並用,圓筆增加了作品的曲線線條,突出其靈動的變化,使之輕鬆而有活力。方筆增加了作品的骨力和神采,使之穩健而端正。這就是書法中的方圓之變。

書法中的變化皆不出以上幾種變化之藩籬,每一種變化的姿態皆能從中找到對照,比如我們常說的欹側之變,其實就是開合變化的一種,比如連斷之變,其實不過用筆輕重的一種變形,比如書法中的干與濕,其實就是用墨的濃淡之變。若是能將這種變化之道諳熟於心,我們才能更好的去體會書法之美。

文/安偉波,號彧白,三餘書社簽約書法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餘書社 的精彩文章:

臨帖到底能不能放大臨摹?原來很多人都搞錯了
王羲之最常見的幾個字,竟然蘊含這麼多門道

TAG:三餘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