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是抗清的文人領袖,卻為何給清軍獻計殺死百萬反清的榆園軍?

他是抗清的文人領袖,卻為何給清軍獻計殺死百萬反清的榆園軍?

1、明朝的「維新變法」運動

明末清初,存在過一個奇特地文人集社,這個社團大約有3000人,匯聚了當時明末最傑出地一代青年人。比如被譽為明代第一詞人的陳子龍、和陳子龍齊名的夏允彝(文學領域,不等於詞的造詣)、顧炎武、黃宗羲、楊廷樞,方以智、陳貞慧等等,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才子們。

這個社團的名字叫做「復社」,它最初由張溥提出,結合張采、楊廷樞、楊彝、顧夢麟、朱隗、吳昌時等十一人組建而成。與東林黨人不同,這個社團的本意是「以學救時,以學衛教」,找出拯救日漸腐朽的大明的方法,這個理念吸引了當時年輕一輩讀書人的歡迎,很快就彙集了3000人的規模,遍及全國。

當時流行這樣一句話,可以概括復社的規模:「一城出觀,無不知有復社者」。

張溥

復社,便是明朝的「維新變法」運動。

2、繼承張溥遺志的侯方域

我們聽慣了才子佳人的故事,今天這位《桃花扇》的主角侯方域既是明末清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同時他又是復社的領袖,一度領導著成員和清朝進行鬥爭。

侯方域的父親是戶部侍郎侯恂,一位在魏忠賢專政的昏暗時光里,堂堂正正做人的棟樑人物。

但侯方域顯然並不如他父親那般有骨氣,這位才氣遠超他父親侯恂的大才子,品德上卻並沒有過關。

侯方域原本是想做官又不願意做官的,想是因為這是當時讀書人的夢想,不想是因為朝政太昏暗。咱們以他在崇禎帝時,考試中的文章舉例:所貴於甘德者,能臨天下之謂也……而人主恆任其獨智,鉤距探索其間,其偶得之也,則必喜於自用;其既失之也,必且展轉而疑人。秉自用之術,而積疑人之心,天下豈復有可信者哉?

從這段話中,他大膽批判崇禎用人不當,濫殺無辜。當時的考官惜才,不忍他遭受文字獄,《壯悔堂文集》卷八《南省試策一》,有徐鄰唐按語:「是科為己卯,朝宗舉第三人。放榜之前一夕,而副考以告正考曰:『此生如以此策入彀,吾輩且得罪。』本房廖公國遴力爭曰:『果得罪,本房願獨任之。』正考遲回良久曰:『吾輩得罪,不過降級罰薪而已。姑置此生,正所以保全之也。』朝宗遂落。今讀其策,豈讓劉蕢,千載一轍,良可嘆也。」

劉蕢是唐朝的一位考生,因為在科舉中直言諷刺宦官亂政,考官為了保全他性命,便故意讓他落榜,此處,正考官正是惜才,動了保全侯方域的念頭。於是,侯大才子落榜了……

侯方域在崇禎帝時,沒有得到重用。

滿清入關後,隨即展開了清繳南明、起義軍的行動,當時南明山東一帶,興起了一支由任七、張七、李化鯨、范慎等人帶領從事反清活動的榆園軍起義。

這支起義軍號稱「百萬」,其實絕大多數還包括當地普通的老百姓,他們利用當地多榆林和地下複雜的通道和清軍打起了游擊戰,雙方共較量了十二年,清軍一直沒有辦法。

順治十二年清三省總督張存仁聽聞賦閑在家的侯方域很有才華,便動起了請教他的念頭,此時侯方域又不甘默默無聞下去「存仁聞歸德侯方域才,貽書咨治盜策,方域具以對」:

一、用火燒樹林,然後命人在外面等著榆園軍逃出來;

《銅山縣誌》:乃陰使人持火具從間道焚林烈澤,煙焰漲天,繼遣健丁操銳斧列陣而進,摧枯刊木,灌莽若洗,賊始惶駭,思鳥獸散

二、命人掘開黃河口,用水淹。

《銅山縣誌》:公詗知之,使卒決黃水灌之。穴塞,賊益窘迫,乞命。匝月而渠魁授首,餘黨悉平。

《清史稿·張存仁傳》:盜發榆園,為大名諸縣害。存仁聞歸德侯方域才,貽書咨治盜策,方域具以對。存仁用其計,盜悉平。

而侯方域沒有想到的是,他助清軍平了百萬榆園軍之後,卻並沒有得到封賞。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參考資料:《清史稿》《銅山縣誌》

【1】陳顯泗 .中外戰爭戰役大辭典.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社說書人 的精彩文章:

能夠靠才華的李白,偏偏愛上了劍,李白:我這麼酷的劍俠見過嗎?

TAG:茶社說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