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諸侯來自全國各地,陣前交鋒時,說方言對方能聽懂嗎?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有非常多不同地方的勢力,全國各地基本佔全了,那麼問題來了,這些人在陣前對話或者交涉的時候說的都是各地方言嗎?如果是放言,那麼彼此能聽懂對方的話嗎?下面我們就來一探這個問題。
在我國古代,關於漢語語音的研究是個天坑,專家學者都意見不一,比如有專家認為,我國標準語的脈絡是這樣的:雅言(周)——通語(漢)——官話(存在朝代有爭議)——普通話。但卻也有一部分專家否認此觀點,認為口語非常靈活,脈絡應該多彩多樣,更加豐富才對。就這一問題,多少年來專家們吵成一鍋粥,都沒有一個定論。
而我國古代的說話方式實際上只有兩種,一種就是白話文,與現在的普通話差別不是很大,是一種適合下層社會交流的通俗版的文言文,也可叫做簡易版文言文。另一種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文言文,相對白話文,文言文比較生澀難懂,多半適用於公卿士大夫上流社會的交流,普通老百姓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在唐朝時期,唐代起文學大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使古文讀起來更通俗易懂。那麼三國時期,武將在兩軍陣前交鋒,通報姓名時用的是「普通話」還是「方言」呢?其實,當時說的應該就是相對通俗一點的「簡易版文言文」。
眾所周知,普通話是我國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而三國時期的人物不可能去說普通話。看過老版和新版《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老版本裡面刻畫的人物說話都是文縐縐的,「之乎者也」「是也」「非也」「休矣」等,主要還是以文言為主,力求還原當時的三國面貌,真是下足功夫,所以可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新版的主要以白話文為主,其實是為了力求觀眾能看懂劇情,有意而為之,劇中人物對話多半跟我們現實生活中沒啥兩樣。
但古時候對話也不太可能直接就說方言,比如曹操是安徽亳州人,如果曹操講亳州話,手下除了曹操同鄉,其他人肯定是聽不懂的,可以想像一下,曹操一口安徽亳州話,下面人聽得一臉蒙蔽,是不是有些搞笑呢?而且兩軍對峙,話不可能說那麼多,尤其需要簡明準確,只要知道對方是誰即可。譬如漢朝管遵命的叫「諾」,一支軍隊中,不可能整出來很多種差異太大的說法,如果那樣,就光下達命令就得讓人頭疼。
所以,當時人們說的應該就是一種通俗的古文,比如「你乃何人,吾不殺無名之輩」、「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類似這樣的話,這樣的古文不管什麼地方的人肯定都能聽懂。
※為何梁山上都是「鋼鐵直男」,整天只知道舞槍弄棒,不近女色?
※陳宮能力不輸賈詡,卻為何要投靠兩面三刀的呂布,而不選擇劉備
TAG:原始人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