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誰是三國最有學識的人?諸葛亮楊修曹氏父子都排不上行

誰是三國最有學識的人?諸葛亮楊修曹氏父子都排不上行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憑籍難以踰越的長江天險,偏安江左一隅的孫吳政權相對穩定,因此成了民眾躲避戰亂的首選地,大量的流民湧入東南,這其中也有許多的佛教徒。

建安末年曹丕代漢稱帝,一時許多關中、洛陽地區軍人叛降、百姓南附,政治動蕩,史稱「獻帝之末漢室大亂」。這些南附東吳政權的人當中,就有著名歷史上著名的譯經者支謙。

支謙是大月氏(也稱為月支)後裔,字恭明。月氏為佛國,是中國早期佛教傳入地之一。漢武帝時張騫鑿通西域,即聯合了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此後,月氏人入居漢地絡繹不絕,移民漢地的月氏人大多以支為姓,佛教也隨之東傳。支謙的祖父在漢靈帝時率數百人歸附東漢,被任命為「率善中郎將」之職。佛教史上,支讖、支亮、支謙三人為漢末傳播佛教的著名人物,而且在當時被認為是最有學問的三個人,「世稱天下博知,不出三支。」其中支讖為支亮師傅,支亮又為支謙老師。支謙從小學習漢學典籍,並且「學胡書、備通六國言」,又拜在支亮門下刻苦鑽研佛教文化,「博覽經籍,莫不究練,世間藝術多所綜習」,直到「才學深徹、內外備通」仍好學不倦,時人稱其為「知囊」。

這個時候,東吳政權正是風雨飄搖之際,劉備起傾國之兵前來報奪荊州之仇,孫權擔心腹背受敵,不得不違心地向曹丕稱臣。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得知博學多識的支謙輾轉避亂到了江南,焦頭爛額的吳主孫權喜出望外,立即請支謙入宮,「因問經中深隱之義」,支謙對答如流,「應機釋難,無疑不析」。孫權大喜,當即「拜為博士」。等擊退劉備,解除政治危機,孫權稱後不久,又使支謙「輔導東宮,甚加寵秩」。

或者有吃瓜群眾會問,孫權怎麼會選一個和尚做太子師傅?其實,這個時候的支謙還是一個居士,並沒有出家。另外,早期佛教進入中國後,並不象現代和尚一樣張揚,而是依附在道家的陰影下,以至於人們誤以為佛教也只是黃老道術的一種。孫權請支謙以「賓友」的身份輔導太子,自然不會引來非議的。

孫權本來想要培養一個合格的接班人,哪知人算不如天算,太子孫登不幸早亡。太子死後引發朝堂震動,支謙害怕惹禍上身,激流勇退從此隱居穹隘山,跟隨沙門竺法蘭受持五戒,專心譯經事業,直到六十歲入寂。孫權另一子孫亮曾贊其曰:「支恭明不救所疾,其業履沖素,始終可高。」

支謙一生譯經29部,雖是一代高僧,卻不為塵世人所知,其事亦不見於史料記載,或者正是因為他既是方外人,且為異族,故此孫吳政權對其人其事諱莫如深。然而,許多人並不知道,支謙學貫東西中外,所譯佛文暢達經意,易於理解,所譯作品中的一些掌故、名詞直到今天仍廣為流傳,只是人們茫然不知而已。

如「盲人摸象」、「出淤泥而不染」等……

世人皆知,蓮花本為佛教象徵物,隨著佛教的漢傳又賦與了新的含義。新版《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中,對「出淤泥而不染」的解釋為:「蓮花從污泥中生出,卻能保持芳潔,不受污染,比喻人處於污穢混濁的環境而能保持自身清白。」這樣解釋並不大錯,然而辭典卻將其出處記在了宋人周敦頤的《愛蓮說》一文「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然而「出淤泥而不染」之句見於歷代名僧所譯經文中,支謙《佛開解梵志阿颰經》中即有「凡人志心、道人心一如石在地,日炙不消、雨漬不釋、風吹不動……譬如蓮華出於污泥,根葉常冷,塵水不著。」,

支謙的譯文比周敦頤足足早了數百年之外,難怪錢鍾書會說周敦頤《愛蓮說》「有拾彼法牙慧之嫌」了。

至於「盲人摸象」的成語更是首見於支謙《佛說義足經》中,故事主幹和情節在支謙的筆下成型,最終成為漢語成語,正是因為佛教文學隨著歷史發展與儒學漸漸融合的原因。如果以為盲人摸象只是一個簡單的四字成語,那就真的是「盲人摸象」,鬧大笑話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風宋月 的精彩文章:

一件事證明龍王父子助紂為虐,哪吒收拾他們純屬為民除害
火工頭陀的傳人為何一個比一個厲害?只因火工頭陀制定了一條規矩

TAG:唐風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