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審美精神中的「侘寂」:寂寥、古老,以及本質

日本審美精神中的「侘寂」:寂寥、古老,以及本質

日本的美學很特殊,塑造了世上獨一無二的審美精神和體系。自古以來,在日本的社會中,不管是畫家、作家、詩人,乃至武士,都在用美學約束自己的生活。日本的美學是一種微觀的「生活美學」,要求人們在生活中「覺察」出美的意蘊,從一片櫻花、一株小松樹盆景、幾個字的俳句中感到「言外之意」;從簡陋、簡單、簡潔的意向中,感慨美就在斯物中。以簡單的意向入手,最終找到審美的意義,這就是日本傳統美學中「侘寂(わびさび)」的理念。

侘寂的定位與價值

「侘寂」是日本美學理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盛行於日本近代的俳諧文學與茶道藝術中。

「侘(わび)」是摒棄一切加工雕琢、奢華裝飾的平淡簡樸之美,表達一種清心寡欲的心態。起源於十五世紀的「侘茶」,作為日本茶道的一種代表,就體現了侘的內涵,喝這種茶,必須在草庵中,用陶器和竹器製作茶水,以此來遠離塵世,關照內心,感受美。

「寂(さび)」是沒有人類干預的自然狀態,引申為沉靜之中帶著孤寂感的境界。比如日本詩人,被譽為「俳聖」的松尾芭蕉,其作品就被弟子形容為「風雅之寂」。

侘和寂,前者多用在茶道上,後者多用在俳句上,但在文化發展過程中,二者最終超越了俳句或茶道精神,突破了辭彙本身的含義,達到意義合流,共同升華為文學藝術理論上的一種美學理念,明治維新後,日本人一般將二者視為同樣的美學概念來探討。

「侘寂」意義合流後,引申出三種含義:寂寥、古老,以及本質。其中,以表達心境的寂寥最為重要。其後,由寂寥衍生出孤獨、孤寂、空虛之意,再加上道德意義之後,又轉化為樸素、單純和清貧。不過,侘寂的含義完全是客觀和中立的,並沒有控訴物質資料的匱乏,也沒有標榜自己的身無分文,這種不事雕琢的狀態,在俳句和茶道中煉化為一種主觀態度和心情,只有表達一種「空而不著,物我兩忘」的境界,最終才能被稱之為具有美學價值的「寂」。

關於侘寂中的寂寥

侘寂審美的出現,一般認為與西行法師有莫大的關係。西行法師是日本12世紀的詩人,在他的和歌(日本詩歌)中曾有一句「寂しさなくは憂からまし(少了寂寥會是多麼憂鬱啊)」。有人結合西行的人生經歷,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沒人造訪西行居住的山嶺,他已心灰意冷。然而,若少了這樣的寂寥感,更不容易獨居山裡。聽起來西行的心情里有種自得其樂的態度。

西行和歌研究者宇津木言行認為,西行是將「寂寥感反觀為山居生活的價值,是一種深入日本中古時代特有的精神態度」。宇津木並沒有進一步解釋什麼是中古時代的精神,但從西行的其他和歌中可以得知,這位審美先驅所嚮往追求的山居境界,是基於佛教思想,在自然中尋求純粹的心的自由。如果這就是日本在中古時代的審美精神,那麼西行的獨居山裡享受寂寥的心境應該不只是他個人的問題,或許也可以擴大解釋為一種普遍的隱士美學。

另有一些日本評論家認為,一般由孤高、孤獨所聯想到的隱士精神,仍然不能算具有客觀且積極價值的美學概念。比如松尾芭蕉在《嵯峨日記》中引用的西行和歌以及芭蕉自身的俳句「獨り住むほどおもしろきはなし(沒有比獨居更耐人尋味)」,即便其中所詠「寂寥( さびしさ)」, 已經超脫「寂」原有的消極意義,進化為西行與芭蕉心中對於寂寥之美所展現的特別態度,但不少評論家認為這並不是「寂」的審美意義的第一階段,只是西行與芭蕉兩人當時的心境問題。他們認為只有茶道中的「清寂」才是賦予「寂」積極美學意象的開始。

關於侘寂中的古老

「寂」在日語中本來就有「古老」之意,從「さび」的語源「錆び(生鏽)」上也可看出這個涵義與時間息息相關。但在俳諧理論或茶道精神中,並不容易找到與時間相關的意義,很多日本評論家,如大西克禮,轉而在西方美學中找到了「寂」的積極意義,在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對「老年藝術」的論述中,日本學者試圖從藝術家的年齡與其作品呈現的關係中去定義「寂」的概念。

按照這個理論,藝術作品的主觀性內容經過時間的打磨之後,終究會還原成對世界的存在主義式看法。再拿松尾芭蕉來舉例,他俳句中所歌詠的山谷、水池或枯枝,例如「布谷鳥啼,人倍寂寥」;「清冽瀑布泉,飛濺青松上」,是隱藏在季節變化、時間流動的深處,表明亘古不變卻又古老的審美意趣。

關於侘寂中的本質

侘寂的第三種涵義是本質的問題。松尾芭蕉曾說過:「俳句以寂為妙。過寂則如見骸骨。」說明「寂」只是一個條件,最重要的還是歌詠對象或者歌詠者的本質,也就是生命。維特根斯坦曾經在論述倫理的時候,指出倫理的意義應該是「生活的意義」,換句話說,就是發問「什麼生活值得過」。他悲觀地認為,我們總會將生活的意義指向「高於人」的領域,超過了我們思考的界限。

維特根斯坦其實指出了一種普遍現象,在對待生命的態度上,很多人的態度都是形而上學的,如果要分析這其中的審美邏輯,恐怕人類對於概念的喜愛,已經超過了對現實的關注。這種摒棄塵世的審美觀點在日本沒有市場,因為形而上學思想的不發達,反而給日本審美留下了一線生機,最終讓侘寂的審美回歸到生活本身,落腳在生命的本質上。不管是詩人對寂寥山谷的喜愛,或是武士對飄落櫻花和自身命運的感慨,其實都是一種對生命價值的看法,通過日本社會中形形色色的角色和人物,我們能發現侘寂在其文化中的地位。

侘寂審美的意義

綜上所述,「寂」或「侘寂」與「物哀」「幽玄」並列日本傳統思想上審美精神突出特點,這是毋庸置疑的。

縱使這些理念被學者們規定為不同時代,或不同領域的代表,但它們其實是不受時代也不受領域限制的「元」精神內核,只是隨著時間或空間的變換,被不斷地重新闡釋,或者被放大,或者被打扮。實事求是地說,日本的美學精神一直沒變,對審美的趣味十分忠誠,比如在俳諧與茶道高唱「寂」的精神之前,就有人指出,日本和歌的風格只有一種,那就是吟詠晚秋的寂寥情緒。

即便到了現代社會,在審美精神影響下,日本的產品也都具有寂寥、樸素、簡單的風格,很少有繁瑣的色彩或裝飾。可以說,侘寂之美——寂寥、古老,以及生命本質,不僅是日本審美的風格,而且也成了他們的思考方式和民族性格。

參考資料:

《陰翳禮讚》谷崎潤一郎

《日本人眼中的美》高階秀爾

《歷史時間的問題》格奧爾格?齊美爾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研究》大西克禮

《但願呼我的名為旅人》松尾芭蕉

《松尾芭蕉俳句選》松尾芭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廁讀大歷史 的精彩文章:

考古學家發現「鉛棺」,有1800年歷史,研究人員不知如何打開
猩猩為什麼喜歡向人扔東西?生物學家:它們想跟你談談,但別靠近

TAG:廁讀大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