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臨摹如何進階升級?

書法臨摹如何進階升級?

在學書道路中,臨摹無疑是不二法門。就書家的成長而言,從初期的技法積累,到後期形成審美自覺、創作有個性的書作,都離不開臨摹。縱觀書法史,其發展歷程也是一部臨摹、詮釋和創造史。在複製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臨摹作為書法傳習的基本方式,在歷代學書者那裡積累的學書經驗、思想觀念以及創造性成果,仍是值得我們珍視的傳統。

祝允明於古帖無所不摹,使其眼界大開,對表達諸家形貌特徵亦能縱橫如意。對唐代諸家風貌精準的概括正是體現祝允明追蹤祖宗本貌的臨帖觀。

歷史上眾多書家風貌的形成並非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祝允明深諳其理,並能於書學之路,追溯本源。他能夠將每個時代的大師作為自己的跳板與階梯,層層遞進,最終「借近人之梯,入晉唐之門」。歷來書家皆以取法鍾、王作為標榜,並以此炫耀自己是書學有源、書法正宗的。鍾王作為「祖宗本貌」在祝允明心中舉足輕重,認為即使是鍾王石刻碑版,依然要奉為典範。

臨帖是對古人書法風格和面貌的學習,以學習的相似程度來區分實臨還是意臨。實臨不僅注重寫形,還要注重取神。而意臨則側重取神,同時摻雜著個人的審美旨趣。這兩種對臨的臨帖方法是書法學習者常用的臨寫方式。而一般從臨摹到創作我們還會採用背臨憶摹的方式,這比對臨的要求會更高。這要求學書者仔細研究原帖,對筆法、結構、章法等相當熟練,並將原有的內容背出一一摹寫下來。雖有難度,但這是臨習者學習某家面貌最好的途徑。若將這種難度繼續加大,那便是仿書的模式了。仿書要求熟練掌握某家筆法技巧、結構特徵、章法等,最終以風格面貌為旨歸來進行創作的一種模式。這樣的方式不需要範本作參照,它是臨摹走向創作的一條快捷通道。

接下來我們將具體探究祝氏是怎樣臨古的,又運用了哪些臨帖的模式?

虞世南大運帖(右)及祝允明臨作(左)

#1

可作真跡觀

在祝允明臨作的款識中經常發現一些字眼,如「不忍釋手」「展玩再三」「愧不能彷彿萬一」「深愧效顰之不工」等,體現了祝氏臨帖時的崇古與敬古的態度。無論臨作呈現出來的面貌與原帖是否相似,但是臨摹要忠於原帖來汲取養分的目的是不變的

從存世的臨摹作品來看,祝允明早歲所臨諸家法帖的態度是忠於原帖的。27歲臨《黃庭經》與原帖相比,關於原帖中脫字處有補漏的文字,如「後有命」後補脫字「門」、「靈根堅」後補脫字「固」等,皆忠於原有的章法來臨寫,體現出祝氏對古帖中「矩」的理解。

上海博物館藏弘治七年(1494)祝允明35歲《臨魏晉、唐宋人諸帖》,其中先後臨鍾繇小楷《墓田丙舍》、王獻之小楷《洛神賦》、王獻之行書《二十九日帖》、王獻之草書《先夜帖》、歐陽詢楷書《大觀太清樓手札》、虞世南小楷《大運帖》、褚遂良小楷《大觀太清樓手札》、薛稷小楷《大觀太清樓手札》、蔡襄行書《澄心堂紙帖》、蘇軾行書《不獲再會帖》、黃庭堅行書《沈睿達詩評》、米芾草書《元日帖》,共計12本帖子。

他雖自稱是戲臨之作,但每件臨作都是尊重原帖的。

明彭年在跋《遠遊二首》中認為祝允明是「臨池之射鵰手也」。文徵明《題祝京兆臨宣示表》中云:「元常《宣示表帖》,乃鍾王最上一乘,非等閑可擬。自逸少臨後,嗣響者寥寥。今京兆所臨,直逼晉、魏,移神手也。」彭年與文徵明在跋語中給予了祝氏高度的讚揚,肯定了他在臨古的過程中對於形貌與神采精準地把握,是所謂形神兼備。

祝允明 臨王羲之帖冊 局部

#2

以意構之

祝允明在《寫各體書與顧司勛後系》題:「今效諸家裁製,皆臨書以意構之爾。知者乃或妄許為能書,殊用愧恨而已……」臨書以意構之透露出祝氏不僅從古法中得其神采,還能不斷在擬古中流露個人才情

智永《千字文》得二王真傳,祝允明有幸得以一見,便神往而不能自拔,自然不會錯過對其效仿的絕佳機會。文徵明認為「此卷摹臨智永禪師法帖,而雄姿勁氣更軼而上之。吾不知其為逸少、為智公、為希哲也」。可見祝允明能夠隨心所欲、駕輕就熟地表現王氏一脈書風,得智永神髓而又不失個人意趣的流露。

文嘉將自己父親文徵明與祝允明所臨摹的《黃庭經》作一對比,跋云:「與其父文徵明刻於停雲館所臨摹之《黃庭經》相比,其用筆以骨為勝,是『似而似』,祝之臨本則以肉為勝,是『不似而似』。」文徵明臨摹注重對結構、法度的掌控,講究點劃的經營與安排,且能夠細緻入微,達到精緻與刻畫的程度,因此「似而似」;而祝允明在用筆上加重了筆畫原有的厚度,顯得充實而飽滿,以肉勝之。與原帖相較雖帶有個人意趣,但是更加註重神采與意趣的捕捉,故「不似而似」。正如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所云:「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當觀其舉止、笑語、真精神流露處。莊子所謂『目擊而道存』者也。」

祝允明41歲臨《黃庭經》已將脫字排入行中,已並非如21歲時所臨《黃庭經》一樣亦步亦趨的追求形似,而是摻雜著自己的喜好去臨寫,加強了筆畫的厚度與粗細的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臨摹的方式與追求的意味也在發生著變化。祝允明兼善各體,熔諸家書風於一爐,展現了他從古人身上遺貌取神的能力,達到「不似而似」之境。

祝允明 臨王羲之帖冊

#3

憶 摹

美國克里斯蒂博物館藏正德二年(1507)祝允明《憶摹趙文敏書唐集七十首卷》,自題:「正德丁卯仲秋,同東樓老先生錫山,訪錢氏家藏書畫卷。見《趙文敏書唐集百首》,觀其書法俊秀,用筆得羲、獻之妙。笥中有素紙一卷,舟中寄興,憶摹七十首,聊以效顰,不自知其蕪陋也。枝山居士允明。」

祝允明憶摹趙孟頫書唐集七十首,這裡的憶摹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背臨。若要背臨七十首古詩,可見需要超凡的記憶能力。在此祝氏不免有誇大的嫌疑,但是他能夠用趙體書風將這些古詩還原是可以肯定的。祝允明憶摹的方式很少見到,但可以推斷他並非僅此一次採取這樣的模式進行臨寫。當然,上文已說明背臨所具有的難度,也是一般書家較少選用的方式。

祝允明 墨林藻海卷(部分)

#4

仿 古

臨摹的目的是為了吸收古人的養分更好地運用到創作中去,而祝氏一直從容地遊離其中,游刃有餘。

他喜歡將若干古帖臨於同一卷上,或仿諸多書家風貌於同一卷上,而這樣的一種方式對於他而言更多的像是一種遊戲,集中體現了他有趣的臨古與仿古的書寫模式。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祝允明臨古和仿古的作品,大都是將楷、行、草合於一卷。其中臨作有成化二十二年(1486)祝允明《臨帖冊》,其中楷書臨蕭子云書三則,薛稷書一則,書《高唐賦》一首;弘治七年(1494)祝允明《臨魏晉、唐宋人諸帖》等。比較而言,仿作書於同一卷上稍多一些。正德五年(1510)上元日,祝書《楷行草三體雜詩卷》,其中《春女賦》為卷首,仿歐體楷書;嘉靖元年(1522),祝書《六體詩賦卷》中,仿魏鍾繇、唐張旭、前人章草、宋蘇軾、黃庭堅、元趙孟頫六家書。嘉靖四年(1525),有仿《蘇黃米蔡體小字袖珍卷》。正德十一年(1516)秋,祝書《墨林藻海一卷》,涉及到真行草各體,先書詩二則,後仿諸名家風貌。引首有廖秭書「墨林藻海」四大字並跋,拖尾有鄭郊跋二。先後有仿右軍、大令、歐陽率更、虞永興、《黃庭》《蘭亭》《洛神》《急就章》、鍾元常、魯公、眉山、豫章、襄陽、子昂諸家,可謂頗為壯觀、嘆為觀止。

鍾繇《墓田丙舍帖》(上)

祝允明《臨墓田丙舍帖》(下)

祝允明仿古的方式無不體現他對於傳統書學的重視,對於時人不取徑傳統,還戲稱臨古為奴書的態度,頗不以為然,作《奴書訂》以駁之,並提出「沿晉游唐,守而勿失」的書學觀。他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以精彩絕倫的仿古書風來證明臨古也是極佳的創作方式,更以豐富多彩的諸家手法展示了其書風的多樣性。

各位師友您認為呢?

歡迎到文章最後面留言板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哦!

聲明:本公眾號內容及圖片如沒註明出處則來自網路,無從考證來源,僅用於公益傳播,如有侵權請在後台留言或直接聯繫我們告知刪除或標註來源,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怕黑與責任 的精彩文章:

書法,該如何求變?
學書法得有套路!

TAG:怕黑與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