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敏銳地感受到他人的恩情並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是修行人應該具備的

敏銳地感受到他人的恩情並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是修行人應該具備的

《水深火熱的星球》中,「獲取食物」,這是所有動物每天最重要的生活主題。

食存五觀里第一觀就是: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在寺院,吃飯更像一種儀式。食存五觀里第一觀就是「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我們的食物是從哪裡來的,我們憑什麼能獲得它?這種思考是一種修行。

本師釋迦牟尼佛上街乞食時,在奉上食物的人中,對於信仰佛陀的人來說,這是「供養」,以佛陀為殊勝對境,他能因此獲得福報;對於不信仰的人來說,他看到的是一個乞食者,因為不忍他遭受飢餓折磨,所以施予食物,這叫「布施」。

一個能施捨的人,實際上是具足了慈悲心,他願意把他的福報分享給你,也願意看到你在獲得食物後的喜悅。所以佛陀和僧團在接受布施的時候,總會很誠懇地讚美施者: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

這種誠懇的合掌、言語的讚美,除了是對布施者的感恩,也是對修行者自身的一種鞭策:如果我受用了食物,卻不勇猛精進地辦道,無法成就道業,那我拿什麼來回報這一份布施之恩?這其實也是正法時代修行容易成就的原因。

但作為布施者,其實很多人並沒有期待獲得回報。他不期待今天我供養你一碗飯,明天你能還給我兩碗,他不是拿飯來跟你做交易的。這跟父母養育孩子是一樣的道理。我們民間雖然有「養兒防老」的說法,但父母對孩子的愛更多是來自本能,這份愛並不能用金錢來作等值的估算和買斷。

我們來看片子里的帝企鵝。企鵝媽媽在零下八十攝氏度的極端天氣中誕下企鵝蛋後,在接下來漫長的幾個月中,看管企鵝蛋的重任就交給了企鵝爸爸。於是就出現了很感人的一幕:所有企鵝爸爸圍在一起,相互取暖,並且不停移動,內外替換,以保證腳掌上被皮毛焐著的企鵝蛋不被凍死。愛的本能,使零下八十攝氏度的空間依然充滿溫暖。

包括小企鵝破殼而出後,企鵝媽媽一開始是用自己的唾液進行餵養,到了後來,只要小企鵝一叫,企鵝媽媽就會打嗝、反芻,將胃裡半消化的食物吐出來喂進小企鵝嘴裡。

這樣的愛令人動容。但小企鵝最後會反哺嗎?好像並沒有看到。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這些我們中國人一直津津樂道的動物界的現象,其實是對人類行孝報恩的一種提醒。

我們佛教徒也一樣,受十方供養,但我們報恩的方式並不是產出世間的價值,比如以稻穀菜蔬回報社會,而是要靠我們的修行,以我們的正念、正氣,在自養的同時感染世界,利益眾生。一個道場有道氣就能形成道風,有道風就能自利利他。

我們今天的衣食住行,都是來自佛菩薩、聖人的福德蔭庇。我們受享此食是為了成就道業,承諾成道之後「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所以所有供養我們的人,是對我們有恩的人,我們現在還不是聖者,而是受恩者。

每天以這樣的心態來吃這頓飯,你除了有感恩心,還會有慚愧心。我們現在已不必托缽乞食,但也不是大食堂的方式,吃飯時還是要把碗放在前面,別人過來行堂,為什麼?說明我們是依靠別人的施捨而存活,你不能指手劃腳,挑三撿四。這樣一合掌,一觀想,就能很好地破除你的驕慢之心。

我們現在的孩子都是在溫室中養大的,經不起挫折和打擊,也漸漸地失去了作為一個生命應有的敏銳性。這種敏銳性除了指像片中的動物一樣能隨時警惕天敵、保證存活的幾率外,其實也包含著對他人的感恩。敏銳地感受到他人的恩情,敏銳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人類社會其實比片中的氂牛、麝牛、帝企鵝更具有群體性,在社會制度和人倫道德的保護和約束下,人們和諧相處,和平共存。比如我們慧日寺,大家生活在一起,默默遵循著寺規,奉獻著自我,這樣的氛圍實際上惠及其中的每一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喜法師 的精彩文章:

怎樣才能見到地藏菩薩?
傳喜法師《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講記》於生命電視台首播!

TAG:傳喜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