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陽明:真正成熟的人,看誰都順眼

王陽明:真正成熟的人,看誰都順眼

導讀

你是否也會在別人背後議論紛紛,或者對某個人看不慣呢?

那我們為何會看不慣別人?人家招你惹你了?還是你羨慕嫉妒恨了?

這到底是一種什麼心理?

我們應該如何去改變自己的這種心理呢?

這個世界,本就絢麗多彩

俗話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若我們看到的天空只有藍色這一種,那麼夕陽西下的黃昏和晚霞我們將無緣看到;

若我們看到的花兒全都是一種顏色,那麼春意盎然、奼紫嫣紅的鮮花我們將無緣看到;

若我們看到的人群全都一種膚色、一種相貌,那麼試問你還如何分辨呢?這個世界也將失去了活力和生機,到那時還有什麼意思呢?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老子

那些一直在變的其實才是唯一保持原本的,這樣多樣性、多元化的一切都在這個世界共存著。

之所以我們看不慣別人,就是因為內心深處的「不認同」

實際上,這世間本無對錯之分,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認知,再加上各自的生活閱歷不同,導致對事物的觀點也就千差萬別了。

若是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別人,那就是道德綁架,一旦別人做的不合自己心意,就看不慣人家,這便是你的「小人之心」了。

自古以來就有君子和小人之分。《論語》中有這麼一句話形容二者:「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試問誰不願意親君子遠小人呢?

孔子的弟子子貢曾與綠衣人辯論,子貢問他:「一年有幾個季節?」綠衣人回答:「三季。」

子貢說:「你錯了,應該是四季才對。」但綠衣人堅持是三季。後來子貢問師父孔子:「師父,一年不是應該有四季嗎?為什麼綠衣人硬要說是三季呢?」

孔子說:「你看到的是四季,但綠衣人他從來沒能活到第四個季節,所以他以為一年就只有三季。那你們倆都沒有錯,只是看到的事物不同而已。」

本以為是別人眼光短淺,自己才是最正確的,殊不知這樣大錯特錯。往往更成熟理智的人,看待事物比較全面,他們能夠從心底里去包容並尊重彼此之間的差異性。

而君子是不會在同一個問題上爭論不休,直到達成一致。他們是會彼此欣賞,取長補短,即使兩人爭論再激烈,也不會影響到彼此的關係。

北宋的司馬光與王安石二人就是君子之交。

他們算得上彼此的政敵,各自認為對方的主張太過荒謬,自己的主張才是最正確、最應該被採納的。

當司馬光落難之時,皇帝讓王安石來評價此人,王安石分別從人品、能力、才華等方面都誇讚連連,這才使得司馬光得以保全。

當王安石被朝中大臣彈劾之時,皇帝讓司馬光提點建議,司馬光十分誠懇地說道:「此人嫉惡如仇,胸懷坦蕩而又忠心耿耿,有一種君子之風。」

這便是司馬光與王安石的「君子之爭」。

在利益面前,人們尚且可以做到君子之爭,更何況我們所看不慣的人大都跟自己毫不相關!

內心藏風景,眼前無是非

王陽明的學生曾經問到:「花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跟我的心有什麼關係嗎?」

王陽明回答道:「你沒看到這花時,花與心同歸於寂,你來看它時,花的顏色一時亮白起來,你說這花在不在你心外?」

往往你在生活中看到的事物,就是你的內心所想。

換句話說,當自己看不慣別人時,覺得他渾身上下沒有任何優點,實際上這些缺點也存在於自己的身上。

這就是心理學所講的「投射效應」。

大文豪蘇軾曾與好友佛印一起修禪之時,他問佛印:「你看我像什麼?」「我看見你像一尊佛。」佛印回答道。

誰知蘇軾對佛印說:「我看你像牛糞。」說完便很開心地離開了。回了家,他將此事當作笑話講給了蘇小妹,這是蘇小妹笑了笑說:「哥哥你又輸給了佛印。」

「因為佛印心中有佛,所以在他眼裡萬物就皆是佛;而在哥哥不能靜下心來修禪,所以眼中自然而然也就看到不凈之物了。」蘇軾聽完很是慚愧。

正所謂「相由心生」。王陽明也曾說:「滿街皆為聖人。

眼裡有光,目光所及皆是美意;內心無花,似錦繁花與荒蕪無差。

生活中,若是你看不慣一個人,那麼你應該先反思自己,為何要將注意力過多地投放到別人那裡?

你覺得別人不如你,不理解甚至還看輕別人,那這樣你因此換來的「優越感」就會隨時崩塌,根本無法紮根在你心裡。

畢竟當你內心感覺到一絲絲驕傲優越的時候,你其實已經輸了,而且輸得很徹底。

一個人內心的滿足應該是自我的充實,絕不是看輕別人而抬高自己。

如果你能夠不斷地提升自己,開闊眼界,那麼你的內心就會豐富多彩,所看的這個世界也一定是絢麗多姿的。

最高級的修養,是接受他人的「不一樣」

時光總是匆匆而過,不知不覺你在看不慣他人一事上已經浪費了大把的時間,與其如此,倒不如多多完善自己,接受他人的「不一樣」。

將自己的標準強加於人,指指點點,似乎在彰顯自己多牛,但其實這是自私,是強迫,是道德綁架。

在看不慣的背後,掩藏了一顆強求的心。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誰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對他人看不慣,實際上是自身的修養不夠。

往往真正有修養的人很低調,他們不會表現自己,他們能夠尊重他人。誰都有選擇的權利,你憑什麼要對別人的生活指手畫腳?

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伏爾泰

現在人相處都講究三觀,到底何為三觀呢?

即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三觀不同的人相處會很累,之所以累,就是因為大家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觀點不同,常常會爭執不休。

當你看不慣別人的時候,想想自己有沒有被別人看不慣的地方,畢竟人無完人。

若能「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已之心恕人」,那你離聖賢就不遠了!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來源國學生活

在看點這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國學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說:少不讀蘇東坡,老不讀辛棄疾?
「築夢行舟遠,書香伴我行」,助力全民閱讀,學國學網送500張學習卡!

TAG:學國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