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字是裹束筆勢時的調整,結字要遵循文字結構和書寫習慣不宜太怪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05——結字1
一 什麼是結字?
我已經講過取勢,講過裹束,我們來試一下。譬如要寫一個"仁"字,先取立人勢,然後是奮筆勢。
裹束起來,結果"仁"字是出來了,但看起來不大對頭,右旁的"二"太低了,而且兩橫之間的空間也太小。
再如"天"字,取勢很簡單,第一勢奮筆勢,第二是交爭勢。
裹束起來,結果也不好看。這說明什麼問題呢?還有點事情我們沒有做,很明顯要調整一下位置。
又如"安"字,這"安"字也有問題。
民間口訣說:"若要安字好,帽子戴得小",寶蓋頭應該小一點,"女"字中間的空間應該減小,一橫可以長一點,這樣就好看了。這三個例子說明什麼呢?你用筆好,取勢熟練,但結字差還是不行。
簡言之:
■幾個筆勢裹束成字,並不保證這個字好看。
■裹束時還有其他因素影響到最後的結果。
■調整各筆勢之間的關係,稱為結字。
結字的概念歷史上很早就提出來了。如一千七百多年前,魏晉時期,衛恆評章草大家崔瑗的優缺點,他說:"崔氏甚得筆勢,而結字小疏"。他說崔瑗的優點是"甚得筆勢",缺點是"結字小疏","疏"就是有疏失,不細密。
張懷瓘評論草書三家,杜度、崔瑗和張芝,他引用韋誕的話這樣說:"韋誕云:杜氏傑有骨力,而字筆畫微瘦。崔氏法之,書體甚濃,結字工巧,時有不及。"杜度是漢章帝時人,他的章草骨多肉少,崔瑗"書體甚濃","濃"就是厚實。但結字不夠杜度巧妙,意思跟衛恆所說"結字小疏"相近。
順便多說一句,以前我講毛筆時,指出筆鋒有厚薄之分。"厚",制筆行業的術語就是"濃"。
如果你訂製毛筆,不要忘記關照師傅筆鋒要濃點,寫起來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漢末張芝學習這兩個人,把他們的優點都學會了,"張芝喜而學焉,轉精其巧,可謂草聖,超前絕後,獨步無雙。"這裡"轉精其巧",顯然是針對上一句"結字工巧"而來的。張芝把杜度的巧妙之處更為發展了,終於成為草聖。你看古人評論書法,對結字是相當重視的。
崔瑗是章草大家,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崔瑗《賢女帖》是今草,靠不住,杜度也沒有作品留到今天,無從比較。
結字好看不好看,中國老話說是"天性",其實是潛意識中審美觀的反映。有些人一出手就好看,有些人寫得不好看。潛意識改造是長期的,長期熏陶才能提高審美品味。所謂學書法可以"陶冶性情",就是講這一點。
潘伯鷹先生《中國書法簡論》這樣說:"以前許多論書法的著作,都說到結字的方法。有的叫它作"間架",有的叫它作"結體",有的叫它作"結構",作"牆壁",作"字形",實則皆指此一事而言。我們可以注意這些名詞之中如"間架"、牆壁"、"結構"等皆是接近建築方面的觀念。這是很有趣味的。我們在一塊固定的地皮上造房屋,必須先將藍圖打好。寫字也正如造房屋,其組織結構的必要也是一樣的。"
二 結字舉例
二,我舉一些結字的例子,加深對結字的理解。
看這兩個"群"字,由"君"和"羊"兩部分組成。
智永和歐陽詢這兩個"群"字,取勢都一樣,但裹束時,智永把"羊"放在"君"下面,歐陽詢把"羊"放在"君"右面,這無關用筆、取勢,這是裹束時結字不同。
又如"幼"字,取勢是蟠龍勢和鉤裹勢倒筆書。
顏真卿左右差不多高低,褚遂良左高右低。褚遂良這種結字法,來之於隸書,如《西狹頌》、《孔宙碑》都有這樣的結體。行草書中為了連寫,盤龍勢也往往放在上面,如皇象《急就章》和集王羲之書《聖教序》。顏真卿這種結體,來之於篆書。
"幼"字的"力",可以放在右旁,也可以放在下方,但能不能放在左邊,或者上方呢?
沒見過這様的寫法,沒有根據,要取得社會的承認,不是那麼容易的。
你可以發現,裹束筆勢還是照文字基本結構進行的,脫離文字基本構造和書寫習慣,破壞了文字的結構,那就會被人認為胡來。所以結字,客觀上是受到傅統和社會習慣制約的。
所以歴史上講結字,往往是個人主觀上小幅度調整結構,如這個"壁"字,
下面的"土",可以放在左邊,可以放在中間,懷素草書還移動到右旁,這種調整大多數人是接受的。
結字跟人的潛意識有關,我也舉個例子:《陰符經》的"安"字,
"女"字中間的空白很小,《倪寛贊》中的"安"字,"女"字空白就比較大。這個空白是一橫位置高低決定的,《陰符經》中"安"字一橫,差不多就在蟹腳勢的關節點上,而《倪寛贊》的一橫,寫在比較高的位置上。
這様不同的結字,源於作者的潛意識,很多時候作者自己都未必感覺到,(當然也有人是特意這様做的)。這種特點,成為字跡鑒定上的重要根據。人跟人的不同,就在於他心中的那個世界。
潘伯鷹先生在《中國書法簡論》中講了兩個故事,一是清代劉墉教他夫人寫"柳"字,
批評說:"總是不用心!"原來他夫人寫的栁字中間飛帶勢和右邊節耳勢齊平了,而劉墉是將節耳勢寫得比飛帶勢低一些,顯出參差的效果。但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寫的,潘伯鷹先生髮現,古帖中"柳"字寫齊平的很多,而且都很美。
柳公權姓"柳",他寫的柳"位元組耳勢就很高。
第二個故事有關沈尹默先生。沈先生說他小時候寫"敬"字,
被前輩指出結字不對,理由是"口"字寫到鉤裹勢裡面去了。而正確的結字是應該將"口"字移出一半,寫在鉤裹勢那小撇之下。但沈先生後來發現,柳公權的"敬"字,"口"就是在鉤裹勢中的,也非常美。我還可以補充一個例子,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敬"字,"口"字也寫在鉤裹勢中間的。
在講了這兩個故事之後,潘伯鷹先生的結論是:"這是兩個很生動的例子。由此可知,每字皆有其結構組織的方法。這些方法,儘管同一個字,卻不須從同。每一個人都可採用他自己認為好的結字,而不必非難他人的結字。這樣才會有多種多樣的美的形態出來,顯得"百花齊放"。"
也就是說,結字好不好的標準只是相對的。就如一個人好看不好看,取決於什麼人去看。
簡言之:
· 結字要遵循文字結構和書寫習慣,不宜太怪。
· 結字主觀標準跟人的審美觀有關,無法求同。
· 結字美不美只有相對標準,沒有絶對標凖。
劉墉的太太,如果嫁給柳公權,她就會被大大讚掦一番,而不是被批評"不用心"了。所以嫁給誰,有否共同語言是很重要的。
三 《玉堂禁經》論結字
三,《玉堂禁經》論結字。歷史上有很多論述怎樣結字的著作,早期的主要有三篇,一是隋朝和尚智果的《心成頌》,二是唐朝歐陽詢的《三十六法》,第三篇就是張懷瓘《玉堂禁經》。這三篇《歴代書法論文選》中都有。
智果《心成頌》正文很短,就這麼幾句話,其實是幾句結字的囗訣。
智果自己沒有詳細解釋這些口訣究竟是什麼意思,後代人加了批註:如第一句話"回展右肩",有人說是"頭項長者向右展,"寧"、"時"、"台"、"尚"字是。"
但第二個人表示反對:"非為頭項長。"現在你去讀這文章,這兩個註解都在,究竟誰對呢?
第二句叫"長舒左足"。有一個注釋者說:"有腳者向左舒,"實"、"典"、"其"、"類"字是。"另一個反駁說:"謂"人"、"彳"、"木"、"扌"之類。非"其"、"典"之類。"你說怎麼辦?打電話給智果問清楚嗎?
歐陽詢《三十六法》也有這樣的情況,如第一條"排迭:字欲其排迭疏密停勻,不可或闊或狹,舉例如"壽"、"藁"、"畫"、"竇"等字,還有兩個偏旁之類。"
下面有個人寫道:這就是所謂"分間布白",又曰"調勻點畫"。"高宗《書法》所謂"堆垛"亦是也",歐陽詢去世的時候,唐高宗還沒有當皇帝,宋高宗更沒有出生,所以這句話肯定是後人加上去的。全篇說筆畫多的字要注意疏密分布,這話實在價值不大。
《玉堂禁經》全文分三部分,按照書法三個要素來講,先講用筆,再講筆勢,然後裹束。但第三部分標題不是"裹束法",而是"結裹法"。 "結"就是結字,"裹"就是裹束。這個標題給我們一個啟示:裹束和結字是同時進行的。不是裹束好了,然後再來結字,二者是分不開的。
《玉堂禁經》"結裹法"說得很簡單,只有十句話。舉例來說,第一句是:"夫言抑左升右者,"圖"、"國"、"圓"、"囧"等字是也。"這四個字例都有框架,"抑左升右"的意思,就是壓制左邊,升高右邊,也就是上面的右角要比左角高一些。
其實我不贊成這一條的,為什麼?因為用右手的人搖腕而出的時候,總是沿著一個圓周向上的,所以右角會比較高。不但框架的右角比較高,你看框架中的橫,也是右面高。所謂篆隸用"平畫,真行草書用"斜畫",就是指真行草書增大了搖腕的幅度。
"國"字的情況和"圖"字一樣,
我們可以看到框架的右角比較高,但在篆隸中往往卻是平的。所以這一條跟結字沒有關係,只是你搖腕不搖腕,搖腕幅度有多大的問題。
再看第二條:"夫言舉左低右者,"崇"、"豈"、"端"等字是也。"這幾個字的上面都有一個"山"字,在晉唐真書中,為了增加斜線,"山"字是向右斜寫的,好像特意舉起左下角。
"崇"字上面的"山"斜放,
是因為這個字平直線條多,所以增加一些斜線條,這跟取勢和結字都有關係,而且是有意為之,是一種藝術安排。
有些字篆書寫法上面本來就是斜線條,如"豈",
所以真書中也用隸定方法,把"山"寫為斜置。
講到"豈"字,我想起歐陽詢《虞恭公碑》寫得很有特色,
你看"豈"字上面這個"山",他先寫了三撇,而"山"字下面一橫,變成一點,和下面"豆"字的第一橫組成奮筆勢。這是很巧妙的取勢,同時也是結字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又如"端",
篆書也有一個傾斜的"山"字形。其實不是"山",《說文解字》說是植物初生之形。王羲之、智永關中本、柳公權《玄秘塔碑》寫的時候,也把"山"字形傾斜一點,這也是結字的安排。
好了,有關結字的著作,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看。我這裡要提醒各位,裹束是將大小圈加在一起,我們現在講筋法,是裹束大圈,裹束筆勢。
簡言之:
· 古籍中講結字,往往不講筆勢,只講點畫。
· 結字是裹束筆勢時的調整,不是點畫安排。
· 結字因人而異,別人的結字法未必適合你。
古籍中所說的那些經驗,有好有壞,只能參考而已。
謝謝。
本節要點:
· 結字是裹束筆勢時的調整。
· 結字美不美只有相對標準。
· 古籍對結字的論述只能參考。
複習思考:
· 古人說寫"月""用"這樣的字,中間的橫筆可以連住左撇,不用連住右豎,你認為這是結字規則嗎?
· 古人說"行"字裹束後,左右不要齊平。請你試寫一個左右齊平的"行"字,對照一下,差點還是好點?還是效果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