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帥-師述?素問?之路-上古天真論
講者簡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許帥,山東泰安人,畢業於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山東中醫藥大學,復旦大學中醫學社創辦人,從事預防醫學、中醫學與社區衛生服務研究,以衛生信息平台與移動智能健康管理為手段,推進社區衛生服務與專科醫療服務一體化,公共衛生、預防保健服務與臨床醫學的貫通的新醫學服務模式。並探索基於中醫理論的公共衛生服務實踐與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方案,構建基於中醫五運六氣理論與現代流行病學思想的健康數理模型,提供更有效優質的健康保健效果,實現天下無疾,人人享有健康的醫學理想。人生意義何,為大眾服務。為大眾服務何?上醫治未病!
中醫家推薦
《黃帝內經》作為中醫四大經典之首,歷代皓首窮經研究的醫家不乏其人,解讀的思路也非常之多。本文向大家介紹的是從天文曆法的角度來解讀《黃帝內經》。
文中許帥老師首先明確了《素問》講的是生命科學,在《上古天真論》篇重點分析「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解釋了「道」、「德」、「陰陽」、「數術」的本意,說明中醫是用天之道的自然規律來指導認識人體的生命健康規律。
篇中對於女七男八、春生少陽之氣的解釋也別開生面,值得大家觀摩學習。
錄音原文翻譯稿:
大家晚上好,我們這次學習的是《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是我們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部分,正是《黃帝內經》貫穿了中醫上下幾千年而流傳不息。所以,每一個中醫人都想學好《黃帝內經》。但是《黃帝內經》的文辭古奧,有很多我們看不懂的地方,我們從哪入手,然後怎麼學呢?
現在解讀《黃帝內經》的人非常多,各有各的觀點和思路,所以,首先明確要我們的入腳點是哪裡,解讀的思路跟方法是什麼。我們《黃帝內經》的學習,是基於田合祿老師的研究,思路是從天文曆法到五運六氣來解讀的的,而且在解讀過程中,以經解經,也就是我們說話要有根據,這個根據必須是經典上來的,而不是自己發揮的。
一、百科全書《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黃帝與大臣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等研究天道規律和生命規律的一部自熱科學書,其實也是一部百科全書,裡面包含了很多諸如天文曆法、生命知識、社會構建等方面的內容,但是具體上講的就是生命規律——生病、如何醫治疾病這樣一個核心內容的書。
首先明確的是,《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的對人體生命科學的認識。它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什麼叫「素問」呢?「素」者,本也,本體、本源,乃「太素」之意。什麼是「太素」?《易緯?乾鑿度》:「夫有形生於無形,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形、氣、質具而未離,故曰混沌。」太易、太初、太始、太素,這是宇宙天地萬物形成的四個階段,氣、形、質具備,生命由此而生。黃帝就是問這宇宙天地變化對人體生命規律的影響,而形成了《素問》這一部書,這就是《素問》的名稱來源。
二、陰陽生命的科學
《黃帝內經》有81篇,這81篇當中又可以大致分為幾個部分。我們首先學的是第一篇到第七篇這一部分,主要講了中醫上比較本土、原汁原味的對生命的認知的理論、視角、觀點跟思路。
從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到第七篇《陰陽別論》,講的就是陰陽生命的科學。而我們對生命的理解首先是從健康入手的,並不是從疾病入手的,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養生。養生是使人不生病,即「不治已病治未病」,而不是病了才去治療。所以,中醫首先是養生,養生首先從陰陽開始,其次才是食療養生,再次才是藥物養生。而《上古天真論》首先提出了「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陰陽養生的方法。
如何把握「陰陽」呢?第二篇《四氣調神大論》就給出了答案,即順從四時陰陽而養生。因為「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所以《四氣調神大論》專指四時養生的問題。
第三篇《生氣通天論》則提出了「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的命題,也就是說人的生命之本是法於天道陰陽。而陰陽之間的關係是「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第四篇《金匱真言論》闡述了人體五臟系統應天之陰陽的具體規律,即東方春應肝系統,南方夏應心系統,中方長夏應脾系統,西方秋應肺系統,北方冬應腎系統。
但是陰陽是看不到,摸不見的,又如何把握?第五篇《陰陽應象大論》就是專門闡述天人陰陽合一之象,通過象來把握天地陰陽。它指出「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所以也指出了顧護我們的生命是非常注重少陽之氣的,春生少陽之氣的作用就是陽生陰長。只注重陽生還不行,還必須有陰長,也就是注重水、津液的關係。假如一個人身體缺水,就無水化氣,就沒有陽可生。所以春夏之季,隨著溫度的升高,雨水也是逐漸增多的。陰陽就是血氣、男女、水火、色脈等這些有形可見的東西,有象可查,並提出「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其陰陽,以別柔剛」的臨床原則,還提出陰陽既是對立的,又是互根統一的,有離又有合。
而第六篇《陰陽離合論》講的就是有離的問題。
歸納到「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個大綱上,有生就有死,而《陰陽別論》就是闡述陰陽分別的問題,也就闡述了如何辨別生死的問題,即分別、辨別,如篇中所說的「別於陽,別於陰者也」。
三、《上古天真論》
1
形與神
再次明確《素問》講的是生命科學。第一篇《上古天真論》,首先講「天真」二字,「真」是指真氣,《靈樞?刺節真邪》說,「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其言「所受於天」,是指受天之五氣,所謂「谷氣」,是指受地之五味,後天滋養先天,後天真氣是根本,所以《內經》的開篇也即言天真之氣。在《上古天真論》當中,也提出了中醫學對人體生命的最高健康標準:形與神俱。而「神」是指氣味和所生之神。《素問?六節藏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講的是神。而形是屬先天的,神是五氣跟五味合化所生,屬於後天。後天神與氣奉養先天形體,主宰先天形體,形成天人合一的境界。
整部《內經》討論的就是人體形與神的離與合的問題,合則生,離則死。而在此提出的形,討論的是先天形體,即臟腑組織結構、功能及其解剖的問題,神討論的是指後天天地之氣對生命的影響,涉及了天文、地理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所以,對一個上工的醫生的要求,《素問?著至教論》和《素問?氣交變大論》所說的「上知天文,下察地理,中知人事」。所以在此還是想讓大家可以回頭看一下田老師講的中醫生命雙結構,指的就是形與神的問題。
2
養生原則
在《上古天真論》當中,然後提出了健康、不健康取決於兩方面。順應太陽運動規律產生的四時陰陽、五氣五味養生,即四氣調神,就能夠健康長壽;逆四時陰陽作息,而傷陰陽,「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從而傷害健康,而致短命。除了順應太陽四時規律養生之外,對於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提出了一些促進健康或有損於健康的原則。以古參今,現在很多人生病其實就是在生活方式上不注意維持自己的健康,所以對於一個中醫來說,應該著重在生活方式上,然後予以病人或者朋友,讓他們形成一個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在《上古天真論》所提出的四種人:真人、至人、聖人、賢人,他們也是順應四時陰陽而保持長壽的。比如,「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其實就是順應四時變化,而「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指出了形神一體。
《上古天真論》也提出了中醫上的養生原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接下來我們詳細分析和學習下這一句。
3
什麼是「道」?
在這一句當中,提出了一個「道」的問題,「其知道者」的「道」。現在很多人都講「天道」或者說「人道」,還有《道德經》的「道」,還有其他的「道」,但是這個「道」到底是什麼?田老師學術體系當中,這個「道」其實是太陽運動的規律,這是田老師的學術特色,也是區別於其他老師的一個非常顯著的地方。
首先來講「道」字。在《周易真原·中國最古老的天學科學體系》一書中講到,「道」字的原生母體是太陽周年視運動的軌跡,講的是天之道,由太陽運行對照人類行走的道路便產生了反映社會規律的人之道,後世之人則往往將天之道與人之道相統一起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天人合一」。古人也借用天之道的自然規律來說明人類社會的人道規律,而放在中醫上,就是用天之道的自然規律來指導反映我們的生命健康的規律。而道的原生形態,實際上由太陽周年視運動的軌跡推廣到月亮星辰等自然現象的運動,再而推演到人體、國家的治理跟社會安危上。
孔子在《易傳》當中給「道」下了一個最高的定義,一陰一陽之謂道,即形而上者謂之道。故《繫辭傳》說:「道顯神德行......天地之大德曰生。」孔子還指出,「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又指出「道」就是「陰陽」,而「陰陽之義配日月」也證明了孔子所提出來的「道」是源於日月運動規律的。《說文》中記載,「日月為易,象陰陽也」,乾為陽,坤為陰,所以道也是指乾坤。故乾坤變化而生成六十四卦的過程也是道的變化過程,也是日月運動軌跡的變化過程,所以日月運動形成四時。
而經常與「道」相配的是另一個字「德」,老子曾寫《道德經》,那麼「德」又是指什麼呢?「德」與「道」一樣,也是指太陽。《說文》中指「小步也」,說明「德」是源於太陽運動。其不同的是「道」表現的是太陽運動的軌跡,而「德」表現的是太陽生萬物的能力,謂之「天德」。孔子在《文言傳》中說,「元亨利貞為乾天之四德」,即天德、龍德、君德,而在《新書·道德說》中,「六德六美,德之所以生陰陽天地人與萬物也」,「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也就是說生成萬物是天地之大德。而《莊子·天地》說,「物得以生謂之德」,《說文》又指出「德,升也」,由天德到人德。而在金文當中,「德」又多加了一個「心」字。由「德」變成了人之道,「道」則代表天之德。所以孔子在《文言傳》中說的「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君子進德修業」、「君子以成德為行」講的都是人之道,而《道德經》講的是天之道與天人合一之道。
4
陰陽與術數
剛才講的是「道」,下面就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善養生的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那麼「陰陽」,「術數」又指的是什麼?
《易傳》說,「陰陽之義配日月」,《說文》中指出「日月為易」,莊子說「《易》以道陰陽」。陰陽就是指日月,日為陽,月為陰,晝為陽,夜為陰。研究陰陽消長變化規律就是研究日月的運動規律,因為「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月運動是天道的代表,而日地月三體的運動便產生四時陰陽,所以「法於陰陽」就是順從四時陰陽,跟著太陽進行養生。而「和於術數」就是指天干、地支、六十甲子之數。
那麼講陰陽與術數的是什麼人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數術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太史令尹咸校數術」。關於陰陽術數,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當中說,「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由此可知,陰陽家、術數家皆出於羲和之官。而在《尚書·堯典》中也指出羲和是研究天文曆法的官,其職責是考察日月星辰敬授人時。而班固指出,「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己試之效者也」,也就是說儒家主要是來講陰陽教化學說的,只不過留意於仁義之際而已。所以孔子的主要任務也是研究考察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所以能作《易傳》,傳《易傳》之精髓。田老師對孔子的研究也是從孔子對天文曆法的研究,繼而進入對《易傳》的研究的,大家可以讀一下《孔子是被人遺忘的科學家》這本書。在這裡講了很多關於陰陽與術數的事情,只是希望大家能夠明確這些不是迷信,而是跟西方科學一樣是觀察自然得到的一些規律性的總結,是我們中國上下千年得以維繫、得以傳承的東西。
5
「七」與「八」及「天癸」
接下來再講,涉及到了「女子七,男子八」這樣的一些生命規律的問題。大家學習時可能碰到了許多的困惑,比如說,女子「七」,男子「八」,為什麼要這樣講,七跟八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此大體介紹一下張介賓的觀點,他指出,「七為少陽之數,女本陰體而得陽數者,陰中有陽也。人之出生先從善始。女至七歲腎氣稍盛。腎主骨,齒骨之餘,故齒更。腎為精血之藏,發者血之餘,故髮長。而男子屬陽,當屬陽數,女子屬陰,當合陰數。而今女反七,男反合八,何也?蓋天地萬物之道,為陰陽二氣而已。陰陽若合,原不相離。所以陽中必有陰,陰中必有陽。儒家謂之互根,道家謂之顛倒。皆所以發明此理也。如離火居陽,居南,其中則偶為外陽,而內陰也。坎水屬陰,居北,其中則其是外陰而內陽也。物甄天元,日居離,反為女。坎配禪宮卻是男。是皆陰陽顛倒之意,故女子外為陰體而內合陽數,男子外為陽體而內合陰數」。在這裡我其實想給大家提出的是陰陽互根互用的問題,也就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在這裡用張介賓的解釋,是想給大家一個提示,在學習田老師的思想過程當中,必須要非常明確地意識到陽生陰長的問題,也就是說,在春夏陽氣逐漸生長的過程當中,陰氣水氣也是逐漸增強的,它們是相互一體的關係。陰陽互根其實涉及到天道跟地道相互纏繞的問題,也就是常說的「天陰對地陽,地陰對天陽」,今天在此就不再講述,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翻書去看。
還有「天癸」的問題,關於「天癸」也是眾說紛紜。田老師認為天癸指的是天神。「癸」字在《說文》當中,癸是水從四方流向地中之形,因此癸為水。天癸就是天上來的水,它是陽生陰長的產物,陰氣生於天為雲成雨就是天水。稱之為天癸,也就是「天一生水」的意思,降落則為生水。「天癸竭」也就是上源之水竭,所以導致腎的精水竭,也就失去了生水能力。那麼什麼為天呢?乾為天,乾為首,首為頭,所以天水也就是從頭上來的水。故「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而「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
還有就是肺為水之上源的問題。《素問·評熱病論》說「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在這指出月事與肺的關係,其實是精水與水之上源肺之間的關係。癸與水,所謂的天癸,就是天上之水,即天一生水,來源於水之上源肺,而藏之於腎。
我們還可以認為天癸相當於西醫的激素。由腦垂體分泌的激素,從下垂體分泌後,直接進入血液,進入腎系統,旺盛腎氣,對人體的生長、發育、繁殖都起了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
四、養生要抓住少陽之氣
回歸到健康長壽的主題,也就是青春的問題。永葆青春是每個人內心當中都非常渴望的,而這個青春在人體來說就是肝膽系統。肝膽系統也是注重少陽相火的。《內經》上曾指出,「凡十一臟皆取之於膽」,金元四大家李東垣也說,「膽者少陽春生之氣,春氣生則萬化安,故膽氣春生,則余臟從之」,張志聰也指出,「膽主甲子,為五運六氣之首。膽氣升則十一臟腑之氣皆升,故取決於膽也。所謂求其至也,皆歸始春」。少陽之氣就是寄居在肝膽之中的三焦相火,張景岳稱之為人體中的一輪紅日。這也是強調了我們常說的,少陽三焦為一身陽氣之源,它激動了人體生命活動。這非常類似於自然界的水循環的過程,常說的風調雨順也是這個樣子。《內經》說風配於春,配於肝膽。風調就是春天正常,肝膽系統正常,正常的陽生陰長,表現就是成雲降雨。
《靈樞·本輸》也指出「少陽屬腎」,《靈樞·本臟》說「腎合三焦」。張元素說「膽屬木,為少陽相火,發生萬物」。腎經的募穴也在少陽膽經上。腎屬水,而何以腎氣盛,全賴於少陽相火的氣化作用。有了少陽相火,才能陽生陰長,才能夠陰精上奉,才能夠「其人壽。」少陽主一身之陽氣,所以少陽募穴也叫日月,故《繫辭》說「日月相推而明生焉」。人老先是陽氣衰,陽不生,陰不長,故天癸竭而無子。《內經》中也指出,人半百而衰是從肝開始的。《靈樞·天年》講「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然後才指出心氣始衰,脾氣衰,肺氣衰,腎氣焦,五臟皆虛。而《上古天真論》也指出六七、六八從陽氣衰開始,七八肝氣衰。《靈樞?天年》也說,「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養生保健首先要抓住春生少陽之氣,使陽氣不衰。《內經》指出「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陽氣旺,則精力充沛,體格健壯,即「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正是因為肝膽主春,生少陽之氣,主陽生陰長,如果沒陽生陰長,人的生命活力也就下降。
所以在日常自我保健中,我們可以經常疏通少陽之氣。比如,食療時可以多吃一些核桃、韭菜、香菜、羊肉、狗肉、牛肉,炒菜用生薑、大料、花椒,燉肉時用肉桂。還有田老師經常為大家推薦的腹部按摩的「延年益壽九轉法」。
今天我們學習了《黃帝內經》的主要思路;也明確了《黃帝內經》它的各個篇章是有邏輯體系的;再者中醫首先是講養生,維護健康,其次才是治病。上醫治未病,也祝願大家成為一個優良的上醫,能夠促進自身生命的活力,給身邊的人帶去健康長壽。其次做一個技術精湛的中醫,能夠治好病。
今天我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翻譯:邵慧江 吳金聯 方檬丹
校對:王春穎 蘇雪貞 蔡果宏
編輯:朱麗莉
聲明:
本文章來源於許帥老師2016年 05月14日在三部六經論壇的講課,由「中醫家」委託中醫志願者整理為文字稿。中醫在線論壇聯盟提供支持。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發布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歡迎投稿:zcyk@zhongyijia.com.cn
搜索「中醫家"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