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新童-中醫之醫門正宗

馬新童-中醫之醫門正宗

講者簡介

馬新童-中醫之醫門正宗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馬新童,男,中醫全科副主任醫師。畢業於甘肅中醫學院。和田地區第三屆青年科技獎獲得者。曾任新疆和田市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北京藏醫院中醫三科主任。創建中醫傳承論壇,精誠中醫學會、國醫館等微信學術交流平台。熱衷國學傳承,熟悉中醫經典。現創立馬新童中醫工作室與馬新童中醫藥研究院。特邀在孔醫堂、國醫堂、葆德堂、行知堂、博愛堂等地限號出診。

倡導天人地合參,神氣形同調,病脈證並治。臨證中善於四診合參(尤精於望診與切診),擅長運用古法古方全面系統診調治身心靈三類各種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雜症,二十多年臨證已診調治逾20萬人次30多民族的全國各地及外國患者,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尤其擅長靈活運用古法古方,吸收古今各家學術思想,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科疾病、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糖尿病、風濕類疾病、皮膚病、不孕不育及內科、外科、婦科、男科、兒科等多種常見病及疑難雜症。

所創「心通腦泰湯」通澀和三法、「咳喘系列方」、「開心湯系列」、「敗毒散系列」「逐瘀湯系列」等一系列處方既源於古方,又對古方進行創新。其中醫學術系列微信十講座及關於大溫脾丸、烏梅丸、薯蕷丸、瘡科流氣飲、痰飲病的講座至今是中醫圈內的經典講座。

馬新童-中醫之醫門正宗

中醫家推薦

「醫之始,本歧黃,靈樞作,素問詳…」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醫學三字經·醫學源流》,學醫必先正本清源。

本文馬新童老師將和大家探討,何為醫門正宗?我們知道,《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關於醫的來源有五方之說,其實不僅如此,三皇五帝各自所代表的天醫、地醫、人醫均為中醫之濫觴。

馬老師還以五令解五苓散為引,演繹了「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之道。醫道之深如此,吾輩能不躬心潛學?!

錄音原文翻譯稿:

各位老師及同仁們,大家晚上好。非常有幸受到邀請,今天和大家共同探討醫門正宗。

醫道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聖賢真實義

內經上說,「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醫如果是道的話,我們必須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如果不懂陰陽,不懂術數,對於道就沒法去把握。

馬新童-中醫之醫門正宗

何為醫門正宗呢?

就是醫道是怎樣傳播下來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些人說,醫是勞動人民在某個特殊時候,偶然觸動了某些地方,產生了針灸;抓了一把草,熬了一些水,病好了,就產生了葯。如果這樣子去認識中醫的傳承和發展,那麼直到現在中醫蔚為大觀的理論體系,需要多少年呢?恐怕就算有一萬年,我估計也不會達到現在的這種狀態。其實中醫的理論體系已經非常的完善了,而現存的、傳播下來的中醫卻是殘存的中醫,是不完整的,還有許多錯謬的地方。

比如說《黃帝內經》里講的,我個人認為應該是「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摶謂之神」,「摶」和「搏」字非常接近,但一字之差,意思就相遠了,這是傳抄當中的錯誤。那麼人是從哪裡來的?我們現在認為是從無機物,到有機物,直到人類,它是一個進化的過程。查遍古書,人類的起源到底在哪裡呢?佛經講,人從光音天而來,我們的世界叫做娑婆世界。藏醫說是藥師佛所化生的,佛的意生身等,人是從佛菩薩而來的。

馬新童-中醫之醫門正宗

馬新童-中醫之醫門正宗

《黃帝內經》講五方之醫各有不同

東方來的是砭,北方來的是灸,西方來的是毒藥,南方來的是針,中央是按摩導引按蹺等方面。醫的來源有五方之說,那我們現在毒藥就是來源於西方。以中原為中間來算的話,西方就是阿拉伯、印度、西域等地方。無獨有偶,我在新疆工作時,有一次朋友給我一個續命湯的文字,就是把續命湯用維文翻譯成漢文。據他講,在維醫當中,續命湯這個方子也在用。因此我們看《千金要方》當中有小續命、大續命、西州續命、續命煮散等,這些東西是不同的阿拉伯醫學、印度醫學與中醫相互交流產生的。

往原理說醫,首先必須要講到三皇五帝。伏羲帝是天皇,天生奇才,上半身是人身,下半身是獸。他創立了先天八卦,由先天八卦來上觀天,下俯地,中看人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他是天醫,創立的方法就是天醫的方法,是不用藥物進行診治疾病的方法。地皇,神農氏,他是通過種莊稼,同時發現藥物。古書上記載,他一日遇七十二毒,終於悟得草木之品對人體的一些作用,創造了《神農本草經》。據說他就是法地,取法於地,我們現在用中醫藥的方法,最早就只能推衍到神農氏了。黃帝,他是把天醫、地醫的東西結合在一塊形成了人醫,形成了《內經》、《難經》的這種體系,用這些理論來指導實踐、醫療活動。古書中記載,伏羲氏具備了仁的德行,他屬木。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許多的宗教把東方叫做東方藥師佛,東方萬物回春,佛手回春,都用東面來算。十一臟取決於膽也,也是從東方開始算起,東方就是升的這條路。神農氏被稱為義,也有人說是禮。儒家和道家的觀點不一樣,一個認為南方代表了禮,一個認為是義。他就具備了火的德行,成為火德。而黃帝屬土,萬物土中生,他把天皇、地皇的東西放一塊,就是人醫。

現存最早的經典,托黃帝之名所立的《黃帝內經》、《黃帝外經》。《黃帝外經》還有一部分在陳士鐸的《外經微言》當中,我們可以略窺門徑。在三皇五帝當中,還有金帝、水帝,因此民間很多傳抄的版本中,其實有三皇五帝所傳下來的東西。這些都參與到了整個的中醫體系中來,而且與藏醫、苗醫、維醫等民族醫形成了大的中醫的概念。因此,醫門正宗在哪裡?我認為只要能給天下蒼生治好病的,就是醫門正宗之人,就是醫門的正道。

馬新童-中醫之醫門正宗

「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在《黃帝內經》裡面還有一段,在前面加了兩個字,叫作「五運陰陽者」,這個本就是五運陰陽,而不是陰陽,兩者意思是截然不同的。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的一個基礎學說,如果沒有陰陽五行學說,如果不把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結合在一起,就不能鑄成現今中醫的蔚為大觀的中醫理論和指導思想。

還有許多老師認為,李時珍曰「內景隧道,唯返觀者能照察之」,這句話就是說人體通過修鍊可以返觀內視,達到能觀察到自己體內的精氣運行的變化的能力。那麼返觀內視者可以造就這麼一個蔚為大觀的中醫體系嗎?答案是否定的,它只能去體悟到其中一部分而已。

比如說《傷寒雜病論》序里講的《胎臚葯錄》。胎臚就是河車運行的道路,我們講的運行的大小周天中的小周天。《胎臚葯錄》就是通過服藥以後,發現這些藥物在人體的運行變化,用簡單的語言記錄下藥物的功效。顯然張仲景用的是《胎臚葯錄》,而不是《神農本草經》。當時和《神農本草經》齊名的還有《桐君採藥錄》,據說可能比《神農本草經》產生的更早一些,但是現在完全遺失掉了。而《神農本草經》當時有五六個版本,陶弘景先生把它們進行了一個整理,作了《神農本草經注》,同時又增加了一半的藥物,從360味葯變成720味葯,形成了《名醫別錄》,總結了從古到晉朝,所有的名醫流傳下來的對藥物的體驗和運用。

我們說《傷寒雜病論》是醫門之正宗,啟萬世之法程,這是朱丹溪以及《醫宗金鑒》裡面對《傷寒雜病論》高度的評價。其實張仲景先生只是道門的傳承人,他繼承了醫經家和經方家的東西,著成了《傷寒雜病論》。這部千古絕唱之書,有人把它叫做天書,張仲景先生也被尊稱為醫聖。自古以來為傷寒注書立說的人有千餘家之多,所有的學醫的人當中,對經典注書最多的就是《傷寒雜病論》。因此學中醫的人,讀過《傷寒雜病論》不一定成為名醫,沒讀過《傷寒雜病論》的肯定不是名醫。

「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關於陰陽,在此就不贅述了,怎麼「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我就拿幾個具體的方子跟大家進行交流。

古人不可能用現代的藥理研究或者說現代的知識、科技發達的方法來分析問題,他們用的是象思維。傳統文化當中都是以這種直覺式、體悟式的方法,去理解世界。行醫很久才發現中醫現在的方法,其實把中醫走向了另外一個發展方向。真正的中醫,看病是怎麼看病呢?治病就是用圖,看病就是觀象。象,有面相、手相、耳相、鼻相、舌象、脈象、心相,還有天象、地象、人象、星象、日象、月象、病象等象,看病就是觀象,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事。治病就用圖,什麼圖呢?就是法式圖,用方、用藥的法式圖。簡言之,觀象狹義的講就是病症的象,圖就是法式圖。

在《脾胃論》中,先要畫一個臟腑用藥法式圖。會了法式圖,具體的遣方用藥就非常簡單了。李東垣先生用的是法天地陰陽四時之法而成的方,因此他的圖就擺在人體里,是整個看病的法式圖。在此就不一一給大家舉例了,群中的也有專門研究東垣學說的老師。

馬新童-中醫之醫門正宗

我們就以經方來舉幾個例子。比如說最簡單的五苓散,五苓,五令。什麼五令呢?東南西北中,得五方之令來利水。它的本義在這裡,可以瀉五方之水,五臟之水。那我們就用東南西北中把這五位葯放到圖當中來看是不是這回事。

內經裡面講的非常清楚,「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那怎麼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呢?

我把五苓散給大家分解一下。水之上源是肺,在後天八卦當中,西方就是兌,為澤。澤瀉,瀉澤之意。西方就是肺經,澤瀉用了一兩六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用了一和六的數,就是說把肺裡面的水瀉掉,同時還要生水。再看第二個葯,腎主水液,司二便。北方水畜是豬,在內經裡面講的非常清楚。豬苓,瀉北方之水。而且豬苓在五苓散當中,瀉水作用是最強的,古人就把豬苓放到了北方腎。上下都有了,中間是什麼呢?中間是茯苓,三伏天的「伏」和茯苓的「茯」通不通呢?三伏天代表的是長夏這個季節,用茯苓來瀉中間的水,散中間的水。我們在五方當中,排列了肺、腎和脾這三個位置。五苓散當中還有兩味,一個是桂枝,一個是白朮。桂枝,它是紅赤或者說紫赤,紅色入心。很多的老師喜歡用桂枝尖,為什麼要用桂枝尖呢?桂枝是通達的象,用其尖,就是一個火的象。因此要想把桂枝用出火的作用,就要用桂枝尖,溫通心脈來通達瘀阻的血脈,效果會更好。因此桂枝就放在了南方,火的這個象。白朮放到東方,有沒有道理呢?白朮是甘溫的藥物,溫是代表東方。西方是涼,北方是寒,南方是熱。恰巧五位葯,就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剛好可以散五方之水、五臟之水。因此用五苓散時,只要是五臟有水,統統可以用,不管有無表裡證。沒有表證一樣可以用五苓散,這才是它的本義。

那五苓散中的茯苓、豬苓、白朮全都是十八銖,十八銖是什麼意思呢?十加八,十代表的是土的成數,八代表的是木的生數,十八是木和土之間的關係。而桂枝用半兩,就是十二銖,那麼十二豈不是火和土之間的關係?這非常的巧妙,這就是「和於術數」的具體應用。所以這些方子就是「和於術數」的,用藥物來模仿天地、宇宙、五方、五臟之間的這種對應關係。我們講天人相應,人是法天地陰陽四時而生,「在天言氣,在地言味,在人言氣交」。人在氣交之中,在天地之間,因此我們肯定要受到天地的影響,天地就是人的父母。

經過多年的領悟,我提出了天人地合參,神氣形同調,病脈證並治的觀點。病脈證並治的觀點,顯然是張仲景先生提出的,比如說「太陽病脈並治」、「少陽病脈證並治」等,把病放到前面,然後是脈,再是證。許多的同仁說,中醫就是辨證論治。其實在辨證論治之前,還有病、脈。當確認病以後,脈就是溝通病和證之間的關係,通過這個再制定具體的方案。

在張仲景先生的方子當中,一般不會超過十味葯。因為天干只有十個,沒有十一、十二,如果有十二那就是十二地支了。在張仲景的方子當中,有十二個葯的就是溫經湯,但是在桂林古本當中是沒有半夏和麥冬的,剛好是十味葯。他用的是河圖的方法。至於那些丸、散、膏、丹之類不在其列,是另外的式法。

馬新童-中醫之醫門正宗

當我們如果能用「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來對古人的東西進行一些梳理時,會發現許多現在談論的問題,與古人的思維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現在很多人是以自己的心來揣度古人。我特別欣賞張載先生的一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不斷地要把自己的心變成天性,就是以天地立心,而不是自己肆意妄為地去看病;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境界,越來越和古人能夠接軌;把聖人傳下來的東西傳播給賢人來進行傳播,這就是中醫的傳承。

我常常用這些方法去品讀一個新的方子,每每被古人制方者創造的一種結構非常完美的方子所折服。每個方子從理、法、方、葯各個層面構成了蔚為大觀的中醫學。因此中醫的東西,如果沒有具備這種能力,想要把它解讀出來是非常難的。古人的智慧,用古人的方法,學古人,是我們當前必須、緊迫需要做的事。因此我們現在各個微信群、論壇里,大家都在講課。我們同心協力,共同把中醫傳播出來,把真正的古人聖賢的東西傳播出來。我們如果不出來維護正的東西,那麼邪的東西就會出來當道。「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真正的「知道者」又有幾人呢?我們只能說我曉得了,不能說我知道了,因為道太大了,醫道太深了。我們要躬下心來向古人學習,不斷地努力。在此基礎上,結合當下的實際情況,為更多的天下蒼生去解除病痛,這是每一個中醫人必須肩負的任務。

非常感謝大家聆聽我的講話,謝謝大家。

馬新童-中醫之醫門正宗

翻譯:方檬丹

校對:王春穎 蘇雪貞 蔡果宏

編輯:朱麗莉

聲明:

本文章來源於馬新童老師2016年 05月12日在三晉經方論壇的講課,由「中醫家」委託中醫志願者整理為文字稿。中醫在線論壇聯盟提供支持。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發布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歡迎投稿:zcyk@zhongyijia.com.cn

搜索「中醫家"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脾病補,胃病瀉,胃氣不降治以消
女性的慢性病,都與這條經有關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