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劃分了6大行政區,1954年,所有的大區為何都被撤銷?
截至目前,我國總計擁有34個省級行政區,其中包括了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和兩個特別行政區。其實在建國的初期,省並不是最高的地方行政區劃。因為在省之上,還有大區。在50年代初期,我國總計劃分了6個大區,對應了當時的6大軍區。那麼,到了1954年,已經確立的六大區為何又被撤銷呢?今天,我們就聊聊大區被撤銷的故事。認真的說,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從元朝建立行省制度以來,省作為地方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模式,這一傳統已經基本確實。但是省的大小和具體的管理結構,則需要一步步的細化。例如元朝的行省,基本上相當於現在的好幾個省。湖廣行省是元朝的十大行省之一,湖廣行省的管轄區包括了現在的湖南、湖北、廣西、貴州的部分地區和廣東的部分地區。明朝統治時期,各個行省的管轄區進一步確定,大體上已經形成了現在的輪廓。行省制度確定以後,每個省都設立了巡撫、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員。
但遇到特別重大的事情以後,並不是一個省所能面對、處理的。朝廷對各個省份的情況並不了解,因此,一些臨時性的官職開始出現,例如浙直總督、督師等等。請注意,明朝的浙直總督並不僅僅管理兩個省,而是一口氣管理東南沿海的7個省。浙直總督和後來的督師,都屬於朝廷的臨時性派出機構。
到了清朝統治時期,也會出現各種臨時性的官職。例如清朝統治的初期,洪承疇節制江南各省事務。到了清朝統治的後期,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清朝冊封曾國藩為協辦大學士,節制東南四省的軍務。這些官職都是臨時性的,一般都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機構。這樣的情況持續到近現代時期,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出現了巡閱使這個官職。
例如東三省巡閱使、兩湖巡閱使、兩廣巡閱使等等,巡閱使管理2個到好幾個省的軍政事務。一轉眼到了建國的初期,當時出現了大行政區這個區劃,前後出現了6個大行政區。分別是華北、東北、西北、中南、華東、西南6個軍政委員會,對應了當時的6大軍區。這6個大行政區被簡稱為大區,從1949年到1952年陸續成立。每個大行政區都設立了行署,而且管理了好幾個省和地區。
其中,東北大行政區管理了黑龍江、吉林、遼東、遼西、松江、熱河等省份,以及瀋陽、大連等直轄市。其中,大行政區的公署設立在瀋陽。華北行政委員會管理了河北、山西、察哈爾省、平原、綏遠5個省,以及北平、天津兩個直轄市。其中,公署設立在北平。中南軍政委員會的管轄區包括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和江西6個省,公署設立在武漢。西南軍政委員會包括雲南、四川、貴州、西康等省份,以及重慶市。
其中,公署設立在重慶。西北軍政委員會包括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公署設立在西安。華東軍政委員會包括了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省份,以及南京和上海兩個直轄市,公署設立在上海。當時,戰爭剛剛結束,我國需要迅速進入恢復生產和發展經濟的工作。由於交通、通訊等各個方面的條件限制,各個地區的情況並不完全一樣。
為了儘快回復經濟,先後建立了6大行政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六大行政區的委員會對當地情況非常了解,便於調解各方面的人力物力。對於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來說,確實積極作用非常大。但大行政區畢竟是臨時性的行政區劃,隨著全國局勢的全面穩定,我國開始了全面的經濟建設工作。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大行政區的存在,反而對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制約。
因為我國陸續開展了很多重要項目,需要分布在全國各地。關於撤銷大行政區的問題,陸續提上了日程。1954年6月,我國通過了《關於撤銷大區一級行政機構和合併若干省、市建制的決定》。在這一文件的基礎上,我國6大行政區、一些省份、一些直轄市陸續開始了撤銷。除了六大行政區以外,武漢、西安、瀋陽等城市均被撤銷了直轄市地位。與此同時,綏遠、松江等省份被撤銷,還有一些省份被合併。
言而總之,1954年,我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區域調整。經過1954年的區域調整之後,我國的行政區劃與當代的行政區劃已經非常接近了。經過區域調整以後,各個省份、直轄市的工作重新進入了正軌,對於經濟發展非常有利。雖然在六七十年代,我國還出現了局部的區域調整,但涉及的地區並不多,大部分地區的區劃都沒有變動。
在我國所有的省份中,變化最大的省份是甘肅省和河北省,大家可以對比一下清朝末期和當代的地區。河北省和甘肅省在東西南北各個位置,幾乎都發生了區域調整。行政區劃的變化反應了時代的變化,隨著經濟等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行政區劃確實出現變化的可能。關於我國行政區劃變化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與大家慢慢聊。
※明清統治時期,江蘇省的蘇州地區,到底有多麼繁華?
※90年的紀實性刑偵劇,非常經典,為何現在沒有繼續拍攝?
TAG:轉瞬繁華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