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代字帖7:李斯 泰山第一刻石-《泰山刻石》

秦代字帖7:李斯 泰山第一刻石-《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石四面刻字。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巡狩泰山時所立,小篆,由丞相李斯篆書。泰山刻石是泰山石刻中時代最早的作品。現位於岱廟東御座大殿露台前西側,刻石原在泰山頂玉女池旁,後來移到碧霞元君祠之東廡。清乾隆五年(1740年),祠遇火災,刻石焚毀不見了。直到嘉慶二十年(1815年)才從池中搜得,已斷為二,後移至岱廟。刻石原文222字,歷經滄桑,現僅殘存十字:「臣去疾臣請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殘缺。秦泰山刻石列為國家一級文物,堪稱稀世珍寶。

直接繼承了《石鼓文》的特徵,比《石鼓文》更加簡化和方整,並呈長方形,線條圓潤流暢,疏密勻停,給人以端莊穩重的感受。

泰山刻石字體是小篆,字形工整瘦長,筆劃圓健古厚,是秦代小篆書法的經典代表,體現秦代書法藝術風格。

《泰山刻石》在書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遺緒,下開漢篆之先河,是中國古文字的最後階段。觀其書法,用筆似錐畫沙,勁如屈鐵,體態狹長,結構上緊下松,平穩端嚴,疏密勻停,雍容淵雅,有廟堂之概。

小篆的特點是對稱均衡,略為修長,它也容易板滯,但是《泰山石刻》卻沒有這種毛病,它在對稱中蘊含著飄逸秀美,如仙子臨風,儀態萬方。

它還保留著象形文字的某些特點,著重突出圓筆曲線之美。充分地發揮了漢字的特有的美。具有裝飾美的意味。線條整潔協調,改變了以前繁雜交錯的形式.書寫形式走向規律化。

開始力求嚴格的平王對稱,工整精緻,大小相仿,面目十分突出。橫密縱疏,充分表現了篆書的形體特徵,使其在雄偉之中產生一種秀麗之氣,婀娜飄逸。

此帖分布嚴格,空間層次以相距的對應關係,示人以嚴格的規則,給人以美,又示人以莊嚴。

篆書到此,再也沒有天真隨意、古拙任性的風韻,既意味著完全的成熟,同時也意味著由此必將走向衰退。

~歡迎點贊留言分享~

LOVE.謝雲逸

雲逸書院有益分享

發現書法的美好

全國地級首個《商家一點通》小程序落戶台州

熱烈祝賀《臨海掌上論壇》低調上線!版主火熱招募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逸書院 的精彩文章:

魯迅小時候求學的「三味書屋」,匾額原來是他寫的
書法是否入門,用這 3 個指標檢測,既簡單明了,也符合書法理念

TAG:雲逸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