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揚中:軍史中鮮為人知的「江心跳板」

揚中:軍史中鮮為人知的「江心跳板」

來源: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庄廣雷

滄桑歲月里的那道彩虹

今天的江蘇省揚中市,又名太平洲,四面環長江,由江心諸洲組成,南北長30餘公里,東西寬平均不足10公里,形成「頭頂一江水,腳踩一隻盆」的特殊地形。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執行黨中央關於新四軍向東向北發展的方針,陳毅等人在慎重考察之後,在當年揚中縣人民的支持配合下,建成了這塊我軍馳騁長江南北的「江心跳板」。頗具浪漫情懷的陳毅還留下了「江心跳板穩如山,眾寡懸殊不等閑」的豪邁詩篇。

謀劃實施「江心跳板」的戰略構想

毛澤東早在1938年5月4日給項英的指示信中,就曾明確指出:「在茅山根據地大體建立起來之後,還應準備分兵一部進入蘇州、鎮江、吳淞三角地區去,再分一部渡江進入江北地區。」文字很簡短,卻顯示出中共中央一個重要的戰略意圖:即從長江南北兩面向東向敵占區發展,夾江而陣,正好扼住華中日軍運輸兵員、供應品和掠奪品的咽喉,對扼制日軍有很大作用。陳毅在領導新四軍創建蘇南茅山根據地的同時,就已開始謀劃向東向北分兵發展。

陳毅在多次實地考察後,認為揚中是天然的水上交通樞紐,是渡江向北發展的最理想的地方。揚中島東北岸線面對蘇北,西南岸線面對蘇南,120多公里長的江岸線上,港口碼頭多,船隻多漁民多,加之遠離城市和鐵道線,敵偽鞭長莫及,還有河港交織、樹竹叢生的地理特點,可以使敵人小部隊來了不頂用,大部隊進來施展不開,對新四軍開展游擊戰極為有利。再加之揚中土地肥沃、盛產稻米,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軍隊的給養可以得到保證,新四軍在這裡可以建立牢固的抗日根據地。為實施好這一戰略構想,陳毅指示由管文蔚任司令員的新四軍挺進縱隊(簡稱「挺縱」),把丹北抗日根據地很快擴大到長江南岸後,迅速佔領江心的揚中,「把跳板架在長江上」。

1938年10月8日,「挺縱」第一支隊打下了揚中,收復老郎街、三茅鎮等地。部隊進攻三茅鎮時,卻發現它是一座空城,盤踞揚中的與日軍有勾結的國民黨頑軍並未就殲,「挺縱」司令員管文蔚立即派參謀向陳毅報告情況。陳毅判斷這裡可能有詐,果斷地派人送去親筆信,急令管文蔚把部隊撤回來。果然不出陳毅所料,揚中守敵事先得到「挺縱」要攻打揚中的風聲,早已把兵力分散隱蔽到鄉間,並從江北增兵一個團,準備在新四軍佔領三茅鎮後,立即以四個團的兵力圍而殲之。

1939年1月,「挺縱」第二次進擊,徹底擊敗了國民黨頑軍保安第9旅的賈長富團,解放了揚中全島,揚中得以鞏固。「挺縱」一部進駐長江以北的大橋、嘶馬地區,開展抗日游擊和群眾工作。「挺縱」在新四軍第2團一部的配合下,接管了江北江都縣的長江北岸地區。然後,又迅速向吳家橋以北地區發展,建立了蘇北「橋頭堡」。就這樣,從長江南岸的丹陽到江心的揚中,再到長江北岸的江都,一條寬闊的「跳板」在萬里長江中架起來了。

建設政治上的「範例跳板」

「挺縱」第二次進駐揚中後,在管文蔚司令員的陪同下,陳毅視察了這塊「江心跳板」。陳毅指示,揚中不但要成為軍事上的跳板,還要成為政治上的跳板,成為給蘇北廣大群眾及紳商各界人士展示的範例。

陳毅還特別給「挺縱」重申了群眾紀律,批評了一些過「左」的行為。他給管文蔚詳細交代:揚中地處要衝,商販往來於蘇北、上海等地,數量多影響廣,必須注意執行好共產黨的政策,他又吩咐要盡量把揚中各界代表人物吸收進抗日民主政權中來。1939年春,「挺縱」戰地服務團和揚中縣青年抗日團共同創辦了揚中第一份抗日報刊《群眾導報》。該報由陳毅題寫報頭,3天左右出一期。該報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揭露日軍的滔天罪行,及時報道抗戰戰局發展情況,鼓舞群眾抗日鬥志。

揚中作為政治上的「範例跳板」,是戰爭年代我們黨和揚中人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深情澆灌而成的。「挺縱」進駐揚中後,在政治上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和保障群眾利益。1939年秋,「挺縱」在揚中成立中共揚中縣工作委員會,李中任縣工委書記。我黨我軍在思想上高度重視黨的群眾工作,部隊官兵在駐紮期間視當地人民為親人,幫助老百姓開荒種地、採摘蘆葦、捕魚摸蝦。同時,他們又在軍事上捍衛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多次展開保衛揚中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戰鬥。

揚中人民也以實際行動回報黨的恩情,比如被譽為「赤膽巾幗」的嚴桂珍。1940年秋,正在江邊采蘆葦的嚴桂珍遇到被日軍開槍打傷的新四軍幹部陸朝彬。她冒著生命危險把陸朝彬背下堤岸並且藏到家中,請來醫生為他治療。為了陸朝彬養傷期間的安全,她託人把自己的兒子賈常南送到上海當學徒,讓陸朝彬頂替自己的兒子、改名為賈常南住在家中。經過嚴桂珍三個多月的精心護理,陸朝彬傷愈歸隊。臨別時,他深情地喊嚴桂珍「媽媽」。嚴桂珍也激動地說:「我原來只有一個兒子,現在你就是我的小兒子。」嚴桂珍還擔任中共地下黨秘密情報員,曾多次冒著生命危險掩護革命同志、傳遞重要情報。

「江心跳板」保障新四軍轉戰大江南北

1939年10月,在蘇州、無錫一帶活動的由葉飛率領的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奉命移師揚中,與管文蔚率領的「挺縱」會師合編。當月26日,會師合編大會在揚中八橋鎮廣善堂廣場召開,會場上「熱烈慶祝江抗、挺縱上升為主力」「挺進蘇北、堅持抗戰」的口號聲此起彼伏。陳毅代表新四軍軍部祝賀兩支部隊會師合編成新的新四軍挺進縱隊,上升為主力部隊,並介紹了國內外形勢,勉勵大家團結一致,戰勝困難,英勇殺敵,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接著,葉飛宣布合編後的幹部名單,管文蔚任挺進縱隊司令員,葉飛任政治委員兼副司令員,張藩任參謀長,陳時夫任政治部主任。新的「挺縱」下轄第1團、第2團、第3團、第4團,喬信民、徐緒奎、梅嘉生、韋永義分別擔任各團團長。

會師合編後,新四軍挺進縱隊投入了緊張的整訓,並在揚中開展了機智靈活的抗敵鬥爭,粉碎了日偽利用長江天塹對長江南北的嚴密封鎖,保證了新四軍主力南北轉戰戰略部署的順利實施。當年年底,第2團開赴江南堅持武裝鬥爭,其餘大部分部隊於1940年1月挺進蘇北,參加了同年10月著名的黃橋戰役,剩餘小部分部隊繼續留在揚中活動。新四軍挺進縱隊為創建蘇中、蘇北抗日根據地,溝通華中與華北的戰略聯繫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此外,經由揚中這塊「江心跳板」,陳毅秘密三進泰州開展統戰工作,陶勇率領新四軍第1支隊第4團第2營到蘇北與皖北交界處建立蘇皖支隊,葉飛率新四軍第1支隊第6團主力到蘇北開展抗戰鬥爭。1940年7月,粟裕率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和主力部隊再次經揚中渡江,與江北新四軍挺進縱隊、新四軍蘇皖支隊順利會師,成立了新四軍蘇北指揮部。1943年1月,揚中縣抗日民主政府動員大批船隻,護送新四軍第1師第2旅渡江南下。

續寫「江心跳板」傳奇

1945年8月15日,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於10月10日在重慶簽署了《雙十協定》,約定「和平建國」。我黨為顧全大局、履行協議、堅決避免內戰,決定把長江以南八個解放區的幹部、戰士撤到長江以北。中共揚中縣縣委調集了百餘條木船,完成了南接北送的光榮任務。

1949年的春天,在波瀾壯闊的渡江戰役中,揚中這塊「江心跳板」又一次發揮了重要作用。國民黨軍為了阻礙人民解放軍渡江,在渡江戰役前將沿江的船隻搶的搶、砸的砸。揚中老百姓紛紛將船隻藏了起來。解放軍到來後,利用這些船隻在揚中的北夾江上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訓練。4月22日下午五六點鐘,揚中人民駕著幾百條船隻從揚中島西線迅速渡江,駛向長江南岸的丹徒縣伏園鄉渡口,將人民解放軍官兵送過長江。

這一歷史性的畫面被新華社隨軍記者鄒健東抓拍了下來,並以《我送親人過大江》為題,發表在當時的《新華日報》上。在渡江江面上,只見一位身材瘦小、梳著大辮子的姑娘,挺立船頭,正奮力划槳。現在這張照片被珍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揚中解放50周年時,經過多方尋找,終於找到了當年「梳著大辮子的姑娘」,姑娘名為顏紅英。當年她和妹妹兩人輪流划槳,父親在船尾掌舵,父女三人駕駛渡船,把兩個班的解放軍戰士送過了長江。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無悔青春年華,一家三代守邊
不能等槍響了再抓武裝……

TAG: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