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宋辛棄疾:詩人中的戰士,戰士中的詩人!

大宋辛棄疾:詩人中的戰士,戰士中的詩人!

文:星與爾(讀史專欄作者)

宋詞有婉約之美,有豪邁之壯。

他以詞賦聞名於世,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他精忠大義,與岳飛齊名。論文采詞作,與蘇東坡不相上下。

他寫殺敵報國: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每一首讀起來都能讓人熱血沸騰,慷慨激昂。

他寫人生體會: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我們只知他是南宋赫赫有名的豪放詞人,卻不知他亦是滿腔熱忱報效祖國的熱血赤子。

01.少年之志

公元1140年5月,辛棄疾出生在山東濟南歷城。

時勢造就英雄,那是一個動蕩的年代。這一年,宋金之間再次爆發了戰爭。

南宋是忍氣吞聲慣了的「懦弱」,即便戰場上佔得上風,但是對金國的「威風」還是心有餘悸。

於是在高宗和秦檜的主持下,議和稱臣,割地賠款,同時還送上了一份大禮——抗戰派岳飛父子的性命。

南宋政府靠此得到了短暫的安定,臨安恢復了安寧,西湖畔又開始歌舞昇平。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雖南方臨安人已經忘記了亡國之仇,紛紛醉倒在富貴溫柔鄉。

但是在北方,漢族人民並沒有順服於金人的統治,面對民族壓迫,抗金起義時有發生。

辛棄疾就成長在這一片土地上。

辛棄疾的祖父辛贊為家計所困,未能南下,曾在亳州譙縣做縣令。

辛贊雖身在金朝但卻念念不忘恢復中原,每逢閑暇就帶著辛棄疾等子孫輩登高望遠,指畫江山,傳授技藝。

辛棄疾從小受祖父影響,文武雙全,對於兵法有自己的見解。

少年橫槊,氣憑陵,酒聖詩豪餘事。

這便是辛棄疾的少年之志。

02.名揚天下

高宗紹興31年(公元1161年)。

金主完顏亮發動60萬大軍,兵分四路南侵,叫囂著在百天之內必然滅掉南宋。

面對金人的暴虐和橫行,宋人不堪壓迫,紛紛造反。濟南人耿京聚眾數十萬,在今水泊梁山一帶,帶頭起義。

由於生長於金人佔領區,辛棄疾自幼就決心為民族復仇雪恥,收復失地。

面對風起雲湧的動蕩局勢,辛棄疾也迅速拉起了一支2000人的隊伍,投奔耿京。

辛棄疾便跟著耿京「上馬擊賊,下馬草檄」。

還沒來得及大展身手,起義軍首領耿京就被叛徒張安國殺害。

起義軍一時群龍無首,很快潰散。

1162年閏二月的一天晚上,在金人佔領區的山東濟州城內,金兵5萬大營之中,新任濟州知州張安國,正在宴請幾位金國將領。

張安國和幾位金將推杯換盞,稱兄道弟,氣氛非常熱鬧。

此時,一個士兵報告張安國說,外面有個大漢要見您,說曾經和您一起共事過。

張安國酒興正酣,面紅耳熱,想也沒想就踉蹌著出去了。

剛出大門就見一個高大雄壯的身影猛撲過來,抓著張安國扔在馬背上,便揚鞭策馬而去。

等金兵將領反應過來時,只見馳馬之人已經出城,向南方奔去。

南宋人洪邁在《稼軒記》中形容此次事件: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

辛棄疾活捉張安國堪比張翼德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也是辛棄疾的人生寫照。

這一年辛棄疾23歲,這是他年少揚名的時刻,也是他一生中的巔峰時刻。

03.平定叛亂

公元1162年,宋高宗趙構退位,宋孝宗繼位。

新帝繼位,推行新政,主張抗金。

此時的辛棄疾在江陰作簽判,他覺得機會來了,是時候報效祖國,上陣殺敵了。

可他人微言輕,滿腹經綸無人懂得,所以向時任江淮宣撫使張浚出謀劃策謀。

張浚此人志大才疏,向孝宗提議攻打金兵時忽略了辛棄疾最核心的「分兵殺虜」。

符離之役,不戰而潰。無可奈何的宋孝宗再次和金國簽訂了和議,史稱「隆興和議」。

面對慘敗,辛棄疾捶胸頓足,胸中意氣無處排遣。

他親自面見孝宗並獻書《美芹十論》,提出一系列作戰方案,又向宰相虞允文呈書《九議》軍事論文。

可當時的南宋官場,文官只懂得享樂,武將也不思進取,議和派大行其道。

南宋政府更是目光短淺,他們把辛棄疾從北方投奔南方的愛國者,蔑稱為「歸正人」,視為異己分子不重用。

1175年,南宋內部爆發動亂,一眾朝臣無計可施,皇帝派辛棄疾前去平亂。

一心規劃如何對金作戰的辛棄疾,陰差陽錯的將軍事才能用到了內部的平亂上。

一個叫賴文正的茶商在湖北起義,很快到了江西建立根據地。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辛棄疾從當地駐軍,農民之間招募勇士。組織了一支作風剽悍的精銳部隊。兵分兩路,一方進攻,一方防守。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在茶商軍支持不住時,辛棄疾便去招降,茶商軍紛紛投降。

因為平亂有功,辛棄疾得到了升遷,1177年,被任命為湖北安撫使。

名為提拔,實為平亂。當時湖北境內治安混亂,盜賊猖獗。

辛棄疾上任後用常規的手段並不奏效,於是按照「治亂世用重典」的辦法,實行「嚴打」政策。

採用「得賊則殺,不復窮究」,抓到盜賊就殺,不再通過審理手續。

湖北的治安變好了,百姓拍手稱讚,但也因此埋下了禍患。

04.壯志難酬

1179年,辛棄疾被調任湖南,不惑之年的他沒想到將會在這裡迎來南歸事業的高峰。

他人生的光榮與夢想,起伏與轉折,悲傷與落寞,都將融合在此地。

來到湖南的辛棄疾又碰到了農民起義,這一次他作為旁觀者的角色,看到了農民被賦稅壓迫被官吏驅趕。

於是辛棄疾上書宋孝宗《論盜賊劄子》,為老百姓喊冤。他說:「田野之民,郡以聚斂害之,縣以科率害之,吏以取乞害之……。」

他認為認為農民起義是官逼民反,要想真正治理必須整頓吏治,愛護百姓。

皇帝聽後,讓辛棄疾放開手腳干並任命他為湖南安撫使。

為確保湖南長治久安,辛棄疾給朝廷打報告在湖南建立一支飛虎隊,用來維護當地治安,鎮壓賊寇。

辛棄疾積極進取的精神,本來就與當時只求苟安的政治環境相衝突。他昂昂千里,剛正獨立的個性,更使他常常遭到記恨和排擠。

1182年,一場風暴正向辛棄疾席捲而來。

監察御史王藺上書皇帝,彈劾辛棄疾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說他家中並不富裕,怎來錢財養兵,全因他推行嚴政,虐害平民。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只因名聲所累,所以含冤受屈。

辛棄疾剛接到浙西提刑的任命,可是還沒來得及上任,就被撤銷了一切職務。

自古皇帝皆多疑。

現實對辛棄疾是殘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但他的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

從29歲到43歲這短短13年間換了14次官職。

官職被罷,辛棄疾便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後的閑居生活。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這首西江月便是他在帶湖上饒隱居時所作。

歸隱之後,辛棄疾再也沒有機會為國盡忠,一心恢復中原成為了他此生的執念。

英雄無用武之地的他,放下了手中利劍拿起了狼毫。

即便身處山林,心裡想的卻還是疆場。

1203年,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

當他登上城樓,回首昔日上陣殺敵時,寫下這首《鷓鴣天》: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是感傷,是無奈,是悲憤。

好景不長,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他又被迫離職,辛棄疾懷著滿腔憂憤回到鉛山。

1207年,朝廷再次起用辛棄疾為樞密都承,讓他快速到臨安赴任,但詔令到鉛山時,辛棄疾已重病卧床不起。

他熬到68歲,也沒能等到南宋滅金,只聽到一場場戰敗的消息。

彌留之際嘴裡念叨的還是:「殺賊,殺賊,殺賊!」

這個一生都夢想著,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英雄人物,就此走到了盡頭。

05.不改初心

辛棄疾一生,三仕三已,自他南歸43年,或賦閑散居,或沉淪下僚,不得盡其才。

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的一世英豪,不得不過著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萬事雲煙忽過的無聊生活。

縱觀辛棄疾的一生,年少成名是沙場點兵的將帥,執戈橫槊的英雄,氣勢豪邁,虎嘯生風。

進入中年後,經歷了人世的危機和宦海沉浮,他已無法點兵沙場,但卻仍醉里挑燈看劍,心繫祖國山河。

暮年退隱仍未中止恢復中原的宏願,彌留之際仍不忘殺敵報國。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可是命運多舛,他備受排擠,壯志難酬,然而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

他將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全部寄於詞作之中。

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中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辛棄疾的一生都在堅守初心,不畏權貴。從不向世俗妥協半分,永遠如少年般意氣熱血,用力而又認真的活著。

不論是用劍還是用筆,他一直在戰鬥。

.End.

好書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猜謎高手」楊修:俊才過了頭就成了蠢才
不愛江山愛美人的作者及前後句,你知道嗎?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