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雲樓:萬卷藏書皆善本
過雲樓是收藏家顧文彬(1811-1889年)祖孫四代珍藏書畫、古籍之所,藏品既精且多,有「江南第一家」之美譽。在1994年幹將路改造建設工程中,過雲樓得到了修繕,樓前庭院除疊築假山花壇外,還種植名貴花木,保持了硬山重檐,門窗古雅、雕刻精細的建築風貌。「庚申之亂,鐵瓶巷房屋無恙,尚書里只隔一街,房屋盡毀,余在任時,開拓住宅東首兩落,其一改造『過雲樓』上下兩層。」這是樓主顧文彬留給後人有關過雲樓的文字。
顧文彬(1811-1889)
關於過雲樓的書畫收藏,在收藏圈無人不知,而其收藏的善本古籍,卻鮮有人知曉,能夠一睹其藏書者,更是寥若晨星。顧氏家族示有家訓:「過雲樓藏畫可任人觀閱,而收藏的古籍不可輕易示人。」故此過雲樓藏書終年置於秘室,隱而不宣。為何這樣,今人無從知曉。但也就是這樣的一條家規,使顧氏藏書大部分得以流傳至今。從這一點來說,顧氏藏書是幸運的。謝國楨在《蘇州元和顧鶴逸藏書小記》一文中寫道:「鶴亭先生的文章,僅提到顧鶴逸長於書畫,而沒有提到顧氏的藏書,則其對於所藏的書籍善自韜晦,珍密可知」。最有趣的是,民國期間,顧鶴逸的好友傅增湘要求觀閱過雲樓藏書,顧鶴逸礙於情面勉強答應,但提出了苛刻的條件,即只能翻閱不能帶紙硯抄寫。傅增湘白天進樓,晚上回憶,把這些書目記錄了下來,編纂成《顧鶴逸藏書目》,發表在《國立北平大學圖書館館刊》的第5卷第6號(1931年12月)上。直到此時,過雲樓藏書才大白於天下。傅氏書目共收書539部,分為宋元舊槧51部、舊精抄本164部、明刻本149部、國朝精印本175部四大類。傅增湘對版本目錄學識見特高,記錄在目錄中的多是珍稀、精善之本,普通線裝書並未收錄在內。
考察顧氏藏書,應追溯到顧文彬。顧文彬在《過雲樓書畫記》中就記錄有明祝枝山的《正德興寧縣誌》稿本以及東林五君子的詩札手跡等,他希望這些家藏舊抄能「益吾世世子孫之學」並「後世志經籍者採擇焉」。顧文彬為古籍收藏更是一擲千金,購《褚摹蘭亭序》及《唐人寫經》時,其三子顧承以白銀六百兩兩卷並獲,顧文彬信中稱:「汝料及我遇此尤物,即千金拼得出,真知我心之言也」。購王羲之墨寶《右軍千文》時,對方出口索價千兩白銀,顧承一口應允,顧文彬非但沒有惱怒兒子不還價,還讚許兒子「深合我意」,並囑咐兒子萬一對方不讓分文就依了他。購買顏真卿、懷素的至寶時,顧文彬授意兒子「即使費數千元,斷不吝惜」。而每每購得新藏,顧文彬都不忘囑咐兒子秘不示人。
光緒15年(1889年)顧文彬過世後,遺留書畫及家產被拆分傳予三位兒子,顧承一份再傳其子顧鶴逸。顧鶴逸通過書商調協,把傳於另外兩家的過雲樓書畫陸續購回,避免了拆分流散。《吳縣誌》記載顧鶴逸「好版本之學」,「宋元舊槧及老輩遺著,悉懸金求之」。當時著名藏書家繆荃孫、傅增湘、張元濟、章珏等多是過雲樓的座上客,顧鶴逸與友人品彈鑒賞,竭盡風雅之事。顧鶴逸在過世前5年(1925年)已定分遺囑,將過雲樓藏品分傳與四個兒子,並在遺囑中說明這批字畫「我一生視為性命」,又憂慮四子不諳價值,在名冊上「以墨筆規出,視圈之多少即定價之多少,其有名重一時世無二本之物,更以小印鈐出為記」,希望子孫後代能「略知分寸,不致棄若泥砂」。
過雲樓藏書的傳承曾數歷驚險。先是清末民初時,日本專門研究中國古籍版本的島田翰在經濟財閥支持下,眈眈於過雲樓藏書,但未能得逞。抗戰時期,為避戰火,過雲樓曾將藏書陸續轉往上海租界保存,直至1945年,歷經種種艱險,藏書安然無恙運回蘇州。1951年捐給上海文管會書籍八十八種,頗為珍貴,論版本,若萬曆刻初印本朱性甫《鐵網珊瑚》、乾隆刻《吳越所見書畫錄及書畫跋》、正德刻《劉完庵集》、崇禎刻《耕石齋集》、瞿氏刻本《沈石田集》、明玉蘭堂刻本《南村輟耕錄》、乾隆冰絲館刻開化紙印本《牡丹亭》、黃小松碑目及《魏稼孫日記》,皆為不可多得者。及至「文革」顧氏藏書為蘇州文物部門接收,未失未散。20世紀70年代後經領導批示,過雲樓藏品發還顧氏後人。
1992年,南京圖書館通過蘇州古舊書店,向顧文彬後人求購過雲樓藏書。顧氏後人認為,這些藏書應該有個好去處,以便更好地加以保護與發揮作用。南京圖書館就以極低的價格獲得680種,3300餘冊,這是過雲樓全部藏書的四分之三,其中有宋刻本《龍川志略六卷別志四卷》、《乖崖張公語錄二卷》、宋刻宋元明遞修《魏書一百十四卷》、宋紹興湖州思溪王永從刻思溪圓覺藏本《大般若羅密多經六百卷》、元廣勤書堂刻《集千家注分類社工部詩二十五卷文集二卷年譜一卷》、元謝子詳刻明正德重修本《儀禮圖十七卷旁通圖一卷》、元刻明修本《附釋音尚書註疏二十卷》等。將這些藏書與傅增湘所輯《顧鶴逸藏書目》比較, 相同的有近二百種。
《宅經》說:「宅者,人之本也;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歷經百年風雨,走進過雲樓這座充滿歷史韻味的老宅,了解它收藏書畫古籍的前世今生,就像穿越一段幽靜的歷史,探尋一段鮮為人知的傳奇。
(本文選自《文物鑒定與鑒賞》,有改動)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畫家的一生,何其艱辛,看完淚目!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萬善行啟建觀世音菩薩聖號共修
TAG:名人字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