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很多父母常說:「我的孩子我還能不了解?」但事實是,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未曾真正感受孩子的內心,看見孩子深層的渴望。

兒童行為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博士,通過40餘年研究發現: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擊、欺凌等行為問題,但卻並未看見行為隱藏下的內心渴求、方向迷失。內心意願被深藏、被漠視,得不到精準回應,孩子就會迷失,也會疏遠與父母的關係,而這使得父母更無從看見孩子。

如此惡性循環,孩子內心不斷積累的缺失感,最終變成影響成年後的原生家庭問題。

因此,作者提出父母需要真正去看見孩子,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在積極回應和主動看見的環境中,孩子內心得到全然的滿足,才能在成年時形成一個健全的自我,擁有獲取幸福的能力。

推薦序 有回應,就有了光;無回應,即絕境

第一部分

在關係中,孩子才能被看見

第1章 關係:孩子和父母的心理臍帶

行為問題的背後,幾乎都是關係問題

角色缺位,導向錯位

有利的關係一旦建立,不利的關係就不會再產生了

孩子不說,不代表不需要

第2章 依戀關係,一切社交關係的基礎

依戀:關係中的地心引力

孩子需要在關係中找到方向

表面是背叛,內心是衝突

親近和疏遠:一個硬幣的正反面

第3章 原生關係、派生關係和替代關係

基地外的安全保護圈:派生關係

情感出「外遇」,關係被替代

建立原生依戀關係的6種形式

第4章 教養,是一種權利關係

天生教養權威的喪失

關係賦予教養權利

一邊忽視孩子,一邊給孩子貼標籤

第5章 依戀,讓關係得以歸位

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

支撐父母心甘情願的原動力

讓孩子願意聽父母說話

讓孩子跟父母更親近

讓父母成為孩子的榜樣

讓父母成為孩子的引導者

讓孩子願意為了父母努力

第二部分

不被看見的孩子,自我難以健全

第6章 逆反心理

親子關係減弱,逆反心理增強

逆反心理的雙重作用

虛假的獨立

示威和屈服

助力還是壓力

第7章 逃避感受

感知不到脆弱,也是一種心理創傷

與父母關係疏離的孩子,失去了天生的抗壓保護

與父母關係疏離的孩子,更容易被同伴傷害

與父母關係疏離的孩子,無法表達脆弱

同伴關係,本身就是不安全的

第8章 超齡兒童的「學齡前綜合征」

外表成熟得像大人,內心幼稚得像小童

成熟:分裂與凝聚的協奏曲

人格上要獨立,情感上要先依賴

孩子看不到父母,父母看不到孩子

第9章 沮喪感與攻擊性

與父母關係越疏離,越容易產生攻擊性

親子關係缺失,激發了孩子的攻擊性

第10章 欺凌問題

與父母關係越疏離,越容易面臨欺凌問題

得不到安全感的孩子,很容易變成欺凌者

欺凌,是為了滿足依戀的饑渴

父母的角色越缺位,孩子越容易被傷害

欺凌,讓孩子更不被看見

堅硬外殼下的脆弱生物

第11章 扭曲的性意識

性,依戀饑渴的表現

性,逃避脆弱的方式

先關係,後性行為

第12章 成績不佳

依戀關係穩固,孩子才有勇氣探索未知世界

綜合能力,不成熟孩子欠缺的特質

逃避了脆弱,就失去了試錯的機會

依戀,最後的學習動力

打開學習大門,先贏得孩子的心

第13章 孩子的社交問題

害羞到底是不是缺陷

多跟孩子玩並不能提高社交能力

孩子更需要依戀而不是朋友

同伴無法消除孩子的無聊感

和同伴交流無法提升孩子的自尊

同伴不能代替兄弟姐妹

依戀競爭

第三部分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第14章 讓孩子歸巢

友好地與孩子拉近關係

給孩子一些可以抓住的東西

鼓勵孩子依賴

做孩子的航標

讓孩子重新歸巢

第15章 讓孩子知道自己被看見

無條件接納孩子的需求

先修復關係,再糾正行為

不給別人取代自己的機會

身體分離,心靈也要保持聯繫

培養別人無法取代的親密感

不要強行親近孩子

第16章 喚醒父母的教養直覺

父母更需要「被管教」

自然管教的七條原則

第四部分

如何在數字時代守護我們的孩子

第17章扭曲了的數字革命

我們需要的是關係,而不是消息

孩子為什麼會有空洞感

數字時代的依戀現象:遊戲、網路欺凌和色情內容

第18章拉回迷失在數字時代的孩子

數字時代的社交時機

為孩子清除數字時代的誘惑

先玩滿足依戀,再玩電子遊戲

先做孩子,再認清世界

父母是孩子和世界的緩衝器,而不是媒介

奪回「迷途的」孩子

探客測評工作坊

為什麼要進行測評?

你或許會因為孩子上課不能認真聽講,平時暴躁易怒,小動作多等等問題困擾。

你也很清楚這些問題看似瑣碎,但它卻很有可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大的阻礙。

我們知道孩子的這種行為不好,卻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也不知應該如何應對。

在這兒,

你將更了解你的孩子。

我們會通過專業測評得出的數據為科學依據,這樣能夠直觀的看到每個孩子身上展現出的不同特質,與孩子能力各個維度的長版和短板,為家長和老師提供指導,獲得個性化養育指南。

在這兒,

孩子的任何問題都可以用科學的方式進行解讀。

從科學的數據中我們不僅能獲得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如何因材施教等問題的相關指導,還能對孩子自身的問題有更加科學與清晰的認識,從而可以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或訓練,提高孩子的核心素養。

對症下藥,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它不僅能夠改變孩子的行為,還能提升孩子的能力,確保孩子各方面均衡發展。

探客測評工作坊是如何進行測評的?

通過可穿戴設備,採集解碼分析腦電波和行為數據,我們能夠對之前看不見的,孩子的腦認知能力和社交溝通能力進行科學全面測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少兒腦科技小課堂 的精彩文章:

開發孩子的智商不止只有學習!原來提高寶寶智商和學說話有關係,家長們看過來!
如何讓孩子在入學準備時贏在起跑線上?專家建議:或許應該學幾門藝術課

TAG:少兒腦科技小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