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何建華專欄:錢漢東為什麼鍾情追求「最文化」

何建華專欄:錢漢東為什麼鍾情追求「最文化」

《江山勝跡——錢漢東中華名勝題刻選》書封。

今年「上海書展」開幕在即,著名文化學者錢漢東先生近期有點忙,因為他的一本新著《江山勝跡——錢漢東中華名勝題刻選》將在書展上亮相。昨日喜獲這本裝幀精美、富有質感、油墨飄香的書籍,翻閱可見,其中集納漢東兄為各地名勝古迹題寫的200餘通碑匾中精選的120通作品,跨度整整50年,同時以田園考古筆觸撰寫了20餘萬字解析文稿,用散文形式描述立碑題匾之地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作為錢漢東30多年老友與同事,我由衷為他在傳承弘揚博大精深中華文化中取得的成就而敬佩欣慰。依我淺見,中國文人士大夫自古以來嚮往和追求的是八個字:「著書立說,樹碑立傳」。漢東兄這本專著集書法碑刻與學術研究為一體,融文學藝術與名勝古迹為一爐,匯田園考古與審美情趣為一翠,歷史人文技藝精神的多種元素有機融合,實現了千百年來文人騷客追求的夢想,無疑是「最文化」之壯舉。

翻閱漢東兄新著,最早書法作品是50年前在淮北插隊時書寫的巨幅標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今日凝視,充滿彌足珍貴歷史滄桑感。作者為中華四大佛教聖地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及九華山題匾寫聯;為中華文化史上三位最偉大人物屈原、李白、蘇東坡寫碑題匾,這是有文字記載3000年歷史中每千年才產生的一個代表人物,也是有史以來由一位當代文人同時為三位偉大歷史人物寫碑題匾。同時,諸如江南四大名樓的謝脁樓、唐賢劉禹錫的陋室遺址、龍游石窟、麗江玉龍雪山、諸暨西施殿及五泄景區等處名勝均留下作者墨跡,還應邀為陳香梅女士題寫墓碑等。題匾刻碑掛聯的詩文大都系漢東兄原創,金石永年,成為文壇佳話。

湖北省秭歸屈原墓碑

新著承載著漢東兄20多年來在各地田野考古、學術研究的身影足跡,在行走中發現並推動歷史文物保護,如龍泉大窯陳萬里舊居、松江元三高士墓、諸暨元末新州古戰場、諸暨牌頭古越國遺址、嵊州金書鐵卷秘藏井、浦東明抗倭遺址等。作者深入實地考察,撰文書碑、建亭題匾,讓歷史記憶得以恢復,讓文化遺址得到保護,為各地平添新的人文景觀,同時也承載釋放著漢東兄的家國情懷。

據我所知,漢東兄最早寫碑始於2007年,是在浙江龍泉為中國田野考古先驅陳萬里撰文並書寫碑。當時,我與漢東兄是《文匯報》同事,一同策劃陳萬里先生紀念活動,各方相商,委託漢東兄代表北京故宮、文匯報社、龍泉市政府起草紀念碑文並書寫。第一時間閱讀漢東兄寫的四言詩碑文,文辭優美,準確得體,反覆吟詠,欣喜不已,竊以為完全可以代表作為人文大報的《文匯報》水平。為陳萬里立碑,此事在國內外考古界產生很大影響,這也成為漢東兄人生撰書的第一通碑,而今恭立龍泉大窯村,同時開啟他迄今歷時「一紀」碑刻之路,如今在祖國大好河山題寫200餘通匾碑,實在是值得稱道之事。

母庸質疑,碑與匾都屬於廟堂之上的文化,是中華民族具有標識性的核心文化之一。漢東兄對此認識可謂深刻,在他看來,碑石匾額是廟堂中的核心文化,被稱之為古建築靈魂,是華夏文明的一種體現。他見過最早的匾額,為宋代木質遺存。中國古老匾額,將辭賦詩文、書法篆刻、建築藝術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之大成,以其凝練的詩文、精湛的書法、深遠的寓意指點江山、評述人物,旨在崇功祖德、篤行勵志。人們徜徉古街老坊,觀賞廟堂店鋪匾額楹聯,猶如走進書法藝術殿堂,令人神情怡然,寵辱皆忘。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評匾文化所說:「眼前景,手中物,千古無人計及。」正因為認知的清醒深邃,漢東兄踏上返本開新弘揚廟堂之上文化的苦旅。

呈現給讀者的這部題刻選,作品內容豐富深厚,詩文楹聯大都出自漢東兄原創,碑文、匾額、楹聯等,從內容到形式,遵循中華傳統文化的禮制規範,顯示了他的國學底子和文化學養。可以說,如今能撰寫這麼賞心悅目而又符合規制的學人實屬不多,而且還努力做到與時俱進,不落俗套,實屬不易。比如漢東兄為中國出宣紙的地方——安徽宣城的地標謝脁樓題聯,當地人擬請書李白名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漢東兄覺得不合時宜,認為李白的夢想「欲上青天覽明月」更為切合時代:如今飛船上天,遨遊蒼穹;南水北調,北方諸多城市已經飲用上黃河之水;反腐倡廉,掃黑除惡,建設海晏河清社會,自不必再言愁矣。於是撰聯道:「余登謝公樓大興古今之慨,特用詩仙詩意,轉進一解,為聯並題詞曰:『水道按需而通,抽刀何起江湖恨;青天憑智可上,舉酒真當慷慨歌。』」謝脁樓畢竟是江南四大名樓之一,漢東兄返本開新,內容賦予時代新意,深得當地文化人認可。

謝脁樓

漢東兄是一位重情重義、懂得感恩的男兒,在新著中大概收入為家鄉諸暨題寫的幾十通碑匾,比如為代表當地人文景觀的西施殿制高點題寫了「苧蘿亭」,碑廊中第三通《五律·詠西施》詩碑,當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觀當數五泄瀑布,在摩崖上題刻「五泄奇觀」。誰不說咱家鄉好,熱愛故鄉故土,這或許是人類特有的天性,鄉土鄉情釋放演繹出沁人心脾的「鄉愁」。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不斷快速推進,大批青壯年離鄉背井來到城市打工生活,古老鄉村的民居被轟鳴的推土機所吞噬,鄉村消失或者日漸破落殘敗蕭條起來,情感上的「鄉愁」變成現實中的「愁鄉」。漢東兄是一個書生,不是企業家和商人,用自我才藝創作書法、拍賣藏品和演說講課,掙點「碎銀」,10餘年來結累了一點財富,累計總數超500萬元,全部無償捐贈給故鄉諸暨的文化事業建設。比如,獻計獻策將江藻鎮一個破爛的大塘,改造成為風光旖旎的雁宿湖,成為諸暨的新地標。再比如,挖掘故鄉錢池村的西施歷史文化,傾注對故鄉的熱愛之情,這個村莊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範。我多次應邀隨同漢東兄前往諸暨考察,感受到故鄉親友對漢東兄發自內心的尊重與熱愛。作為上海第二代移民,他卻對故鄉如此真心真情真愛,不知出於何種考量?面對這一問題,漢東兄的回答簡約明了:諸暨這方水土滋潤凝聚的歷史人文熏陶是我的心靈家鄉。

苧蘿亭

漢東兄更感恩這個中華文化復興的偉大時代,給他作為一個文人提供用筆墨情懷報效社稷、點綴祖國大好江山的機遇。他由衷認為,中華文化具有永恆的生命力,即使經過極大磨難,有過無數曲折甚至浩劫,但只要民族存在,一旦有機會,文化基因強大必然會復興。遇上這個時代,人們心中有價值的東西不會輕易被拋棄,曾遭到破壞的歷史文物正在逐步地恢復,並不斷地被重建,毀壞的石碑又重新豎立起來,匾額又壯嚴地懸掛上去。人是文化活的載體,文化人是文化建設的關鍵因子。生逢中華文化傳承復興之盛世,他從心底里感懷偉大時代,富有使命擔當地認為,應當留下一些屬於這個時代的當代文人的印跡,所以他鐘情於「最文化」的盡心儘力,所以有了這本《江山勝跡》。他借用時尚政治術語表達心愿:中華民族強大不朽生命力在於「樹碑立傳」,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傳承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與綿薄之力。

行文至此,使我想起10多年前去西藏,在從拉薩到日喀則蜿蜒崎嶇的行車途中,我們一行停車歇腳。陪同前行的復旦大學新聞系同班同學、現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區工商聯主席、總商會會長阿沛·晉源指著路邊一塊齊人高的巨石,與我大發感慨:建華你看,這塊石頭少說也要上億萬年時光,就這樣靜靜地立在那兒,相比之下我們人類是多麼渺小啊?是的,人的一生極其短暫,靠著代際傳承追求並實現著永恆,而這種永恆的力量無疑在於強大的文化基因。今天看來,漢東兄喜愛並踐行碑刻藝術,久久為功取得斬獲,讓自己的書法墨寶、詩文楹聯與名山大川、廟堂故鄉融為一體,可以說是一件穿越時空的壯舉。

將美好的祝福與未來的期待,獻給漢東兄!

(作者繫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副院長,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減肥也無法放棄泡麵?!
狼隊英超亞洲杯擊敗曼城,這支中資球隊的管理哲學是:不折騰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