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之王」亞瑟王到底是不是真實存在?
阿瑟王傳說,是西歐全境耳熟能詳的故事。它家喻戶曉的程度,大概就跟《三國演義》在東亞的情況差不多。當這個故事在十二世紀前半建構起來之後不久,便立刻被翻譯成法語及德語、在歐陸宮廷間一舉傳播開來,並以理想的騎士團隊之姿,為人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它不只是描述國王個人的英雄故事,國王的家臣們——也就是所謂的「圓桌武士」,也各自形成了生動鮮明的傳說;這些傳說加總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阿瑟王故事群」,不斷被傳承下去。
被湖中仙女養育長大、與王妃墜入情網,最後成為圓桌武士瓦解主因的「湖上騎士蘭斯洛特-加龍省」,寇諾威伊的騎士崔斯坦與海伯尼亞公主伊索德之間的悲戀故事,還有代父追求聖杯的帕西法爾與蘭斯洛特-加龍省之子加拉哈德探索聖杯的故事等,圓桌武士本身的故事也不斷向外擴張。
在十九世紀的德國,華格納將這樣的騎士世界,當成道德高尚的理想社會大加歌頌;即使到了現代,從迪斯尼動畫《石中劍》(1963)到最近的《阿瑟王》(2004),電影對阿瑟王傳說的描寫也是絡繹不絕。
一、歷史書中的流光碎影
在一九九八年八月七日的英國報紙《衛報》上,頭版的標題大大寫著:「透過這些文字,我們可以確定阿瑟王傳說乃是事實嗎?」報導中指出,在康瓦爾的廷塔哲城堡(TintagelCastle)發現了一塊石板,上面刻著「阿爾托格諾(阿爾托斯、阿瑟)」的名字,而這座城池長久以來便相傳是阿瑟王的城堡。還不只如此,不論從石板的字體和附屬品的樣式,都可以將時代鎖定在六世紀;換言之,這正是阿瑟實際存在的證據。
目前,世界上廣泛流傳,阿瑟王的原型是一位五世紀末的武將,但是並沒有史實可以確定這個人是否真的存在——至少肯定沒有打敗羅馬軍、支配全歐洲的國王就是了。但是就像這次發掘所顯現的,在五世紀末的不列顛島南部,有一位名叫阿爾托斯的武將,而他乃是阿瑟王的原型,這種見解基本上已經是歷史學的主流。
珍藏在韋爾斯南部卡爾迪斯(卡地夫)中央圖書館的《阿內林之書》,雖然是十三世紀末用古卡姆利語寫成的作品,不過它的成書年代可以回溯到六世紀。作者是位叫做阿內林的詩人,他和前面提到的塔利埃辛一樣,都是在六世紀初期,於布立吞「高多汀王國」底下的領國——雷蓋特王國,侍奉傳說中國王尤瑞安的頌歌詩人。雖然僅有一句話,不過在這篇頌歌中,確實提及了「阿爾契爾(阿瑟)」這個固有名詞——當然,這也有可能是後人插入的結果就是了。
阿瑟在文本中首次被提及,是在聖職者內尼厄斯執筆的《不列顛人的歷史》(800年左右)當中。這本書到現在共有四十部中世手抄本流傳下來,而且每一部的內容都有不小的差異;現存最古老的抄本是在阿莫里凱寫成,成書時間約在九世紀後半葉。不論如何,重點是阿瑟王傳說在九世紀便已確立,而且我們也不難想像,它在這個時期,已經擴散到整個相關地區——也就是阿莫里凱、寇諾威伊、瓦利亞等地。
歐洲在五世紀到六世紀間,有一個橫跨阿莫里凱與寇諾威伊的「多姆諾尼亞王國」存在;因此,我們可以將這個王國,就當成是阿瑟王傳說的舞台中心來看待。
據推定成書於公元1100年前的卡姆利語故事《安溫的戰利品》、《基爾夫與奧爾溫》、《馬比諾吉昂的四個分支》中,都有與阿瑟王相關的故事情節,而且和內尼厄斯的《不列顛人的歷史》之間,也以許多共通點存在。雖然我們無法斷定這三本書就是直接照抄內尼厄斯的作品,但是兩者之間確實存在著相互影響;而這也證明了《不列顛人的歷史》並非出自一人之手,乃是經過多次加工,以集團、口傳的內容為基礎寫成的作品。
二、對於「阿瑟王歸來」的信仰
十二世紀初期,在阿莫里凱、寇諾威伊、瓦利亞的布立吞民眾間,繪聲繪影地流傳著「阿瑟王將要歸來」的傳說。這個時候,阿瑟王傳說已經在凱爾特布立吞語文化圈中廣為流傳;在它的背後,隱藏著民眾熱切渴望英雄的心情。
在韋爾斯的民間信仰中,相傳為阿瑟王與騎士在時刻到來之前,暫陷長眠的洞穴有好幾處。即使在英格蘭,於曼徹斯特附近以及索美塞特郡,也都有類似的說法。至少在十二世紀後半,已經有阿瑟在地下長眠的信仰被列入報告當中(艾提恩·德·魯昂,《德拉哥·諾瑪尼克斯》,1169年左右)。這讓人不禁想起海伯尼亞傳說中,王被新的入侵者逼迫,不得不潛入地下的故事。這同時也可以作為左證,證明阿瑟乃是基督教到來以前的神明變形,並深植於一般民眾的意識當中。
1190年(或翌年),在布列顛倒西南部克萊斯頓貝里修道院墓地的一角,發掘出阿瑟王與王妃桂妮薇兒的遺骨(不過當然是捏造的)。這正是阿瑟王傳說開始席捲全歐洲的時代。對信奉歸還傳說的布立吞人來說,「阿瑟乃是真實存在」的安心感,與「阿瑟已經不會回來」的氣餒心情,兩種矛盾的情感,在心中想必是糾葛萬千吧!儘管如此,在韋爾斯一直到十九世紀為止,仍然持續信仰著「阿瑟的歸還」。
三、聖杯傳說的廣泛流傳
時間進入十四世紀後,歐洲對聖杯傳說的關注驟然高漲起來。引發這股熱潮的起源,是1200年左右,由洛貝爾.德.波隆執筆寫成的《亞利馬太的約瑟》一書;在本書中,描述了亞利馬太的約瑟如何將基督被釘上十字架時的聖血注入聖杯中,並運到不列顛島的經過。波隆也寫了《默林》和《帕西法爾》,於是基督、聖杯、約瑟、默林、阿瑟、圓桌、帕西法爾、加拉哈德……這些本來屬於異教的故事,遂在基督教的統合下一體成形。1230年,分為五部、堪稱傳說之集大成的《聖杯的蘭斯洛特—加龍省》宣告完成。
在英語繫世界,以1300年左右的《崔斯坦》,以及十五世紀托馬斯·馬洛禮的《阿瑟王之死》(1470年執筆、1485年出版)最為有名。
在德意志,1190年代,烏爾里西·馮·沙茲克宏(UlrichvonZatzikhoven),用德語寫成了《蘭茲雷特(蘭斯洛特-加龍省)》。因為這本書和克雷蒂安的蘭斯洛內容並不相同,所以應該是翻譯自更之前(已經失傳)的書籍。接著在1205年左右,沃弗蘭·馮·艾森巴哈也寫了《佩茲法爾(帕西法爾)》。大約同一時間,哈特曼·馮·亞維則是完成了德語版的《艾利克》與《伊凡》。
至於崔斯坦的故事,如前所述,是由十二世紀末的阿爾伯特·馮·奧貝魯格,以及十三世紀的戈弗雷·馮·史特拉斯堡所傳播開來。據奧貝魯格記載,崔斯坦故事一共有布列斯語、卡姆利語、拉丁語、法語等四種講述方式。就像《狐狸的故事》里講到的一樣,宮廷的說書人靈活運用多種言語,並透過這種方式搜集情報、活躍其間;透過崔斯坦故事的傳播,我們得以一窺當時的景象。
在北義大利,十二世紀初也已經有阿瑟王傳說散布的證據。在1110年代到20年代間,在帕多瓦、摩德納等波河流域地區,已經有貴族將名字取為阿爾托西烏斯(阿瑟)、瓦爾瓦努斯(高文)等名諱;考慮到這是在《不列顛諸王史》成書之前的事,所以應該是口傳的可能性為大。至於決定性的證據則是1099年至1120年間製作、位於摩德納大教堂北側拱門上的浮雕;在那上面標示著溫若凱(桂妮薇兒)、阿爾托斯(阿瑟)、凱伊等名諱,明顯是根據傳說而來。1096到97年的冬季,第一次十字軍曾經駐紮在巴里(義大利東南部的一座城鎮);因此很有可能是那時候,布列塔尼公爵(當時是凱爾聶伯爵阿朗四世)和他的隨從們談起阿瑟王故事,並在當地流傳開來的吧!
參考文獻: 1.《亞瑟王·卷一》 英國 伯納德·康威爾
2.《永恆之王:亞瑟王傳奇》 英國 特倫斯·韓伯瑞·懷特
TAG:一壺濁酒一根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