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轉行:我有錢了,卻再也沒有《武林外傳》這樣的劇本
不知道大家對這段台詞有沒有印象——
「我叫夏雪!」
「我叫夏雨!」
「我叫下冰雹!」
這是情景喜劇《家有兒女》中,
三個孩子一次有趣的自我介紹。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記得以前每到寒暑假,
各電視台就開始輪播《武林外傳》、《家有兒女》……
但是今天,暑假還是那個暑假,
當我不停換台尋找,我發現了一個問題,
「情景喜劇去哪兒了?」
1988年,在美國著名情景喜劇《考斯比一家》位於紐約拍攝現場的觀眾席里,
坐著28歲的英達,
那是他第一次,親眼見到情景喜劇的誕生過程。
《我愛我家》劇照
回國後,英達打算採用這種形式完成自己的第一個導演作品,
要知道在此之前,國內甚至都沒有「情景喜劇」這個詞 。
這也就導致了作為「拓荒者」,
除了要攢齊一班人馬,
尋找投資也是一項巨大的困難。
有一次,英達往家裡捧回了六萬塊的現金,
在宋丹丹面前一把撒在了空中。
英達與宋丹丹
中國的第一部情景喜劇,
就在這兩個人的歡笑聲中,啟動了。
1993年,《我愛我家》播出。
人們才開始發現,
原來電視劇不是只能像《渴望》那樣演,
也可以「台上貧嘴逗樂,台下歡聲笑語」,
而且這個發生在90年代楊柳北里18號樓202房的一個六口之家的故事,
講述的就是普通市民生活的瑣碎。
《我愛我家》劇照
英達說:
「家迷」(《我愛我家》影迷)對這部劇的厚愛,得益於人物和情節設置得特別生活化,特別真實,給人親近感,很多人說,那個爺爺就和我爺爺一樣嘛,那些事兒在我家都發生過啊。」
《我愛我家》主創團隊合影
《我愛我家》的成功,引發了國內情景喜劇製作的熱潮:
家庭題材的《閑人馬大姐》;
都市題材的《都市男女》;
軍旅題材的《炊事班的故事》;
抗戰題材的《地下交通站》;
兒童題材的《家有兒女》……
優秀作品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
首部軍旅題材情景喜劇《炊事班的故事》
當然,這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帶給我們歡笑的同時,
也帶來了驚喜——
2006年,章回體古裝情景喜劇《武林外傳》在央視首播。
開播第一天,收視率只有1.95%,
第二天,數據就攀升到了4.26%,
時至今日,這部劇都在豆瓣上保持著9.5的高分。
《武林外傳》的導演尚敬出身自空政文工團,
是一名副師級文職幹部,
在此之前,他已經拍攝了
《炊事班的故事》、《都市男女》、《健康快車》等多部情景喜劇作品,
所以在陣容上,
他找來了閆妮、沙溢、姜超、洪劍濤,
這些同樣來自空政並有過合作經驗的演員。
《武林外傳》導演尚敬與演員
在創作上,尚敬表示:「在《炊事班》的時候我希望表達手段更多一點,劇情更鬧騰一點,因此借鑒了歌舞、戲曲等形式。」這種風格也自然延續到了之後的《武林外傳》上。不論是魔性洗腦的「杜十娘做麵湯」, 還是帶有穿越感的「健美操課程」。
我們不得不承認,《武林外傳》把一個最難喜劇化的題材,拍得幽默有趣、老少咸宜。值得一提的是,這部80集的的大型劇集,總投資只有1000多萬元,在片中扮演佟湘玉的閆妮每集的片酬只有2000元。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這部打破了所有人對武俠、歷史題材的刻板印象,並且製造了無數「流行語」的情景喜劇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奇蹟。不同於金庸和古龍,也不同於徐克和張徹,《武林外傳》把一個江湖「掰開了」,「揉碎了」,然後倒進了一碗糖水裡。
除了作為一種全新的表演形式,
情景喜劇還有一項最大的貢獻,
就是在它的豐富的創作需求下,
催生了大批優秀的演員、編劇和導演。
甚至在那些演職人員表的角落裡,
寫著不少今日明星的名字——
在《東北一家人》中,你能看到操著一口港普的鄧超,
那時的他大學還沒有畢業,
在話劇表演時被相中,到劇中客串。
也能看到「校草級顏值」還在線的沈騰,
那還是2001年,加入開心麻花還要等兩年以後。
在《家有兒女》中,你能看到苗條帥氣的包貝爾,
那時他還留著頭髮,
這也是他憑《別動我的抽屜》出道後,接的第一個角色,
能看到後來成為「六界第一美男」的馬可,
那時他還是一個扮演小雪男朋友的鄰家大男孩。
任何人都沒有想到,一部《武林外傳》,
既是巔峰,也是轉折,
從這裡開始,國內情景喜劇的製作開始由盛轉衰。
《武林外傳》電影劇照
導致這樣的一個重要問題,
是演員的選擇開始變化。
情景喜劇是最受觀眾歡迎的形式之一不假,
但是這同時也意味著,
它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一個演員戲路。
例如在《武林外傳》中,由於各個角色刻畫得都很出色,
所以不論之後演員們接到什麼角色,
觀眾們都很容易齣戲。
就算是姚晨,
也要憑藉《潛伏》這種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才得以突破自己,
拿到華鼎獎最佳女主角,
擺脫了「郭芙蓉」的枷鎖,
而且既是是在轉型之後,姚晨也絲毫沒有懈怠,
今天她也擁有了自己的影視公司,
投資了許多優秀的劇本。
也就是說,相同條件下,
在轉型這件事情上,
情景喜劇演員要背負更大的壓力。
其次,也是情景喜劇遭遇最大的瓶頸,就是創作。
白展堂的扮演者沙溢說過這樣一段話:
「如今沒有人會耐心地寫情景喜劇劇本了,動輒七八十集的喜劇需要長時間的打磨,寧願寫電影劇本,也不會寫情景喜劇劇本。」
如果說「演員選擇」是情景喜劇的外傷,
那麼「創作窘境」就是情景喜劇的內病。
不論是注重語言技巧的英達,
還是喜歡視聽表現的尚敬,
他們的定心丸都是背後一流的創作團隊。
《我愛我家》關機宴上的王朔與梁左
但是不同於其他形式,
情景喜劇的創作需要兼顧數量和質量,
動輒上百集的劇作不但要保持連貫和流暢,
還需要每一集「單拎出來」都要是個好故事,
隨著市場的變化,這件事變得越來越「吃力不討好」。
於是許多曾投身於情景喜劇創作的幕後功臣們都選擇了轉行,他們或是改拍電視劇,或是選擇到電影圈,而每當談到情景喜劇的沒落現狀,每個人都表示出遺憾和無可奈何。
拍攝現場的英達與梁左
就像英達在採訪中回憶起《我愛我家》的編劇梁左:
「創作本身是非常複雜的過程,是一群人合力的結果,
後來我就說,《我愛我家》是梁左的戲,
這部戲全靠他撐了起來。
梁左去世,
我們也就不可能再創作出《我愛我家》這樣水平的作品。」
互聯網,既是情景喜劇的救星,也是情景喜劇的剋星。
現在一個足夠好笑的段子,
能在短短五分鐘之內,蔓延全網。
但這樣的快速傳播,
也會讓它以同樣的速度消失在人們視線中。
現在的劇,只要劇情稍微甜一點,
只要能瞬間擊中觀眾的少女心,
在眾人口中,激起片刻的「水花」。
於是當讓觀眾快樂和微笑的成本降低之後,
再也沒有人願意用心去做一部經典。
就像那句話說的:
錢多了,但心卻不在這上面了。
曾經閆妮雖然每集只有2000元片酬,
是現在演員的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
甚至一部劇會引來各種各樣的投資,
但好的劇本卻少之又少。
哪怕喜劇類綜藝層出不窮,一年演出的節目足夠辦幾十台春晚,
然而就算是《武林外傳》的編劇,也不免感嘆:
「在這個時代寫喜劇就是在對抗全世界的段子手,
一個人當然是成功不了的,
輪到你的時候只剩甘蔗渣了。」
曾經達達殺豬菜的小館,
亦或是人來人往的同福客棧,
都不只是一部經典,更是一段回憶和一代人的青春。
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要創作者再用心一點點,觀眾再耐心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