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五品的守備大人,與知州同等平級,到底誰的權力更大?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六品千總和七品知縣的關係。在明清時期的歷史上,還出現了兩個品級相同的官員,分別是正五品的守備和正五品的知州。從表面來看,兩個官職的品級一樣,屬於平級幹部,兩個人談笑風生。但是在真實的明清官場上,雖然品級一樣,守備在知州面前,可能連座位都沒有,只能站著說話。那麼,雙方的差距為何這麼大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故事。
首先,我們聊一下文官體系。在清朝的文官體系中,分為了總督、巡撫、按察使、布政使、知府、知州、知縣等官員。其中,總督負責兩三省的軍務、河道、糧食運輸等任務,屬於從一品或者正二品的文官。巡撫屬於全省的一把手,負責全省各方面的工作,屬於正二品或者從二品的文官。布政使則負責全省的人事任免、經濟建設、民政等工作,屬於全省的二把手,從二品文官,算是常務副省級。
至於按察使,則是負責全省的司法和治安工作,屬於正三品的文官。一個省劃分為好幾個府和好幾個州。這些地區設立了知府和知州,請注意,清朝的知州分為兩個不同模式。有的州隸屬於省機關管理,這些州屬於直隸州,直隸州的知州就是正五品官。
還有一些州,隸屬於府管理,這些知州屬於從五品的官員。至於各個府的知府大人,則是正四品或者從四品官。那些直隸州的知州,雖然品級不如知府,但雙方屬於同事關係,知府無法管理那些直隸州知州。只有那些府轄州的知州,才隸屬於知府管理。例如清朝統治時期的河南省,劃分了開封府、河南府、歸德府等8個府,同時還有許州、陳州等5個直隸州。
按照朝廷的規定,每個府和直隸州都會設立1位守備,守備屬於武官。我們接下來聊聊武官體系,清朝的武官體系分為提督、總兵、副將、參將、守備、千總、把總等官職。在昨天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千總和知縣的對比。雖然千總是正六品的武官,但地位明顯不如正七品的知縣。
那麼,作為千總的上級,正五品的守備與正五品的知州,雙方的權力誰更高呢?按照朝廷的規定,每個府、每個州都會駐紮一些綠營軍,由守備負責管理。但是,知府、知州都權力節制守備。雖然知州和守備屬於同級幹部,但守備其實是知州的下級。例如知州大人召集各個縣的知縣們開會,堂堂正五品的守備大人,可能需要站在城門口,拱手迎接各地的知縣入城。
由此可見,守備的地位可能連知縣都不如。在清朝統治的中期,江蘇省確實發生了知縣硬懟守備的故事,當時,守備練練讓步。至於與知州相比,守備的差距非常明顯,見到知州,守備會直接上前請安。至於更高一級的知府,雙方的差距更大,甚至連同知和通判都不會把守備放在眼裡。
其實,守備沒有必要自責。因為從宋朝之後,文貴武賤已經成為了傳統,文武相見大三級。如果武官想壓制文官,正三品的參將出馬,才有可能壓制住知州,能不能壓制住知府仍不好說。至於武官們的頂頭上司,從一品的提督大人,見到各省的巡撫需要請安:「參見中丞大人。」請注意,巡撫的品級不如提督。按察使負責全省的治安和司法工作,有時候需要綠營軍協助。
按照道理,按察使需要邀請、請求綠營軍幫忙。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按察使大人直接下命令,各地的綠營軍不敢不聽。因此,在明清時期,武官非常不值錢。與同品級的文官相比,對方肯定是自己的上級,根本不可能平起平坐。例如各地的正二品總兵,見到兵部的正五品郎中們,都直接畢恭畢敬。
※香港警察隊伍的警服,經過4次變化,為何形成現在的標準?
※熱河省管理了40個縣,1955年,為何會被周邊三省瓜分?
TAG:轉瞬繁華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