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全面屏手機解鎖哪家強?

全面屏手機解鎖哪家強?

智能手機已經全面進入了「全面屏時代」。

回想一下,自 iPhone X 的異形全面屏誕生,至今還不到兩年時間,而正面沒有任何開槽挖孔的「真全面屏」,如今都已經下放到了千元價位的機型上。發展之快,讓人不得不感嘆技術升級的力量。

無論是升降結構前攝的普及,還是屏下攝像頭的初露端倪,應該說在追求高屏佔比和完整屏幕形態這條路上,我們幾乎已經走到了現階段的最高點。然而,硬體的迭代並不一定等同於體驗的進化,要想發揮出全面屏的全部威力,我們還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接下來,我想通過兩篇文章來分享一下自己在使用過多款全面屏手機後,積累的一些感想和思考。這第一篇,我們就來聊聊全面屏手機的解鎖方式。

結構光 VS 屏下指紋

目前看來,這兩者分別代表了全面屏語境下蘋果和安卓在生物識別方案上的不同選擇,也直接影響著兩大陣營手機用戶的解鎖體驗。這種分化,恰好也是手機工業設計為全面屏讓路的產物:屏佔比的提升幹掉了曾經「一統江湖」的正面電容式指紋識別模塊,於是廠商們只好另闢蹊徑。而從目前的綜合體驗來看,無論結構光還是屏下指紋,任何一方都還不具備壓倒性的優勢。

結構光面部識別是一種「非接觸」的解鎖方式。以蘋果的面容 ID 為代表,隨著識別速度的提升,一氣呵成的流暢體驗很容易讓人「用過就回不去」。並且由於這種解鎖方式天然需要用戶面向、甚至注視屏幕,蘋果也充分利用相關硬體,實現了一系列人性化的功能,比如只要你一直盯著屏幕,它就不會休眠;當新消息到達點亮屏幕的時候,只有在機主本人的注視下,通知預覽才會顯示出來;當電話或鬧鐘鈴聲響起時,只要面向屏幕,音量就會減弱。這些細節,讓原本冰冷的手機有了靈性,彷彿只要給它一個眼神,它就能自行體會你的意圖,並作出恰當的回應。

面部識別成功後,通知預覽才會顯示出來

當然,結構光也有它的不足之處。蘋果就明確表示,對雙胞胎、長相近似的兄弟姐妹以及 13 歲以下的兒童等特定群體來說,面容 ID 的安全性和可靠程度會有所下降。此外,從目前 iPhone 的實際體驗來看,面容 ID 對解鎖姿勢的要求仍然比較高,例如當你側躺在床上的時候,基本上一定是會刷臉失敗的;手機平放在桌上也是個尷尬的場景,要麼得把手機拿起來,要麼把臉湊上去,否則就只好輸密碼了。

這樣說來,屏下指紋的適用面似乎更廣一些,畢竟長得再像的雙胞胎,指紋也不相同;就算臉湊不過去,伸個手指總不難吧。

但屏下指紋也有力所不能及之處,並且同樣容易受到個體差異的影響。比如我發現當自己的手指非常乾燥(像是剛洗完手,手上的油脂基本被洗掉)的時候,光學屏下指紋幾乎無法完成識別。這種情況不光發生在手機上:不管是以前單位的打卡機,還是辦理某些身份證件時的指紋錄入,我都遇到過無論如何也識別不了的情況,於是只好對著手指哈氣,讓皮膚稍微濕潤一些再試。個中尷尬,只有自己能體會。相比之下,超聲波屏下指紋對干手指更友好一些,也不那麼容易受到手汗、臟污的影響,可惜目前搭載這種方案的手機還太少,尚未形成規模。

「快」不應該是屏下指紋的唯一追求

如果光看識別速度,目前最新的屏下指紋已經和傳統的電容指紋不相上下了,但兩者在實際體驗上仍然存在一些差距。

電容指紋最大的優勢在於它有一個物理的、可以通過觸摸感知的識別區域,這就為盲操作提供了便利:伸手進褲兜拿手機,手指很容易摸到指紋識別模塊,在掏出手機的過程中,解鎖就已經完成了。屏下指紋在這方面先天處於劣勢,由於模組被屏幕覆蓋,也就失去了標定位置的實體界限,所以只能通過在屏幕上顯示圖標予以提示。

那麼當手機息屏時,指紋圖標究竟應該以什麼方式顯示?

最理想的狀態,當然是息屏時指紋圖標保持常亮,保證用戶隨時都能準確找到模塊位置。但或許是為了最大限度降低功耗,以及規避潛在的燒屏風險,目前很多廠商採取的策略都是息屏時(或息屏一段時間後)隱藏指紋圖標,當用戶觸碰屏幕、移動或拿起手機時再顯示出來。這就涉及到兩方面的問題:

第一,操作的靈敏度如何拿捏?以我正在使用的一加 7 Pro 來說,息屏狀態下有三種方式可以呼出指紋圖標:

拿起手機,觸發息屏顯示;

單擊屏幕,觸發息屏顯示;

雙擊直接點亮屏幕(與「單擊觸發息屏顯示」只能二選一)。

這三種方式都需要額外的一步操作才能觸髮指紋識別流程,體驗算不上非常流暢。而在我所了解的範圍內,目前最理想的是華為 Mate 20 Pro 的屏下指紋,其「懸浮感知」功能會在手指接近屏幕時自動點亮指紋圖標,於是整個解鎖過程就變成了這樣:

手指靠近屏幕——指紋圖標亮起——直接按壓解鎖

這應該是最接近傳統電容指紋體驗的屏下指紋方案了,但它並不是優化體驗的唯一解法。於是就有了第二個問題:在手機息屏且未顯示指紋圖標的狀態下,指紋識別模塊是否支持盲操作?

不要低估肌肉記憶的力量。當使用同一款手機的時間足夠長之後,即便沒有圖標的視覺引導,你的手指也有很大概率可以直接按准指紋識別模塊的位置。可是模塊本身不能盲操作的話,再強大的肌肉記憶也無用武之地。通過簡單嘗試和資料檢索,我們發現三星 S10 系列以及配備屏下指紋的小米系手機都支持盲按模塊直接解鎖,而手頭的一加 7 Pro 和 OPPO Reno 10 倍變焦版則不支持這一特性。

除了顯示方式之外,與屏下指紋相關的動效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細節。多數搭載屏下指紋的手機,都會在系統內提供好幾種解鎖的動畫效果供用戶選擇。在我看來,這類動效主要有兩大作用:一是早期硬體識別速度較慢時,填補延遲造成的落差感;二是為完全基於觸摸的屏下指紋提供視覺上的操作反饋。

一加 7 Pro 的三種解鎖動效

但今時不同往昔。就像我正在使用的一加 7 Pro,它的屏下指紋識別速度已經快到連繫統預設的解鎖動效都來不及完整顯示了;至於操作反饋,得益於橫向線性馬達,一加 7 Pro 在解鎖的瞬間會給出非常紮實、乾脆的振動回饋,某些時候甚至能讓人產生「按下實體指紋按鍵」的錯覺。既是如此,解鎖動效的存在似乎就沒太大意義了,所以我也乾脆把它直接關掉,畢竟大晚上玩手機的時候,再炫酷的動畫都會變成「光污染」啊…

總而言之,對屏下指紋的優化,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提升硬體識別速度的層面(何況速度已經夠快了),從觸發方式到提示引導,再到結果反饋,只有把每一個細節都打磨到位,才能換來最佳的解鎖體驗。

普及結構光,不能只靠硬體

為什麼說結構光是更好的生物識別方案?

如今的智能手機承載了太多屬於我們的隱私信息。它已經成為了許多人的「錢包」,而在不遠的將來,它很有可能還會取代各種實體證件。為了確保這些隱私信息的安全,手機上需要進行機主身份驗證的場景早已不再局限於解鎖,並且只會越來越多,便捷、可靠的生物識別方式就顯得重要且必要了。結構光的安全性高於指紋,「非接觸」的運作方式又能讓識別過程變得「無感」,自然更契合當下的發展趨勢。

遺憾的是,這種優質的生物識別方案,目前仍然只有 iPhone 用戶得以完整體驗。

一定有人不同意上面的觀點,畢竟市面上已經有不止一款安卓手機搭載了結構光,也實現了對解鎖、支付等使用場景的適配。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些適配工作的達成,靠的依然是各家廠商與服務提供方的溝通合作,所以並不具備通用性,也很難窮盡所有需要用到生物識別的場景。

當 iPhone X 用面容 ID 取代觸控 ID 的時候,第三方應用的適配基本上是一個「無痛」的過程,因為 iOS 已經從系統層面為遷移掃除了障礙,只要應用原本支持觸控 ID,就能自動適配面容 ID。

反觀安卓陣營,雖然在 Android P 中,系統已經提供了名為 「BiometricPrompt」 的介面,名稱上似乎暗示將支持更多生物識別方式,但目前第三方 app 能夠調用的,還是只有指紋一種。這就造成了之前我在使用 OPPO Find X 時遭遇的尷尬:雖然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陸續適配了結構光,但密碼管理軟體 1Password 仍然只支持指紋識別,而 Find X 並沒有指紋識別模組。於是,每次用 1Password 的時候,我只能不厭其煩地輸入複雜的主密碼,便捷的體驗蕩然無存。

這恐怕也是華為 Mate 20 Pro 在配備結構光的同時,仍然保留屏下指紋的原因吧。

不過事情正在出現轉機。谷歌官方最近就透露,即將於今年晚些時候發布的 Pixel 4 將搭載結構光面部識別組件,並支持安全支付和第三方應用的身份認證。這就意味著 Android 將在系統層面提供基於 3D 面部識別的統一介面,方便第三方 app 調用。

Pixel 4 將支持結構光面部解鎖

至於結構光對解鎖姿勢限制較多的問題,眼下也有了好轉的跡象。谷歌已經明確表示,Pixel 4 的面部解鎖功能在幾乎任意方向下都能正常工作,而蘋果最新的 iPad Pro 也已經支持橫屏和豎屏狀態下的面部解鎖,相關技術下放給 iPhone 只是時間問題。

當影響使用體驗的細節得到修正,操作系統的迭代掃清應用適配的障礙之後,結構光在移動設備領域的普及也就指日可待了。

好看的人都點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字尾巴 的精彩文章:

沒錢的話,一加 7 值得選嗎?
產品經理不加班的秘密,藏在這個筆記本里

TAG:數字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