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拒絕孩子幫忙是為了他好?不,接受才是

拒絕孩子幫忙是為了他好?不,接受才是

"你做不好,讓媽媽來。"

"這裡不需要你幫忙,去一邊玩吧!"

生活中,我們總會聽到這樣的話語,而父母也堅持:拒絕孩子的幫忙是為了他好。

面對孩子熱心的幫助,我們總有各種各樣拒絕的理由:不要他幫忙洗衣服,是擔心他弄濕了身上的衣服感冒;拒絕他幫忙拖地,是害怕地面太滑,孩子會摔倒;拒絕他端菜遞水,是怕他被燙傷。

拒絕孩子幫忙是為了他好?不,接受才是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隨著時代的進步,家庭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可是,我們在育兒理念的更新上卻顯得有些後勁不足:我們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擔心和害怕,於是理所當然地對孩子說"不",卻唯獨不怕這樣不厭其煩的拒絕會傷害孩子稚嫩而敏感的心靈。

01.明明是一心為孩子好才選擇拒絕,為什麼反而不對了呢?這樣拒絕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會帶給孩子那些傷害呢?

拒絕孩子幫忙是為了他好?不,接受才是

1.剝奪樂趣

每當孩子學到一種新的技能時,他就會不厭其煩地操作練習,直到完全熟練:比如反覆拋扔東西,比如樂此不疲地幫父母做事。支持他完成這個過程的,其實是他從中感受到的樂趣。

如果這種樂趣被不斷加強,他會獲得滿足,心情愉悅,從而更加興緻勃勃。但是,如果情況恰好相反,他被一次又一次地打斷、拒絕,這種樂趣就會逐漸消亡,孩子的情緒也會漸漸地從興奮,變得平淡,直至死氣沉沉,最後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曾經轟動一時的楊鎖事件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楊鎖從小時候起,

父母就不讓他做任何事,更別說幫忙。有時他試著幹活,父母就讓他去一邊歇著,害怕累著他。這樣的拒絕多了,他漸漸變得懶惰,對任何事都是淡淡的,提不起興趣。23歲的時候,他這樣一個神志正常,身體健康的年輕人竟然凍死在自己家裡。

每個孩子都希望給父母提供幫助,這份熱情的源動力就是興趣,如果在最開始就遭到了打擊,那麼,再次培養這份興趣就不太容易了。

拒絕孩子幫忙是為了他好?不,接受才是

2.消磨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對於不熟悉的事物,他們總想著去摸一摸、試一試,而成長就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完成的。有時候,孩子樂顛顛地提供幫助,並不是因為他們已經做得很好,僅僅只是因為他們好奇。正是有了這份好奇,他們才能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迅速接受新知,掌握新技能。

閨蜜三歲的女兒一直是個熱心的孩子,她總會見縫插針地表現自己樂於助人的品質:媽媽掃地,她遞掃帚;媽媽做飯,她就幫忙端菜。閨蜜總是跟她說:"你去外邊玩,這裡不需要你。"一開始,孩子根本不聽,依然如故。某一天,閨蜜忽然發現:女兒的眼裡再也沒有那抹好奇了,取而代之的是冷淡和漠然。無論給她什麼新奇玩具,她都只是漠然地玩耍,閨蜜急於知道原因,卻無所適從。

孩子的好奇心不帶功利,不染世俗,他們無所謂成敗,只是單純的想要嘗試一下,正是這份單純使得孩子在看待事物時有著與成年人截然不同的看法。

如果說支持孩子完成一件事靠的是持續不斷的興趣,那麼,幫助孩子積极參与這件事最需要的就是好奇。如果父母一味地拒絕孩子的幫助,孩子的好奇心將勢必受到打擊,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拒絕孩子幫忙是為了他好?不,接受才是

3.打擊自信

每個孩子都有獲得認同感的心理需要,心理學家艾利克森對自我認同感是這麼定義的:一種熟悉自身的感覺,從他信賴的人們中獲得所期待、認可的內在自信。也就是說,孩子的這份需要最開始的來源就是父母。他們通過與父母接觸、溝通,獲得認可。對於親子關係中的雙方來說,提供幫助與接受幫助是最好的認同,孩子能從這份認同感中獲得安全感與自信。

可是,現代家庭中的父母總是忍不住過分照顧孩子,把她們當成大熊貓一樣料理得面面俱到、小心翼翼。在這份照顧里,孩子失去了很多實踐的機會,更別提給父母幫忙。

於是就形成了:"做不好"——"你不行"——"不需要你"這一惡性循環。孩子急於通過幫助父母來證明自己,得到賞識,卻一次次受到最親近的人的打擊,容易導致自信心受損。

賞識教育的發起人周弘說過: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悲哀的是:那些渴望得到賞識的孩子卻一直被拒絕,這使他們從一開始就失去了建立強大自信的最好的機會。

拒絕孩子幫忙是為了他好?不,接受才是

那麼,既然拒絕的危害這麼大,我們完全不能拒絕孩子,只能接受了嗎?不見得。

02.其實,面對孩子的幫忙,拒絕還是接受需要視情況而定,具體有以下幾種方法。

拒絕孩子幫忙是為了他好?不,接受才是

1.孩子儘力就能做到的事:接受,放手讓孩子來

如果孩子幫忙的事比較簡單,他自己就能做好,不妨開心地接受,比如:遞個水果,提點東西,整理自己的玩具。

這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鍛煉孩子的身體力量,幫助完善協調性,對孩子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父母不妨放手讓孩子自己做,適時表示感激和讚揚。這樣有助於親子關係和諧,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促進孩子感官發育。

拒絕孩子幫忙是為了他好?不,接受才是

2.勉強能做,有一定困難的事:接受,給予幫助和指導

隨著身體和心理的成長,孩子不會滿足於只幫助父母做最簡單的事,總有那麼一個時刻,他們會對別的事伸出稚嫩的援手,而這些事對他們來說還有很大困難。

這時,父母也不需要如臨大敵,倒不如把這次幫忙當作促進親子溝通,幫助孩子成長的契機,接受孩子的幫助,並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比如:剝毛豆,澆花。

這些事情除了需要孩子有足夠的肢體協調能力外,還對精細動作有一定的要求,對孩子的手部動作發育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拒絕孩子幫忙是為了他好?不,接受才是

3. 完全沒有能力、危險的事:堅決拒絕,但是也允許嘗試

生活中沒有百分之百的安全,就像世上的路總會有坎坷一樣。有時候,孩子急於幫助做的事,對大人來說很簡單,但是對孩子來說就太困難或是太危險,這一類幫忙就要堅決拒絕,比如:提暖水瓶,端熱湯。

這裡,一定要記住一點:在拒絕的時候注意用詞,即要做到不傷害孩子的熱情,又要表示出感激,最好還要給出拒絕的理由。如果是端熱湯這類事,要明確告訴孩子:會燙。同時可以帶領孩子直觀感受"燙",比如,告訴孩子:"媽媽幫助你,不要怕,我們來試一下。"然後握著孩子的手,用一根指頭觸摸一下碗就好。

拒絕孩子幫忙是為了他好?不,接受才是

每個孩子都有幫助別人的意願,有被關注、被接受的心理需求,第一對象就是父母,他們興緻勃勃又小心翼翼,想以幫助父母來證明自己的成長,這種期盼的心理就像蝸牛伸出的小小觸角,如果屢次碰壁,就不肯輕易嘗試了。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多點耐心,給孩子一個嘗試的機會,也許,你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小心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