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借書畫說再見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至情至性的文人,面臨分別時,總會產生一種不吐不快的激情。那麼,古人用什麼寄託送別之情呢?
南浦泣別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與北方詩人多用「長亭」一詞相對,南方詩人多用「南浦」意象渲染送彆氣氛。在以長江流域為主的南方地區,平原廣闊,江河湖泊縱橫交錯,交通主要靠水路,乘船極為方便。「南浦」實指具體地名,即在某一地區中位於這個地區南側的水浦。但詩歌里的南浦,和長亭一樣,多為泛指。屈原的《九歌》中有「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楊靈」、「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等詩句,江淹《別賦》更是構建了「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這樣動人心魄的意象。南朝詩人謝朓《鼓吹曲·送遠曲》詩中曰:「北梁辭歡宴,南浦送佳人。」就這樣,一代一代的詩人將離愁別緒的情懷不斷地添加到「南浦」這一意象上,南浦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
折柳贈別
楊柳是中國古代送別詩中描寫得最多、也是最優美動人的一個意象。因為柳條似愁腸,柳葉似愁眉,也有人認為,柳絲柔軟細長,能系住行人的心,柳枝依依,能傳達依依不捨的心緒。此外,「柳」與「留」諧音,折柳贈別,暗中寄寓殷勤挽留的意願。故清人褚人獲在《堅瓠廣集》中說道:「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雲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地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願耳。」《詩經·小雅·採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最早以楊柳表惜別之情的詩句。因為有了裊裊的柳枝為意象,離別的傷感彷彿便多了些春意與詩情。從此以後,柳的意象便與中國詩歌的離別題材密不可分了。
長亭餞別
古時,因為生產力低下,交通工具只有兩類:一是陸路的車馬,二是水路的舟船。從陸路離去,遠行代步者或是乘車或是騎馬。在車馬所行的古道旁,早在秦漢時便開始置亭供行旅停歇休憩或送別餞行之用。庾信《哀江南賦》已有「水毒秦涇,山高趙陘;十里五里,長亭短亭」的句子。倪瑤注《自孔六帖》「館驛」條中有「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之說。所以,長亭的意象色彩就是離別與送別。到了宋代,柳三變要離開京城時,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他於是作了《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道盡了戀人分離時難捨的別情,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飲酒勸別
就數量而言,以酒送別的詩在別離詩中可能是最多的。元人楊載《詩法家數》曰:「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李嶠《送李邕》:「落日荒郊外,風景正凄凄。離人席上起,征馬路邊嘶。別酒傾壺贈,行書掩淚題。殷勤御溝水,從此各東西。」杜甫《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幾時杯把重?昨夜月同行。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
借月詠別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有玉盤、玉兔、玉壺、冰輪、嬋娟、嫦娥、蟾宮等別稱的月亮,自然成為文人騷客賴以表現別離主題的現成材料。借月詠別,濫觴於南朝作家謝庄的《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李冶《明月夜留別》云:「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對月亮描繪最多最具風韻的,當屬王昌齡了。「何處遙望君,江邊明月樓。」(《送胡大》)「天長杳無隔,月影在寒水。」(《送李十五》)以無邊無垠的寒水寒月,渲染出了夜別的無限離愁……月亮在宋代詞人的筆下煥發出了新的光彩。「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晏殊《蝶戀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這段家喻戶曉的名言,以月之圓缺比喻人之離合,兼具詩情與哲理,曾激起古往今來多少離人的強烈共鳴。
芳草惜別
春草染上傷別的色彩,淮南小山的作品中已有濫觴。《招隱士》有「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句。「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是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的承繼。「青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是江淹《別賦》的發揮。到了唐代,離離芳草寄託了多少文人的別情離緒。李白《送趙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雲「東風春草綠,江上候歸軒」、王維《送別》雲「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皇甫冉《送陸鴻漸棲霞寺採茶》雲「借問王孫草,何時泛碗花」、雍陶《送於中丞使北蕃》雲「來春擁邊騎,新草滿歸程」等,無一不是借草表達早日相會的意願。眾多詩人中,劉長卿最擅寫草。其「離心在何處,芳草滿吳宮」、「離心秋草綠,揮手暮帆開」、「江南江北春草,獨向金陵去時」、「歲歲王孫草,空憐無處期」,或寫實景,或為想像,詩中的草無一不是詩人離情別緒的反映。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竹林七賢」對老子思想的傳承與創新
※明清時期《水滸傳》禁毀情況考論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