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他們又抄襲了 adidas 」

「他們又抄襲了 adidas 」

「他們又抄襲了 adidas。」

沒錯,已經2019年了,我們還是能夠經常在一些關於跑鞋、籃球鞋的內容下看到諸如此類的留言,大家將矛頭直至除了adidas以外幾乎所有運動品牌球鞋的中底,認為那些與BOOST外觀近似或者功能上高度相似的球鞋中底科技是這些品牌在「抄襲」過去五年中最為成功的球鞋科技之一——BOOST。誠然,這也從側面印著了adidas所打造的BOOST在運動科技中究竟有多麼地成功。但是這項改變運動鞋產業走向的科技,並不僅僅是adidas一人的功勞,因為這裡,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名字——BASF(巴斯夫)。

BOOST的故事還要從ENERGY BOOST講起

距離adidas UltraBOOST問世至今已經5年有餘,而第一雙於2013年便搭載BOOST的adidas Energy BOOST則更早於讓全球球鞋消費者接受並熟知這項科技的UltraBOOST。「BOOST如何拯救adidas」這樣的話題我們並不想再做討論,因為全球的消費者早就對於這五個字母的存在甚至是性能爛熟於心,但是很少有人會知道,BOOST的原名,叫做Infinergy。而研發出Infinergy的公司,正是BASF。

我們因為球鞋中底科技所知道的BASF,只是這間化工巨頭業務中的冰山一角。

1865年,Friedrich Engelhorn在德國曼海姆創立了BASF公司,最初,BASF的業務始於苯胺染料,如果你細查BASF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含義,你會發現這四個字母代表的其實是「Badische Anilin und Soda Fabrik」(Baden Aniline and Soda Factory),翻譯為中文即為「巴登苯胺蘇打廠」。由於研製出甲基藍,茜素和靛藍,巴斯夫很快躋身世界顏料市場前列。經歷過146年的發展,這家德國的化工企業,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廠之一。美國商業雜誌《Fortune》將其稱為「全球最受讚賞化工公司」,而在德國所有公司的跨行業評比中,BASF的排名高居第二。BASF的客戶遍及在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它的8000種左右的化工產品共分成5大部分滿足不同的需求。其五大商業領域分別是化學品、特性產品、功能性材料與解決方案、農業解決方案、石油和天然氣相關產品。換而言之,我們因為球鞋中底科技所知道的BASF,只是這間化工巨頭業務中的冰山一角。

BOOST的工作原理

早在2007年,BASF便研製出了Infinergy這一科技。2011年,adidas開始與BASF展開合作,一紙合約買下了Infinergy的獨家使用權,2013年,搭載BOOST科技的跑鞋開始面世,隨著前面提到的UltraBOOST的誕生,到了2015年,adidas僅僅在跑鞋這一個領域,就賣掉了1000萬美金的BOOST跑鞋,而BASF這一名字,也開始被化工業以外的人們所熟知。

E-TPU

時代開啟

由BASF公司首次研發出的E-TPU材質Infinergy

然而自球鞋誕生至今的數百年間,為什麼BOOST的誕生能夠被稱為改變了球鞋產業歷史,當然這離不開adidas本身產品的設計和營銷,在這裡我們也不做過多討論,因為回歸到問題的本身,我們還是應當將目光聚焦到這項科技的內核。Infinergy也好,BOOST也罷,在了解這項緩震科技之前,我們不妨先從化學的角度回顧一下在此之前,球鞋上所採用的緩震科技。應用於鞋材的發泡材料主要有聚氯乙烯(PVC)、橡膠、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聚氨酯(PU)。

EVA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EVA發泡材料在球鞋製造領域中的應用都是最為廣泛的,但是EVA亦存在著壓縮形變高、回彈差、所用的化學發泡劑的分解產物存在毒難於回收的問題。直至當下,各大品牌的研發部門,還在通過混合改性等多種的方法來提高EVA發泡材料的性能。

PU

而另一種較高頻率出現在製鞋工業上的材質則是PU發泡材料,這種材料由異氰酸酯、多元醇、擴鏈劑、助劑等合成,因為加工過程簡單並有助於實現自動化生產而廣受關注,但存在回彈差、耐老化性能差、加工過程不環保的問題。

E-TPU工作原理

2007年,隨著Infinergy的誕生,以上兩個較為傳統的發泡材料的問題算是得到了較好的解決。Infinergy的本質,是熱塑性發泡聚氨酯顆粒(E-TPU——Expanded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E-TPU通過發泡原料TPU顆粒製造,在經過壓力和加熱預處理後,每個的顆粒就像爆米花一樣被炸開。在這個過程中,它的體積增加了十倍,生產出內部有微小封閉氣泡的橢圓形泡沫珠。這些密封的氣囊使輕質泡沫珠非常有彈性,並提供所需的回彈效果。單個小的顆粒中,都封裝著一定量的的空氣,而每一塊adidas所採用的鞋底,都包含數以千計的這樣的小顆粒。為了將它們轉化成所需的形狀,BASF用熱蒸汽處理它們,顆粒的最外層稍微熔化,使它們粘合成穩定的形狀。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顆粒內部的氣囊結構並不會受到此過程的影響。如此看來,這種E-TPU材質的鞋底,像是一種含有無數分割氣室的「氣墊」。

E-TPU與傳統EVA緩震性能對比

E-TPU材質的彈性遠遠超過一般的彈性材料。由無數顆微球組成的運動鞋中底能夠吸收跑步中足部遭受的衝擊,並將其轉化成能量反饋出來。E-TPU的另一大特性便是能夠再很大的溫度範圍內保持其彈性,於是,以往球鞋到了冬天會變硬的問題被解決了,在冬天和夏天,自然環境下的溫度對於這種材質所製成的鞋底幾乎沒有影響。同時,這一非石油礦產衍生物,更加易於降解。短則1-3年降解,長則3-5年,便可以完全被降解。

開啟瘋狂的正是當年號稱史上最強跑鞋的UltraBOOST

在了解BOOST的本質究竟為何物之後,再回想過去幾年中我們所穿的這些帶有BOOST的球鞋,我們之所以能夠深受E-TPU這項科技的的影響,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抓住新鮮感

第一,這種E-TPU的科技從前不曾出現在之前任何一雙球鞋上,所以能夠帶給消費者一種全新的體驗與噱頭。在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品牌未曾推出全新緩震科技的背景下,出於獵奇心理和新鮮感,會有很多願意嘗鮮的消費者為這種科技買單。

本身強大性能

第二,E-TPU這種形式的緩震科技,本身具備著強大的性能,而adidas很好地利用了這一載體,將自己眾多產品線均應用上了這項科技,為消費者培養出習慣。我們常開玩笑說,「自己的雙腳被BOOST慣壞了」,這亦從側面體現adidas在BOOST科技上的成功,在adidas的產品矩陣中,定位較高的專業球鞋無一例外選擇了BOOST這一科技,而在潮流線上,像是Kanye West、Pharrell Williams這樣的頂級代言人,與adidas合作的頂級球鞋,也大都使用了BOOST。

構建品牌符號

第三,便是在前兩個因素的影響下,「BOOST」已然變成了一個符號化的科技,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便是對球鞋不太了解的人,也會去找尋與BOOST相關的球鞋。以筆者自己為例,在BOOST誕生之前,筆者的父母在選擇運動鞋款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便是Nike的Air Max系列,因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Air Max給大多即便是對球鞋不甚了解的人的印象都是「Nike標誌性科技」、「舒適」,而當BOOST在adidas的產品上得到普及之後,筆者的父母在球鞋上的選擇便開始偏向了adidas,而他們所購買的運動鞋亦大多帶有BOOST這項科技,在對球鞋並沒有太深刻的了解的他們眼中,BOOST代表的便是當下球鞋產業中最為舒適的球鞋,同時也是品牌最為頂尖的鞋款。

催化劑

官司

在成型之前的E-TPU

加速各個品牌都在將自己的產品「E-TPU化」的催化劑,則是一直以來與adidas相愛相殺的PUMA。

adidas與BASF一紙合約改變了整個球鞋產業的走向,甚至也逼迫著對手們不得不提升自身的水平以達到與之抗衡的水平。而加速各個品牌都在將自己的產品「E-TPU化」的催化劑,則是一直以來與adidas相愛相殺的PUMA。這兩家分別由兩個「反目」的親兄弟成立的運動品牌,於整個球鞋歷史中都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上文我們講到,BASF公司2007年便研發出了被命名為Infinergy的E-TPU的科技,而adidas與BASF的簽約是在2011年,這中間的時間,BASF當然沒有讓這一好的科技被荒廢。起初,BASF的合作對象並不是adidas,而是PUMA和另一家國產品牌,然而來自中國的這家國產品牌因為價格的原因未能與BASF達成合作,2009年,PUMA便開始與BASF展開合作,一同研發泡沫聚氨酯鞋底,並獲得了四項設計的專利保護。而兩年之後,PUMA與BASF中斷了合作,據PUMA稱,是BASF終止了合作關係,轉而投向adidas的懷抱。嚴謹的德國人在簽署合同的時候,在條款中明確了自己獨家使用這種E-TPU的權利,也就是說,雖然E-TPU由BASF最先研發,但是除了adidas以外的所有公司,都無法使用這項能夠改變球鞋歷史的科技。

搭載NRGY的PUMA Jamming

鑒於巴斯夫BASF對於adidas的獨家許可,PUMA被迫尋找新的合作夥伴來繼續研發生產用於中底的緩震材質。2014年,PUMA與美國公司Huntsman Corp展開新的合作。同年,Puma推出了其NRGY系列運動鞋,而NRGY與adidas BOOST一樣,源自這種發泡後的TPU顆粒,非常適合跑步鞋款。在adidas用BOOST統治整個球鞋市場風光無兩的時候,PUMA一紙訴狀將adidas告上法庭,稱後者「偷走」了自己受到專利保護的中底科技,adidas則拒絕了這一說法,稱雖然雙方的中底確實相似,但僅僅是因為他們使用了相同的化合物。2015年6月,法蘭克福法院駁回了PUMA的案子。他們支持adidas的原因是,認為BOOST的設計實際上取決於技術,使得adidas並沒有其他選擇。PUMA知識產權負責人Neil Narriman決定提出上訴,他認為「adidas依賴我們的工具、研究和技術訣竅。」

兩家公司創始人之間的「Drama」甚至被搬上了銀幕

E-TPU案件的勝訴,不僅為PUMA帶來了奮起直追的轉機,同時,更為其他的運動品牌帶來了全新的思考。

然而在這場官司結束後不久,adidas開始狀告PUMA的NRGY侵犯了自己BOOST的知識產權,但是這場為期兩年的官司卻並沒為adidas帶來滿意的結果,法院判決PUMA勝訴,雖然NRGY的上市因為官司被迫推遲了相當長的時間,但是由於這場官司,PUMA可以繼續合法地生產並銷售自己的E-TPU緩震材質中底的球鞋。E-TPU案件的勝訴,不僅為PUMA帶來了奮起直追的轉機,同時,更為其他的運動品牌帶來了全新的思考。

E-TPU

解禁

順時針方向由左至右:

Reebok Floatride

李寧 Drive Foam

PUMA Hybrid

Brooks DNA AMP

E-TPU的新時代已經到來,發泡聚氨酯於球鞋上的應用開始變得更加廣泛。

距離BASF首次開發出E-TPU這種材質到adidas與PUMA的官司,已經過去了10年,在這10年中,開始採用E-TPU緩震材質的運動品牌更是不斷增加。單是與BASF合作的品牌,就有Nike、Brooks、adidas子公司Reebok、李寧,甚至是與adidas打官司的PUMA。在adidas敗訴之後,越來越多的E-TPU材質開始出現在了各大運動品牌的球鞋上,Reebok與BASF合作推出了Floatride,再搭配上自家的UltraKINT,這樣配置下的Floatride跑鞋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Reebok的UltraBOOST;李寧的旗艦籃球鞋WOW6、團隊鞋款馭帥12都搭載了與BASF一同開發出的名為Drive Foam的科技;在NRGY之後,PUMA繼續與BASF合作,開發出了結合兩種高性能聚氨酯發泡材料——Elastopan和Cellasto的Ignite,在Ignite之後,PUMA甚至還拿出了NRGY與Ingite的結合Hybrid;Brooks使用了多年的DNA後,也找到BASF,將DNA與BASF的聚氨酯發泡技術相結合,以Elastopan運動型輕質材料混合製成一種新的聚氨酯發泡中底——DNA AMP,並同樣具有出色的耐久性和回彈。這些都說明E-TPU的新時代已經到來,發泡聚氨酯於球鞋上的應用開始變得更加廣泛。

順時針方向由左至右:

361° Bound Air

特步 X-Dynamic Foam

小米有品 Uleemark

ASICS HyperGel

因為以上的品牌所採用的E-TPU均是以各個品牌與BASF官方進行合作,所以較少地因為E-TPU的使用遭到一些消費者的非議。而國產品牌或是一些小眾品牌對於E-TPU的使用,則是這一類評論的重災區。像是361°的Bound Air科技、特步的X-Dynamic Foam、小米有品的Uleemark以及中國喬丹所生產的一些搭載E-TPU科技的球鞋,甚至是ASICS的HyperGel,都經常受到消費者的詬病,認為這是抄襲了adidas的BOOST,而事實上,他們只是順應了運動鞋科技進步的潮流,為自家推出的球鞋上應用了E-TPU這一當下性能較高的中底材質。

國家政策支持

在民間,大家通俗地將E-TPU材質成為「爆米花」,而這種「爆米花」科技的開發隨著時間的推移近乎成為了一項開源的科技,用通俗地話講,只要你有原材料,並且掌握將其發泡、熔合的技術,也能夠做出E-TPU這一材質。而在前文中,我們也向大家從學術的角度闡述了運動鞋使用E-TPU材質的優點,那麼未曾與BASF展開合作的品牌想要使用這種材質,也無可厚非。作為一個製造大國,高性能環保型E-TPU發泡材質是中國鞋類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我國在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基礎材料技術提升與產業化」重點專項中明確指出,支持TPU超臨界流體微發泡輕量化技術研究開發,製備高性能E-TPU發泡材料,形成行業產業化生產示範。也就是說,國產品牌對於E-TPU的使用,是受到國家的政策所支持的。

發展速度迅猛

《中國化工報》的資料顯示,2011年,中科院寧波材料所超臨界流體綠色加工團隊就已經開展了TPU超臨界流體微發泡的研究。2013-2014年間,中科院寧波材料所與晉江國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國盛新材料)達成合作協議,建立「環保型高彈性E-TPU鞋材技術工程中心」,開展TPU超臨界流體微發泡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實踐。2015年1月,研究團隊成功設計搭建了300噸/年的產業化中試示範裝備,實現了30噸/月的生產能力,相關技術已經獲得PCT專利1項,中國發明專利授權4項,公開專利3項,並著手申請美國和歐洲專利各1項,初步形成了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目前,中科院寧波所/國盛新材料是全球第二家擁有ETPU發泡材料規模化生產技術的單位。值得一提的是,Saucony和FILA所使用的E-TPU中底材質,便來自於中科院寧波所的研究。

E-TPU的再一次革新——adidas Futurecraft.Loop

誠然,adidas當初與BASF的努力為行業內所有的競爭者鋪好了後路,但是追根溯源地看,adidas也僅僅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在這裡,我們終於要說回開頭處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的這一類評論——「抄襲說」。誠然,adidas當初與BASF的努力為行業內所有的競爭者鋪好了後路,但是追根溯源地看,adidas也僅僅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Infinergy的基礎上調校出了更加適合製鞋業所需要的比例,同時正值Kanye West的轉跳,adidas藉助一系列天時地利人和,向全世界宣誓了自己對於BOOST的主權,並且通過與BASF的合同條款,穩定了自己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佔據的優勢。但是E-TPU這種材質,並不是只有BASF一家公司能夠研發推出,否則也不會有後來adidas與PUMA戲劇般地互相訴訟。

試想當運動鞋誕生的最初,我們總不能看到有品牌將橡膠應用在自家的球鞋上,就說他是抄襲了第一家用橡膠製鞋的公司。與其說是BOOST改變了整個運動鞋的歷史,倒不如說是在球鞋科技發展的進程中,E-TPU成為了幾乎所有品牌進步中的必經之路,他們只是比adidas晚了一些時間登上跑道,但是如今各大品牌都已經掌握或者正在掌握這一技術,與adidas進行博弈,究竟是adidas能夠一路領先,還是有一匹黑馬能夠殺出重圍後來居上,我們還不能確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未來也一定會出現更新穎、性能更佳的材質來替代E-TPU這一材質,到時候,誰又能夠確保自己一定是第一個在這個未知科技上開花結果的品牌。

現在,你還覺得他們抄襲了adidas嗎?

講述者計劃正式開啟

跟風患者鑒別測試

國產品牌失去 Zion 後的下一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IZE傳媒 的精彩文章:

adidas Ultra Boost 2.0,巴黎與紐約的「秘密約定」
Carnival x ASICS 如何上演 「泰拳」 美學?

TAG:SIZE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