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著怎樣的生平及成就?
鄴侯李泌是一位極其有趣的人,他歷經唐玄、肅、代、德宗四朝,都備受君王寵幸、權臣排擠。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李泌傳》:「尋為中書令崔圓、幸臣李輔國害其能,將有不利於泌。泌懼,乞游衡山,優詔許之,給以三品祿俸,遂隱衡岳,絕粒棲神。數年,代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頗承恩遇。」
1、活出了李白渴望的人生
有多寵幸呢?
別人求之不得的宰相位置,皇帝幾次主動請他擔任,他卻因為性格里喜歡神仙修道之事,數次都拒絕了。
李白畢生都在追求的出將入相的夢想,到了李泌身上,卻顯得輕而易舉。不誇張的說,李泌在官場上的待遇就是李白眼中「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走上人生巔峰的樣子。
但如果僅僅只是從受皇帝寵幸這樣去評價李泌,便會缺失認識這樣一位充滿仙風道骨風範的「道士宰相」的機會。
2、杜甫:李泌,你別當隱士了,國家需要你
咱們來瞧瞧詩聖杜甫是如何評價李泌的:
洗兵馬·收京後作
隱士休歌紫芝曲,詞人解撰河清頌。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穀處處催春種。
淇上健兒歸莫懶,城南思婦愁多夢。
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
《錢注杜詩》卷二注云:「隱士,謂李泌也。肅宗即位八九日,泌謁見於靈武,調護玄、肅父子之間,為張良娣、李輔國所惡。及上皇東行有日,泌求歸山不已,乃聽歸衡山。公以四皓擬泌,不獨著其羽翼之功,蓋亦以正肅宗為太子之名也。《收京》詩云:『羽翼懷商老』,其意深如此。」
簡而言之,杜甫這句話就是在說:李泌,你別當隱士了,國家需要你呢!
除了這首詩外,杜甫還有期望李泌復出的詩作:
寄韓諫議
似聞昨者赤松子,恐是漢代韓張良。
昔隨劉氏定長安,帷幄未改神慘傷。
《錢注杜詩》卷五:「程嘉燧曰:此詩蓋為李泌而作。予考之是也。按史及家傳,泌從肅宗於靈武,旣立大功,而侍臣李輔國害其能,因表乞游衡岳,優詔許之。山居累年。代宗即位,累有頒賜,號天柱峰中嶽先生。無幾,征入翰林。公此詩,蓋當鄴侯隱衡山之時,勸勉韓諫議,欲其貢置之玉堂也。安劉帷幄,在玄肅之代,舍泌其誰?
從此處不難看出,杜甫是將李泌當作堪比張良那樣,能夠在亂世中重現大唐盛世的男人。
3、道士的宰相之旅
對於李泌而言,他是以道士身份擔當唐王朝的宰相,放眼古代,這樣的搭配,都算得上隱藏職業了。
說起來,他這個隱藏職業的轉職之旅還頗為曲折。
《新唐書·李泌列傳》:李泌,字長源,魏八柱國弼六世孫,徙居京兆。
從上述史料可知李泌的家世是非常顯赫的,所以他有足夠的條件去學習、追求理想(修仙)。
開元年間,唐玄宗下詔讓精通佛、道、孔子者,前往京師進行辯論。
在這種情況下,各個學派的學者齊聚長安,那些成名已久的學者都等著奪魁獲得皇帝賞識的機會,卻不料,中途殺出了一匹黑馬——有員俶者,九歲升坐,詞辯注射,坐人皆屈。
唐玄宗問身旁的人,此少年是何來歷,旁人答道:「陛下,此人是員半千的孫子。」
員半千:原名員餘慶,因被自己老師,唐代著名的教育家王義方評價他為「五百年有一賢者降生,你對此當之無愧」,所以特地改名叫做「半千」。
聽聞是員半千的孫子,唐玄宗便理解了,感嘆到:半千孫,固當然。
唐玄宗感嘆完,便突然好奇起來,還有沒有像他這樣的人才,於是問道:童子豈有類若者?
俶跪奏:「臣舅子李泌。」
《新唐書》:帝即馳召之。泌既至,帝方與燕國公張說觀弈,因使說試其能。
李泌第一次和皇帝的會面,便在這樣偶然的機會中展開了,當時,他七歲。
這一年,李白剛和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婚不久、王昌齡參加科舉取得了進士及第的好成績。
七歲的李泌,完成了天子聞其名的成就,無疑走在了這些人傑的前面。
唐玄宗讓宰相張說考驗一下李泌,他是否真的如員俶所言,是一個神童。
張說的問題很刁難:「請賦方圓動靜」。
李泌回道:「願聞其略。」
張說又說:「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
李泌又回復道:「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
從二者之間的對話,我們便能看出李泌治國理念不同於張說的棋盤治國那般肅殺,而是通過「行義」「用智」「聘才」三位一體,達到「得意(滿意)」的程度。兩相比較,無疑這位七歲的小狐狸李泌思維上更加靈活多變一點。
唐玄宗賜束帛,敕其家曰:「善視養之。」
這位少年天才,除了唐玄宗的喜愛,還得了一位忘年交——張九齡。
張九齡稱李泌為「小友」,並且尤所獎愛,常引至卧內。
但李泌吧,就如同張良這位治國良才一樣,都喜歡修鍊道術:及長,博學,善治《易》,常游嵩、華、終南間,慕神仙不死術。天寶中,詣闕獻《復明堂九鼎議》,帝憶其早惠,召講《老子》……
這個愛好,直到他當上宰相後都一直保持著。
4、李泌的成就
能夠讓杜甫、張九齡、張說、四位皇帝都非常欣賞的人,必然不會默默無聞,我們總結一下他的一生主要的五項貢獻:
一、獻計平定安史之亂;
《新唐書》:今詔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翊,入河東,則史思明、張忠志不敢離范陽、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離長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將也。……與太原、朔方軍互擊之。徐命建寧王為范陽節度大使,北並塞與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陽。賊失巢窟,當死河南諸將手。
二、協調各方,穩定邊疆形勢;
李泌在唐王朝經歷安史之亂後,實力大衰的時候,提出了「北和回紇,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對抗吐蕃的策略。
《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三十三·唐紀四十九》:既而回紇可汗遣使上表稱兒及臣,凡泌所與約五事,一皆聽命。
在戰略實施的過程中,唐德宗一開始是不樂意回鶻臣服自己的,這裡面李泌為調和二者關係出了不少力。
三、革除弊端,穩定內政
安史之亂後,大唐王朝的朝政是非常混亂的,先不談地方藩鎮割據的問題,在朝堂內權臣和宦官內鬥的現象都非常嚴重。
擺在李泌面前的兩個問題是:1,官員職位太多了,不僅加大了國家財政,還容易導致政令執行混亂;2,官員俸祿分配不合理(州刺史月 奉至千緡,方鎮所取無藝,而京官祿寡薄。)。
針對這兩個難題,李泌「事多承 平十倍。……去其冗員,非常員也」「普增其俸」,大大緩和了朝政中的矛盾。
四、直言進諫,維護國家穩定
李泌在進諫這方面,並不比魏徵差,他不僅進諫保住忠臣性命,比如李晟、馬燧等人,還諫言皇帝要端正品行、重用賢臣。
兩者都維護了國家穩定,但其中的風險程度卻完全不同。
《新唐書·李泌傳》:太子妃蕭母,郜國公主也,坐蠱媚,幽禁中,帝怒,責太子,太子不知所對。
在這起事件中,唐德宗對太子明顯有廢黜的意思,李泌在危難時刻站了出來,為太子說情:「陛下有一子而疑之,乃欲立弟之子,臣不敢以古事爭。且十宅諸叔,陛下奉之若何?」
唐德宗一聽這話,就不樂意了:「你難道不知道他們的兒子並不是我的孩子嗎?」
……
李泌說:「昔太宗詔:『太子不道,籓王窺伺者,兩廢之。』陛下疑東宮而稱舒王賢,得無窺伺乎?若太子得罪,請亦廢之而立皇孫,千秋萬歲後,天下猶陛下子孫有也。且郜國為其女妒忌,而蠱惑東宮,豈可以妻母累太子乎?」
說完這話,兩人又展開了爭論,史書載:執爭數十,意益堅,帝寤,太子乃得安。
能跟皇帝吵架,還安然無恙的,李泌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綜上,李泌就是一位活出了我們絕大多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生活的人。
他的身上有一種獨特的人格魅力,可以讓人不由自主的去欽佩,算得上是一位遺落凡塵地「謫仙人」。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朱元璋為埋葬父母向地主劉德借土地,被拒,朱:賜劉德三十傾地
※朱元璋邀請高僧吃飯,事後高僧寫詩感謝,朱見詩中殊字:凌遲吧
TAG:茶社說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