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好兒童青少年「視力保衛戰」?
近年來,由於中小學生課內外負擔加重,手機、電腦等帶電子屏幕的電子產品的普及,用眼過度、用眼不衛生、缺乏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等因素,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居高不下、不斷攀升,近視低齡化、重度化日益嚴重。如今,近視防控已經上升為一個國家的戰略,打響兒童青少年視力「保衛戰」,迫在眉睫。
7月26日,由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主持召開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之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呼籲,充分調動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和學生的積極性,全社會行動起來,共同遏制兒童青少年視力不良、持續下滑的趨勢。
「有些嬰幼兒,還沒進學校就近視了」
暑期如火如荼,而在北京各大醫院眼科,也人滿為患。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眼科,記者看到,患者中,不少是在父母陪同下前來就醫的兒童。醫務人員表示,過早接觸電子產品,是導致「近視兒童化」的一大原因。「特別是暑期,一是家長、孩子有時間來就醫,二是假期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遠比平時長,誘發眼部各種急慢性疾病。」
記者隨機走訪若干患者家長,其中一位年輕的家長表示,他今年剛滿3歲的女兒,一直有玩手機的習慣。「平時孩子愛哭鬧,只要我們把手機給她,就很快安靜了。」
而該家長的做法,在青年家長群體中,不在少數。
溫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呂帆教授表示,她的調研發現,「現在很多家庭孩子在嬰幼兒階段,拿著手機當玩具,小孩長時間看小屏幕,還沒進學校,就已經近視了。」
不斷升高的近視率讓人擔憂。2015年北京大學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李玲團隊發布的《國民視覺健康報告》顯示,我國高中生和大學生近視患病率均超過70%,視力不良檢出率呈上升趨勢。
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學生視力不良低齡化趨勢明顯。教育部副部長鍾登華7月18日透露,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6歲兒童近視率為14.5%,小學生近視率為36%,初中生近視率為71.6%,高中生近視率為81%)。
除了電子產品過度使用,據《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數據顯示,戶外鍛煉不達標、學習負擔過重以及睡眠不足等現象依舊普遍存在於中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且隨著年級越高,這種現象越嚴重。
「一增一減一保障」讓孩子們走到陽光下
王登峰表示,近視防控是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最集中、最敏感的一個。為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教育部牽頭推進這項行動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做,叫做『一增一減一保障。』」
據王登峰介紹,「一增」,要增加體育鍛煉。「一減」,就是要把不必要的負擔減下來。「一保障」,就是要建立健全各項制度,確保學校體育能夠增上去,確保不必要的課業負擔減下來。
目前,教育部已經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辦法,來確保「一增一減」能夠落到實處。「比如說小學就近入學,小學升初中免試、就近、劃片入學,保證學生有充足睡眠,改善學校的設施條件等等。學校的設施條件不僅僅是指運動場所,還包括教室照明、可調節高度的課桌椅、電子屏幕等方面。」他說。
「另外,還要堅持學生上下午各做一次眼保健操制度,嚴格控制電子產品的使用,加強學校醫務室的建設、校醫配備,完善學生體育運動意外風險防控和意外傷害保險制度等。」王登峰表示,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健全學校體育相關工作評價體系。
王登峰還表示,最核心、最關鍵的還是家庭,要對孩子們在假期的活動有個統籌安排,要鼓勵孩子們,或者給他們多安排一些到戶外的體育鍛煉和體育活動,這對於他們身心健康,特別是關於視力的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很多歐洲國家,他們的家長到周末節假日,不僅僅帶孩子們去參加體育鍛煉,可能會帶他們走很遠的路,到很遠的地方,參加一個體育競賽活動,這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中國這樣的家庭還是極少數。
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2018年8月30日,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了《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明確了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的年度目標,就是每年總體近視率的下降。責任書里明確了每個省份的總體近視率要下降0.5或1個百分點以上。
呂帆表示,自八部委頒布《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以來,各省區市、各級政府和相關機構都真正行動起來,在近視防控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應該說,國家有關青少年近視防控的戰略和措施正以非常有效的方式滲透到各個方面。」
但她表示,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既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又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她建議,孩子在閱讀書寫時能真正做到「一尺一拳一寸」。「根據現有的近視研究資料,閱讀寫字姿勢與近視發生髮展有很大關聯,良好的姿勢應該從小孩子開始抓起,家長和老師在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中要共同承擔培養責任。」她說,家長能真正有效監控孩子合理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和強度。「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本身是好東西,正是因為它的豐富性和生動有趣性,更容易讓孩子們沉浸其中。家長一定要承擔起最主要的督導重任。」
※王中林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 系首位獲此殊榮華人
※上調高溫津貼 落實是關鍵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