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形態學研究指示幾丁蟲更可能是一類獨立的生物而非卵

形態學研究指示幾丁蟲更可能是一類獨立的生物而非卵

幾丁蟲是在4億年前後的海洋中廣泛存在的、通常形似「花瓶」的一類微小化石,長期以來生物學屬性不清,以前大多被認為是某類生物的卵。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梁艷等通過研究提出,幾丁蟲更可能是獨立的生物而不是其他生物的卵,相關成果於7月31日在線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幾丁蟲是早、中古生代(4.85~3.59 億年前)海相地層中廣泛存在的、具有機質殼壁的微體化石。由於其演化速率快,分布廣,形態構造簡單易識別,其在年代地層及生物地層對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自1931年被正式建名報道以來,關於其生物學屬性確難有定論。1963年,伴隨著幾枚繭狀保存標本的發現,幾丁蟲被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是某類後生動物的卵或卵囊,並逐漸作為主流學說被廣泛接受。

近來,南京古生物所博士梁艷、唐鵬,愛莎尼亞塔林理工大學博士Olle Hints、Jaak Nolvak,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博士Joseph Bernardo、戴頓大學博士Daniel Goldman以及中南大學博士王文卉等聚焦幾丁蟲殼體大小的形態學差異,就幾丁蟲的生物學屬性提出了新的看法。

研究人員對美國俄亥俄州上奧陶統2塊微體樣品中保存精美的一新種——Hercochitina violanasp. nov.的形態大小進行了無差別度量。研究結果顯示該種的殼體長度相差3倍有餘,且殼表紋飾及體室下部的收縮隨著殼體變長愈發顯著,其形態差異似乎更接近縱向生長而非種內差異。這一現象與現下主流的卵或卵囊學說相去甚遠。

為了進一步探索幾丁蟲形態差異的幅度及其生物學屬性,研究人員收集整理了前人發表的57屬(目前已知報道的所有屬)378種幾丁蟲的最大最小殼長比以及來自現代水生6門10綱45種無脊椎動物卵的大小差異值進行了類比研究。結果顯示,當度量標本的數量足夠時,幾丁蟲殼體的大小差異明顯大於現代水生無脊椎動物卵的大小差異,說明其為後生動物的卵的可能性極低,更可能為一類獨立的微體生物。

值得指出的是,在對幾丁蟲的度量數據進行LOESS回歸分析時,目前唯一報道有繭狀標本的Desmochitina屬的大小差異值相對較小,從形態差異的角度並不能完全排除其為某後生生物卵的可能性。

Hercochitina violana sp. nov. 的掃描電鏡圖像,很好地揭示了其形態變化的趨勢。

幾丁蟲殼體大小的定量分析

現代水生無脊椎動物卵的變異係數值分布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研究揭示噬菌體蛋白調控宿主轉錄的分子機制
研究揭示溫泉菌群空間分布的特徵參數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