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拒絕別人、不願意麻煩別人,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也許做回自我總是一種後天獲得的體驗。」——Patriccia Hampl
英國心理治療師雅基·馬森(Jackie Mason)在其著作《可愛的詛咒》中有這樣一段經典的描述:生活中,總有這樣一群「可愛」的人,他們有求必應,幾乎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在了家人、朋友身上,拒絕別人的請求會讓他們異常內疚,他們寧可委屈自己,也要成全所有人,彷彿受到了詛咒一般。
在心理學上,這類人被稱為聖母型人格(Notre Dame Personalit),也被稱作聖母病,是一種被動的心理傾向和態度傾向。
一般來說,具有聖母型人格的人往往缺乏社會支持,導致他們總是無原則、無底線的迎合、討好身邊的人,最終在期望的牢籠中自我崩潰,因此,可以認為,聖母型人格是一種危險的人格特質。
子概念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認為,將不願意麻煩別人的行為與危險人格相聯繫與事實不符、偏激了,這不過是內斂、內向的表現罷了。
其實不然,聖母型人格絕不等同於內向性格,從人格心理學角度看,兩者的定義和組成不同,「人格」一詞源於拉丁文中的「面目」是一個人內外屬性的總和,性格則是一個人行為習慣外在表現的總結性描述,是人格的部分表現,通俗的說,內向性格可以簡單理解為聖母型人格的子概念。
評價來源
美國客體關係流派先驅唐納德·溫尼科特(Donald. W.Winnicott)曾經說過,每個人對自我的評價來自於兩個方面,即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
那些自我認知程度較高的人,往往會給予自己較高的內在評價,以此獲得自我滿足,當外界的外部評價低於其內部評價時,他們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而對於那些聖母型人格的人來說則完全不同了,他們對於自我的評價更多的來自於外部,並常常會忽略內部評價。他們經常被別人的期待所淹沒,以至於不知道如何讓自己快樂起來,在他們眼中,拒絕別人等於拒絕自己、否定自己。
高掩飾性以至於缺乏自我暴露
另一方面,聖母型人格的危險性在於缺乏足夠的自我暴露。為了保持和別人良好的人際關係,這類人選擇無條件地順從,從表面上看他們是成功的。但是,人際交往中無條件順從是無法獲取高質量親密關係的,因為他們忽視了「自我暴露」。
並且,他們總是選擇隱藏自我的真實想法。五大人格問卷中將那些不願意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真實需求的人定義為高掩飾性(High concealment)人格,這類人往往不願意輕易相信他人,很難在人際關係難以取得更進一步的發展,真正高質量的人際關係是相互信任的。
除此之外,不會拒絕也是聖母型人格的潛在危險。他們會接受做一些自己不情願的事情,就算讓自己感覺到非常不舒服,也會答應,因而常常會違背本心去做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壓抑自己的本能,造成負面情緒堆積。
精神分析:壓抑
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看,這些被壓抑的情緒和本能會通過其它途徑進行爆發,所以,對於具有聖母型人格特質的人來說,他們很可能出現嚴重的報復性行為,對身邊的人造成傷害。
正如我們平時在新聞中看到的一些極端案例,那些平常看起來非常老實、有求必應、逆來順受的人,在某一刻情緒突然爆發,自己的行為不受控制,就做出了恐怖,甚至反社會的罪行。
那麼,如何才能擺脫聖母型人格呢?現代心理學認為,每個人的人格在具有穩定性和可塑性,也就是說,人格也並非是不可改變的。具體而言給大家提出三點建議。
一、讓自己驕傲起來
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優勢,明確自己的優勢,並反覆的自我肯定可以讓你更「驕傲」,而這種驕傲是帶有積極意義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外界評價對你的影響。
二、明確心理界限並告知身邊的人
固有的行為習慣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方式,並且會在成長過程中被不斷強化,因此,想要擺脫聖母型人格,關鍵在於改變自己固有的行為習慣,明確自己的心理界限(底線),並在溝通的過程中將自己的底線流露出來,讓身邊的人知道,什麼樣的事情會傷害到我,我會拒絕。
三、進行拒絕練習
可以有意識地進行拒絕練習,可以先從身邊的一些小事情入手,比如拒絕明天的聚餐。其次是在參加某些聚會前先想好提前離開的理由。比如,很抱歉,我必須去接我的孩子。這樣做可以減輕你拒絕對方,或者是沒有達到對方心理預期後的負擔。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有求必應、逆來順受、不願意麻煩別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這些「可愛」的特徵其實是你受到的詛咒。開始是一個可愛的人,最終可能成為可怕的暴徒,擺脫聖母型人格毫無疑問對個體具有積極意義。
- The End -
※著名節目主持人楊瀾面試遭拒 | 你的外在形象暴露了你的層次
※超過6成的中國家庭,都沒有處理好這3種關係
TAG: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