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為什麼要允許孩子「適度依賴」?懂得求助的孩子,更懂得獨立!

為什麼要允許孩子「適度依賴」?懂得求助的孩子,更懂得獨立!

前幾天帶孩子在外面玩,看到一個三歲左右的小男孩,小心翼翼地騎著不帶腳蹬的兩輪自行車,小男孩大概是第一次騎,還無法掌握要領。

他不停地看向旁邊坐著的媽媽,顯然是想向媽媽求助,可是媽媽鼓勵他說:「你看別的小朋友都是自己騎的呀,你也自己騎,多琢磨一下就能掌握技巧了。別依賴我哦,我可不會幫你的。」

小男孩聽媽媽這樣說,看媽媽真的沒有幫助的意思,只好自己慢慢用腳蹬著地往前滑。滑了一會兒,大概覺得自己已經掌握好平衡了,就把兩隻腳都抬了起來,讓車子順著慣性往前滾,沒想到一個不注意車子歪到了一邊,小男孩順著車子倒了下來,腦袋「咚」的一聲磕到了地上,小男孩「哇」地一聲哭了起來,這時候媽媽才來幫助把小男孩給扶起來了。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如上面小男孩母親一樣的心理,希望孩子在適當的年齡做適當的事,比如上面的媽媽,她認為三歲的孩子可以獨立騎無腳蹬自行車了,如果自己再給孩子提供幫助,那麼就會讓孩子有依賴心理,從而不利於孩子快速學會這件事。

我們常常覺得依賴他人相當於自己無能,想要在這個世界上獨立生存好,孩子首先要學會的就是獨立。然而,《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離得更近》這本書里提出這樣一個概念:學會適度依賴,才可以讓你變得更加強大。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01

什麼是「適度依賴」?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個小男孩跟自己的父親在花園裡玩,小男孩試圖搬開一個大石頭,他使勁地搬,可是石頭卻紋絲不動,父親說:「你還沒有竭盡全力!」小男孩大汗淋漓地說:「我已經用盡全力了!」父親說:「我就在這裡,你卻沒有請求我的幫助,我也是你的力量啊,所以我說你還沒有竭盡全力。」

在這個故事裡,小男孩在用盡全力之後還沒有搬運大石頭,此時的他完全可以求助於他的父親,因為正如父親說的一樣,能夠幫助他的人都是他的力量,這就叫「適度依賴」。

《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離得更近》這本書的作者在書中是這樣來總結「適度依賴」的概念:適度依賴是這樣一種能力,讓你融合親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時仍保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並且在需要時樂於請求別人的幫助,而不覺得自責。

就拿一開始騎無腳蹬自行車的孩子來說: 不可否認,如果沒有媽媽的幫助,孩子遲早也會學會騎車,只是時間的問題,孩子本身樂於學習就是一種強大的自我意識的覺醒,而他之所以求助於媽媽,是因為跟媽媽的親密關係,認為媽媽會幫助自己更加快速地學會騎自行車這件事。

然而,媽媽對於孩子向自己求助這件事卻有著不同的認知,她跟大多數父母一樣,認為孩子要麼依賴、要麼獨立。然而,教育孩子並非非黑即白,在過分依賴和不依賴之間,其實還存在著「適度依賴」這個詞。

02

為什麼要允許孩子「適度依賴」?

我們大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得獨立,不能太依賴他人。」然而我們可以想一想,其實孩子對大人的依賴是與生俱來的。

嬰兒最初生下來的時候,如果沒有撫養者的照顧,根本存活不下來,父母給孩子提供日常所需的食物,也要給孩子提供精神上的糧食(關懷、愛和肯定),有了這些,孩子才能建立自信和良好的自我意識。這就是嬰兒和母親最初的情感依戀。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依戀研究專家瑪麗美茵發現,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國家,不管文化差異有多大,兒童的依戀模式都具有顯著的共通性,大致分為三種依戀模式:

安全型依戀

這種依戀模式的嬰兒會把母親當成自己的安全基地,母親跟自己分離時有可能會哭,有可能不哭,如果他哭不是因為害怕,而是更願意跟母親待在一起。這種孩子性格比較平靜和自信,更容易信賴他人。

這樣孩子的父母,大多都會及時察覺到孩子的需求,並且及時滿足孩子。這就讓孩子知道,自己在需要的時候就會有人出現,內心時刻相信事情會往好的方面發展。

焦慮型依戀

從情緒取向治療的角度來看,焦慮型依戀的孩子是在用焦慮掩飾被拋棄的恐懼,這樣的人大多是因為父母對自己的回應方式不敏感、不及時、不持續或者時好時壞,所以長期處於被忽略或者被拋棄的恐懼當中。

這樣的孩子膽小、易怒,看起來焦慮、緊張,時刻擔心自己被拋棄,對世界充滿敵意。

迴避型依戀

這樣的孩子對待自己的撫養者和陌生人態度都一樣,媽媽在時無所謂,媽媽走了也漠不關心,當撫養者抱他們時,他們常常持拒絕態度。這類孩子大多從小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和關懷,很小的時候就練就了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有什麼事情不願意讓人幫助,也不願意依賴別人。

針對以上三種童年時期的依戀類型我們就可以看出,只有及時給予孩子幫助,讓孩子對自己有適度的依賴,這樣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建立安全、有效的依戀關係,在以後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才會堅信自己不是一個面對,從而變得堅強和自信。

03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適度依賴」關係

前面我們說了,「適度依賴」是介於「過分依賴」和「不依賴」之間的一個詞語,那麼這個中間的度如何把握呢?

了解「過分依賴」和「疏離」,把握「適度依賴」的度

在《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直得更近》這本書中,作者把過度依賴又稱為依附性的關係模式,因為過度依賴的人總是通過依附於他人來逃避生活的挑戰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身邊有個孩子今年8歲,要上小學二年級了,每天早上起床還讓奶奶給穿衣服、早飯奶奶怕耽誤時間,一口一口餵給他吃,那麼這個孩子就是依附於奶奶來逃避應該自己承擔的責任。那他就是個過度依賴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習慣了凡事依賴他人,遇到稍微有一點難度的事情就尋求幫助,沒有面對困難的勇氣,也缺乏解決問題的決心和信心。

相比這個孩子來說,我們老家農村還有一個留守兒童,上小學二年級就自己每天早上起床做早餐,自己洗衣服、整理自己的學慣用品,人人都誇他自理能力強。這個孩子就是標準的疏離型的孩子。

疏離型的孩子固然自理能力強,但是習慣了一個人不依賴他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不願意尋求他人的幫助,從而容易錯過正確學習的機會和途徑。

了解自己的教養方式,才能成為「適度依賴」的父母

想要把握好那個度,建立跟孩子之間「適度依賴」的關係,那麼我們必須要了解自己的教養方式,父母可以自我檢查是否存在以下三點:

1、 過度保護;2、權威主義;3、過早地單獨面對社會及學習壓力

前兩種是過於包辦或者要求孩子絕對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做,所以孩子沒有自己的思想,久而久之變得過於依賴他人;最後一種則是讓孩子過早承受壓力,並且不給予一定的幫助,要麼讓孩子受挫、失敗,在壓力下變得不敢嘗試、自我懷疑,繼而更加依賴他人,要麼在壓力下迅速成長,變得不再依賴任何人。

想要成為「適度依賴」的父母,則要在以上三點中找出折中的教養方式,在該給孩子提供幫助的時候適當地幫助孩子,從幫助中引導孩子成長。

正確捕捉過度依賴和疏離信號,才能培養孩子適度依賴技巧

其實,孩子是否是過度依賴或者是疏離都是有跡可尋的,比如過度依賴的孩子一般都有以下三種表現:

過度求助(稍有難度的事情就求助於大人,不給予幫助就大發脾氣)

低自尊(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對一切都悲觀,容易哭泣退縮和貶低自己)

過於幼稚(經常出現一些「退行」行為,比如吃手指等)

那麼對於孩子的疏離也有三種顯著的行為:

孤立(不願意跟父母親近,也沒有朋友,不願意與同伴相處)

舉止不當(比如自殺行為、暴力傾向、蓄意破壞行為)

負面的自我認同(比如一些反社會行為等)

家長想要改變孩子過度依賴和疏離行為,只需正確捕捉到兩者的信號,針對所表現出的行為進行具體引導和幫助就可以。

適度依賴的教養目標,不是為了讓孩子擺脫過度依賴和疏離,還要讓他們掌握適度依賴的技巧,這樣才能很好地與人相處,給予他人幫助並且得到別人的幫助。

更多熱文

孫楊屢遭對手拒絕合影:

輸不起的孩子,也活不漂亮!

成績優異卻是「職場巨嬰」,

如何讓孩子正視競爭壓力?

熱門微課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繫,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育兒師 的精彩文章:

《哪吒》口碑炸裂:孩子,哪怕你又丑又壞,我也絕不鬆手!
201萬年薪招頂尖學生!數理化走天下,竟然越來越靈驗!

TAG:超級育兒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