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病:為什麼終有一日,我會忘記我是誰
「終有一日,我會不知道我是誰,而我卻意識不到。」一位年僅48歲就被診斷為「痴呆」的母親,記錄她患病後令人崩潰的日常生活,讓無數人心酸落淚。
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俗稱老年性痴呆,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AD 多發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臨床表現為進行性的記憶損傷、認知障礙、精神癥狀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喪失。AD 最早的記錄源於1906 年德國精神科醫生Alois Alzheimer 對一位多年遭受記憶問題及語言障礙困擾的女性患者的診斷。目前,全球約有5000萬痴呆患者,AD 患者占其中的60% ~80%。AD患者日常認知和行為能力嚴重受損,但至今仍無延緩或治癒疾病的藥物,這給患者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此,開發安全有效的AD 治療藥物是當務之急。
這種讓人心酸的病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β 澱粉樣蛋白(amyloid beta,Aβ)聚積形成的澱粉樣斑塊和神經元內過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形成的神經纖維纏結是AD 的兩大典型病理特徵。此外,AD 還伴有腦內的慢性炎症反應、突觸丟失及功能失調和神經元死亡等病理現象。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衰老是AD 發病的最大風險因素。當年齡超過65 歲之後,AD 的患病風險升高1 倍,而年齡超過85歲之後,AD 的患病概率高達近1/3。AD 具體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主要有四大假說:神經遞質失調假說、Aβ 假說、tau 蛋白假說及慢性炎症假說。
在丁健院士主編的《高等藥理學》(第二版)中,讀者可以從中找到阿爾茨海默病的分子病理機制及藥物治療的內容。
《高等藥理學》(第二版)詳述了藥理學的發展簡史、基本理論架構和重要的藥物靶標等內容。圍繞神經精神類疾病、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謝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病原微生物感染六類重大疾病治療領域,分述了藥物研發、藥理學的研究成果和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概述了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在藥理學和藥物研發中的實踐應用。
TAG:科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