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 十二緣起(9)緣起差別(3)行差別

《瑜伽師地論》 十二緣起(9)緣起差別(3)行差別

《瑜伽師地論》

十二緣起(9)

緣起差別(3)行差別

《瑜伽師地論》卷第

四、二、二、行差別

四、二、二、一、身行

身行云何?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上):此中說「行」:通身語意。唯善不善、現行種子假色、及思以為自性,此亦有三,感三果故。為行支者:亦唯感總、及俱之業。《成唯識》云:即彼所發,乃名為:行支。由此一切、順現受業、別助當業,皆非行支。即前無明所發之行乃成行故。身語業色,名為假色,依思現行種子。意業唯思,成行支體。唯[准]此五識、所有善惡,即非行支。明知:不能感於總報。此中備云:無色界中,亦有變化,身語二業。而此論文,約欲色界,說身語業。約三界說意業者,據實為語。

身行是什麼?

謂身業。

就是身業,身體的活動所造業力。

若欲界、若色界,在下名福、非福,在上名不動。

「若欲界」,或者是欲界的活動;「若色界」,或者是色界天身的活動。這裡沒有提到無色界,無色界就是沒有色法,所以就不說了。

「在下名福、非福,在上名不動」,「在下」,若在欲界來說,就是「福行」,「非福行」;要在欲界以上的色界天,那就是「不動行」。福行、非福行、不動行,加起來是無明緣行的「行」。

韓清凈《披尋記》:「身行云何等者:入出息風名為身行,風為導首身業轉故。身所作業,亦名身行。由愚痴者先起隨順身業風已,然後方起染污身業。如下決擇分說(陵本五十六卷十八頁)。今說身行,謂即身業,其義應知。又此身業唯欲色界有,是故說言若欲界、若色界,不通無色界,以無所依身故。若在欲界,所起身業感五趣生,是故彼業名福非福。若在色界,定地所攝,是故彼業名為不動。

「入出息風名為身行,風為導首身業轉故。身所作業,亦名身行。由愚痴者先起隨順身業風已,然後方起染污身業。如下決擇分說(陵本五十六卷十八頁)。」有入息風、有出息風,名為身行。以風為前導發動,身業即能隨轉活動。身所造作的業行,也名為身行。有無明的愚痴凡夫,要先生起隨順身業的風後,才能去造作染污的身業。如《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所說。

「今說身行,謂即身業,其義應知。」現在所說的身行就是身業。

「又此身業唯欲色界有,是故說言若欲界、若色界,不通無色界,以無所依身故。」又這種身業,只有欲界及色界的人有,因此說若欲界、若色界,不通於無色界,因為無色界的眾生沒有所依止的色身。

「若在欲界,所起身業感五趣生,是故彼業名福非福。」在欲界所起的身業,所造的福業或非福業,能感得五趣受生,福業能到人天,非福業能到三惡道去。

「若在色界,定地所攝,是故彼業名為不動。」如果是色界,是屬於定地所攝,所以這種業稱為不動業。

延伸閱讀:

1、《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六:如世尊言:「行有三種,謂身行、語行、意行。」當知此中入出息風,名為「身行」;風為導首,身業轉故。身所作業,亦名「身行」;由愚痴者,先起隨順身業風已,然後方起染污身業。如入出息能起身業,故名身行;如是尋、伺與諸語業俱名「語行」,受、想與意業俱名「意行」。如是一切總說身行、語行、意行。

2、《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七:「入息出息有四異名,何等為四?一名風;二名阿那波那;三名入息出息;四名身行。」

四、二、二、二、語行

語行云何?

語行是什麼?

謂語業。

語行就是語業。

余如前應知。

其餘的像前面「身行」所說的,就是「若欲界、若色界,在下名福、非福,在上名不動」。

韓清凈《披尋記》:「行云何等者:伺相,是名行。由此先,語業隨轉,故說語語業」心裡要尋伺,才能夠說出一句話,尋伺相應,名為語行。要先經過尋伺的思惟觀察然後才能夠說話,所以說語行就是語業。

四、二、二、三、意行

意行云何?

意行是什麼?

謂意業。

意行就是意業。

若在欲界,名福、非福;在上二界,唯名不動。

「若在欲界,名福、非福」,若是欲界有情,他的意業,或者是福業、或者是非福業。若「在上二界,唯名不動」,不動業,因為他是修禪定的。

四、二、三、識差別

四、二、三、一、辨相

四、二、三、一、一、舉眼識

眼識云何?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三(之上):「識支」中,明六識者:前論自會,通依一期六識身說,非正識支。《成唯識》說:此中「識種」謂本識因故。唯取行所集當來第八識種,名為:識支。初結生故、總異熟故,不說:余識為識支體。此唯種子、不取現行。此中說:種所生果識為識支體。及《十地經》云:如無明:有子時、果時、識等、皆爾者。《唯識》會云:或依當來、說有現行。因時、定無現行義。故說:識、名色、初入母胎,互為緣等。然依當起,非正種子。泰云:依《顯揚第六》阿賴耶識、通六識攝。藏彼種名、密記攝故。由此而言,此明:六識,名為:識支。理實:亦攝阿賴耶識,六識攝故。

眼識是怎麼一回事情?

謂於當來,依止眼根了別色境識,所有褔、非褔、不動行所熏發種子識,及彼種子所生果識。

「謂於當來依止眼根,了別色境識」,這個眼識不是指現在的眼識說的,「謂於當來」,現在生命體結束了,出現了新的生命體,是指將來的生命體所說的。「謂於當來,依止眼根了別色境識」,就是以眼根為依止處,眼根就是增上緣了。「了別色境識」,依止眼根發出來眼識,眼識有明了性,明了各式各樣的色境,青黃赤白。

「識」是由名言種子現起,但是名言種子現起同時也要有,有支種子,業力的種子。業種子來支持它,它才能夠現行的。

「所有福、非福、不動行,所熏發種子識」,或者是造的福業,或者造的非福業,造的不動業,熏習以前的眼識的種子,叫做「種子識」。種子即是識,名為「種子識」。

「及彼種子所生果識」,種子識,不會永久停留在種子的狀態,遇到因緣,得果報的時候,眼識就現行了,就是「果識」。因也好,果也好都是「眼識」。

四、二、三、一、二、例余識

四、二、三、一、二、一、例同

如眼識如是,乃至意識,應知亦爾。

眼識之外,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同眼識是一樣的,所以「如眼識如是,乃至意識,應知」也是這樣子。那麼也是當來的「依止余根了別境識,所有福、非福、不動行所熏發種子識,及彼種子所生果識」。

四、二、三、一、二、二、顯別

由所依及境界,所起了別、差別應知。

「由所依」,識一定要有「所依」根,就是眼識依眼根,耳識依耳根,乃至意識依意根,要有「所依」根。

「及境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要有一個所緣境。眼識要有色境、識要有聲音,沒有所緣境,識是不能生起的。所依之根、所緣之境;根不同、境不同,所起的「了別、差別」也就不同。依眼根、色境發出來眼識;依耳根及所緣的聲音,發出來的耳識,乃至依止意根發出來意識。

韓清凈《披尋記》:「由所依及境界所起了別應知者:所依眼等六根,境界色等六境,了別謂眼等六。此乃至意得名知。

「所依謂眼等六根,境界謂色等六境,了別差別謂眼等六識。」眼等識所依止的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境界是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了別的差別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眼耳鼻舌身五識都是只能現前了別與剎那了別,唯意識能相續了別與進一步分別。

「此結前說眼識乃至意識得名應知。」這裡的結前,是說眼識乃至意識所得到的名稱都包括種子與現行。

四、二、三、二、料簡

此於欲界具足六種,色界唯四,無色界唯一。

「此於欲界」,若在欲界的眾生,是具足六種識的,眼識、耳識乃至意識。

「色界唯四」,「色界唯四」種識色界天的眾生,六識不具足,沒有鼻識、舌識。因為他們常是入定的,不需要吃人間的欲界的飲食,所以沒有鼻識、舌識了。無色界唯有一種識,就是第六意識,沒有前五識。

韓清凈《披尋記》:「此於欲界具足六種等者:欲界具有眼等六。色界除鼻舌,唯有餘四。色界除眼等五,唯一意

欲界具有眼等六識。色界除了鼻舌識,只剩下眼耳身意識四種,無色界只有一種意識。

喜歡作者請掃碼

文|觀諸法如 校勘|如檀 排版|如梵 編輯|如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鼓是如何被引入佛教中的,發揮著哪些作用?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