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他們才是最應該追的「正能量網紅」!

他們才是最應該追的「正能量網紅」!

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雲 實習生 陳熙

近段時間,哈爾濱工業大學「八百壯士」的愛國奉獻故事「刷屏」,化身為「正能量網紅」。

哈工大主樓(新華社發)

上世紀50年代,800多名青年師生響應國家號召,從祖國各地齊聚哈工大,擔起了教學、科研任務,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這批平均年齡只有27.5歲的的教師隊伍被譽為哈工大「八百壯士」。他們銘記國家重託,肩負艱巨使命,紮根東北,艱苦創業,拼搏奉獻,開拓進取,甘當人梯,踐行科學報國,為共和國的高等教育及工業化建設做出突出貢獻。

20世紀50年代,新調入哈工大物理教研室的25名青年教師

隨著時代的變遷,哈工大「八百壯士」的內涵和外延都在不斷擴展,已經成為哈工大所有教師群體的代名詞。「八百壯士」精神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老一代「八百壯士」締造哈工大精神

在哈工大,「八百壯士」既是一個群體的代名詞,也是一個個鮮活的面孔、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從他們中走出了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馬祖光院士、全國師德標兵秦裕琨院士、全國模範教師杜善義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第一部新體制雷達發明者雙料院士劉永坦等一大批專家學者。

國家最高獎劉永坦院士

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永坦(右二)與科研人員在一起

哈工大」八百壯士「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馬祖光

哈工大」八百壯士「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秦裕琨

哈工大」八百壯士「代表陳光熙

哈工大「八百壯士」代表徐邦裕在實驗室

哈工大「八百壯士」在蘇聯專家撤走後,很快成為哈工大各個專業的教學骨幹,成為哈工大嚴謹學風的倡導者和踐行者,他們秉持「嚴師出高徒」和「鐵將軍把關」的教學理念,對學生言傳身教、嚴格要求。他們特彆強調教師要過好教學關、科研關和水平關這「三關」,把教的功夫做到家;而對於學生則特彆強調要掌握好「三基」——「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要「學好基礎課,練好基本功」。所有學生一入校,首先要接受全面深入的傳統教育,把「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牢記在心。

哈工大老一代「八百壯士」之一的俞大光院士,因治學嚴謹、教學嚴厲而聞名全校。當年,學生們背地裡稱他為「鐵將軍」,他任教的「電工基礎」課被學生稱為「老虎課」,有時全班竟沒有一個人得「優秀」,因為他要求學生不僅會做題,還要能講出道理來。

哈工大「八百壯士」代表、被譽為「鐵將軍」的俞大光(右二)指導學生做實驗

精神傳承歷久彌新

老一代哈工大「八百壯士」躬耕東北、愛國奮鬥,新一代哈工大「八百壯士」賡續傳統、建功立業,「八百壯士」精神在哈工大代代傳承、歷久彌新。他們以一種「啃硬骨頭」的精神,緊密結合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需要,解決了科學技術和工程應用方面的一道道難題,成功破解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面臨的很多關鍵「卡脖子」技術和重大創新成果不足等問題。

哈工大「八百壯士」代表吳從炘手寫的數學教學筆記,如今保留在哈工大博物館。(新華社發)

在哈工大誕生了中國第一個激光專業、第一個航天學院、第一台會下棋能說話的計算機、第一部新體制雷達、第一台弧焊機器人和點焊機器人、第一顆由高校牽頭自主研製的小衛星,研製出全球首個獨立完成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的微衛星「龍江二號」,成功進行了國際首次高軌衛星對地高速激光雙向通信試驗、國際首次人機協同在軌維修科學試驗,突破了世界最大口徑射電望遠鏡的支撐結構系統關鍵技術,新一代磁聚焦型霍爾電推力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空間應用……

哈工大」八百壯士「代表洪晶觀察「激光焊點檢測儀」(1993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善義是哈工大「八百壯士」的代表。20多年前,在國內,複合材料還只是一個概念,杜善義開拓了獨具特色的複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方向,提出用力學的新理論和新方法來解決複合材料應用和研究中的問題,獲得國際國內一致好評。如今,81歲的杜善義院士依然堅守在科研一線,仍然關心國家發展和學校建設,他說:「學校要把國家需求當做主要目標,不僅要解決國家發展和科技發展的重要問題,更要為國家輸送人才。」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善義

杜善義的學生、如今已是哈工大副校長的韓傑才院士感慨地說:「作為團隊的靈魂,杜先生一直在努力為年輕人創造舞台,在學術上幫助成長,在做人、做事上做表率。」

「好的導師並非工匠教徒弟那樣手把手教著干,而是因材施教激發學生潛力,放手讓學生去做、去思考,而不是替學生做決定。」無論是讀研期間,還是工作之後,導師們總是鼓勵韓傑才充分發揮潛能和主動性,自主尋找切入點,設計實驗方案,放手讓他邁向嶄新的學術空間。韓傑才將做出的成果拿給導師看時,他們不會直接幫他改好,而是提出建設性意見,引導他認真求實、辯證思維、精益求精,這種「護航把關」式的訓練讓韓傑才得以迅速成長。

哈工大教師翻譯的教材

哈工大教師為學生授課。(新華社發)

薪火相傳,韓傑才指導學生也是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和興趣因材施教,並將導師們對自己的「心傳口授」教給弟子。如今,韓傑才已培養了25名博士研究生、27名碩士研究生。

朱嘉琦2001年開始在韓傑才的指導下讀博,他感觸最深的是導師的大視野、大氣象、大格局,並給了自己最需要的信任和獨立施展的空間。如今,朱嘉琦已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還獲得了中國青年科技獎等殊榮。被問及取得成績有什麼「訣竅」時,朱嘉琦的回答儼然與導師 「一脈相傳」——最重要的是勤奮,還要思考,不然讀書再多也惘然。

新生代為哈工大「八百壯士」精神注入新內涵

黃志偉教授,國家傑青,曾拒絕國外多所知名大學邀請,從零開始建設結構分子生物學與天然免疫信號轉導研究室。秉持「科研工作最終就是為了造福人類」的研究理念,他帶領研究團隊,在僅僅3年多一點的時間裡先後破解了3個世界科學難題,在生命科學相關研究領域的世界最前沿發出了哈工大人的最強音。

黃志偉與他的科研團隊在做實驗

科研育人兩不誤的黃志偉,希望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將科學的精神傳遞下去。「作為高校青年科技工作者應當更有夢想、更有激情、更有擔當,做出更多教科書級別的原創研究成果。」在黃志偉和他的團隊成員身上,展現了哈工大新一代「八百壯士」的責任與擔當。

黃志偉與他的科研團隊在做實驗

「哈工大的老師都很『實 』。他們都是以最實在的方式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年僅42歲的哈工大電氣學院副院長、教授霍炬如是說。正如哈工大校長周玉院士總結說,哈工大「八百壯士」精神的主要涵義之一,就是要恪守「實」「真」「嚴」的標準,孕育了基礎理論功底紮實、工程實踐能力堅實、思想樸實、作風踏實、創新求實、創業務實的優良校風。

霍炬在講課第一年,為講好短短一個課時,往往要花費很長時間去備課,他盡量模仿優秀的老教師和自己導師,試圖達到他們優秀的教學水平。霍炬在36歲時被評為教授,他說「老師要對孩子的成長負責,教書更教人。八百壯士對工作的執著已然成為哈工大的獨特風格,我深受這種環境和氛圍的影響,我要讓學生都成為這種精神的受益者。」 在數年的教學經驗中,霍炬發現現在的學生自主性、個性化更強,那麼教學就要隨著學生的特點而變化。「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變老師變。」在繼承中發展,在傳承中創新。

老一代「八百壯士」奠基了哈工大精神,新生代「八百壯士」為哈工大精注入新內涵,幾代哈工大「八百壯士」堅守東北,不僅為百年哈工大續添持續發展動力,也為科技資源大省黑龍江保持雄厚的科技創新實力提供了力量源泉。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除註明外均由作者提供

編輯:張爽(實習)

審核:朱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清華老師板書太養眼!簡直捨不得擦…
北京「東單路口」,這下又火了!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