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官員如何上朝會?需不需要簽到、請假

明朝官員如何上朝會?需不需要簽到、請假

明朝皇帝參加朝會,從朱元璋、朱棣時期的日常處理作用逐漸弱化,到了明朝中前期其作用只起到禮儀價值,對實際處理事務沒有多大價值。

(1)朱元璋對朝會非常重視,朱棣開始忽視朝會

1364年正月,吳王朱元璋著手建立官署制度,三月制定了官制、班次。朝會問題正式出現,從吳元年(1364年)到洪武十二年(1379)年,比較正規,和歷朝歷代差不多。但是自從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後,朝中沒有宰相,且他對功臣無論文武、也不論元投降文武或渡江後文武都進行了整治乃至屠戮,朱元璋將朝會作為政治宣講地。

其朝會特點是參加朝會的人非常多、且大小官員、各類事務全都可以上,甚至不是官的耆老都可以參加。政治宣講的主要內容就是遵守法律、講究忠誠等等。日常朝會往往按照「大朝會」去辦。

直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為朱元璋身體不方便,如此盛大的朝會開始停止了。朱允炆時期的朝會還是如期舉行。但朱棣繼位後事情發生變化,對朝會不太重視,直到永樂七年(1409年),朱棣開始在右順門內的便殿開始早朝,七年後又把朝政交給後來的明仁宗。自此朝會也基本屬於半停狀態。

從永樂八年到二十二年(1410年到1424年),永樂五次親政期間,朝會基本上不在進行,基本不再舉行朝會。

(2)票擬制度在宣德年開始,弘治時期成型,朝會的作用已經被「內閣」和太監間的溝通取代

宣德時期到弘治時期(1425年到1505年),明朝的內閣權力逐漸上升、廠衛特務統治也逐漸完善形成,由此,最終形成「票擬制度」。

「票擬制度」本質上就是奏章由司禮監收進後由內閣擬票,皇帝御筆或司禮太監批答後施行。皇帝將日常政務授權給內閣、司禮監代行,朝會的作用已經很小。

明英宗之後,朝會參奏不得超過八件,提出的八件奏章要事先交給內閣,由內閣閣員提出處理意見,早朝時皇帝照答即可。

明武宗朱厚照

由此,明英宗以後的朝會已經不具備朝會的政治決斷、宣講的職能,只具備禮儀——天下有皇帝,皇帝是老大,大家都得尊重他。

明憲宗開始,朝會甚至成為「例會」,都有一套「程式化語言」。同時,奏事已經降到最多五件。

明武宗登位後,長期較長時間的廢朝。對朝會的作用,嘉靖皇帝就說過一句真心話:朝堂一坐亦何益!

嘉靖、萬曆兩位皇帝都長期不坐朝,根本沒有耽誤工作。朝會根本沒有作用,也是關鍵因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耶律大石率200人創西遼,與趙構建南宋方法很類似
元載崛起:王毓秀背後的太原王氏與王忠嗣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