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媽媽,我打死你!」當孩子說狠話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01
「呸!臭媽媽,我打死你,你是壞蛋!」
逛商場的時候,閨蜜琳的兒子航航,因為媽媽不給他買汪汪隊玩偶,沖著琳又叫又打。
閨蜜一聲不吭,黑著臉直接拽著航航上車,關上車門後,對著航航一陣吼:「說了多少次了,不許罵人,你還罵。」
航航「哇」地一聲哭了。
閨蜜滿臉無奈地說,最近航航開始說髒話、狠話,天天把「臭媽媽、打你、去死吧……」掛嘴上,越制止越來勁,搞得她開始懷疑人生,一直在反思自己,覺得是自己教育有問題。
為什麼孩子有點不順心就開始口無遮攔說狠話?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因為他們長大了,自我意識逐漸加強,希望自己能掌控一切,但對世界又充滿畏懼,缺乏必要的安全感。
於是他們會想盡辦法,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在不順心或不合心意時,先用語言表示不合作;如果語言行不通,就開始通過態度和行動反抗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當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見的時候,它就會變成好的,比如熱情和愛;
當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見,就變成黑色的,比如憤怒、攻擊,是破壞性的。
孩子有多用力攻擊你(人),就有多麼地需要你。
他們需要的是:媽媽,聽聽我、看看我真實的模樣。
02
孩子那些令人鬧心的行為,背後的需求是什麼:
1F
情緒的不正確表達
馬舒雅的女兒米雅,和媽媽一起參加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時才4歲,卻活脫脫是個叛逆小女孩:
媽媽讓她買橙子,她非要買麵包;
把弟弟推開,反耍賴說是弟弟打她;
要吃冰淇淋,就躺在地上打滾;
媽媽讓她睡覺,她不肯,不僅要拿小豬佩奇,還對媽媽又打又踩……
孩子每一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原因。
她每一次叛逆與攻擊的背後,從語言到行動都詮釋了她的需要:
媽媽幫幫我。
那些狠話與攻擊,是她宣洩自己感受的方法之一。
因為她不懂得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只能用狠話來表達內心的不滿,或是表達自己的觀點——
我不同意。
我不開心。
我不喜歡。
2F
感受語言的力量
有段時間,幼兒園老師跟我說:女兒很喜歡說「我討厭你」。而我在細心詢問之後才明白,女兒只是想看到小朋友聽到這句話時,那個「突然一愣」或「委屈生氣」的表情。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某個時期,他們會在人際交往中,非常喜歡用「屎尿屁,死,滾,殺,打」之類的語言。
因為這樣的語言是具有力量的,它能影響甚至操縱別人的情緒。
孩子說這些狠話意味著孩子對語言有了很強烈的感覺,他們會反覆使用,不斷來試探、發展自己的力量,觀察別人的反應,試圖引起別人注意或實現自己的目的。
這也是3-6歲的孩子處在「Horrible3」中咒詛敏感期的特點。
來源《巴黎淘氣幫》
不用擔心,耶魯大學的保羅·布盧姆博士說:
「這只不過是孩子的語言學習。一句髒話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什麼特殊意義。他們以後才會逐漸了解到這些話犯了禁忌。」
此時,我們只需耐心引導就好,等這個階段過去,孩子自然而然就不會說這些狠話。
3F
尋求愛與關注
綜藝節目《放學後》,高子皓媽媽忙於照顧前來做客的表妹安靜,忽略了高子皓,無論是安靜弄壞了玩具,還是在爭抱抱毯時,媽媽的口頭語就是:高子皓,你是哥哥,你要讓著妹妹。
當高子皓被媽媽嚴厲地訓斥後,委屈地跑回了屋,他邊走邊傷心地嘟囔:我要自己弄好自己。
來源《放學後》
甚至躲在自己的小床角落裡,縮成一團在偷偷地哭泣。
後來,高子皓面對著鏡頭,說出來心聲:我不喜歡錶妹到我家,因為那樣我的生活會變,媽媽的愛也會變。
每一個孩子的心裡,爸爸媽媽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希望擁有爸爸媽媽能專心地愛自己。
很多時候,孩子說狠話、做錯事的背後,都只是希望爸爸媽媽的目光,能在他們身上多停留一會兒。
4F
多元化模仿的結果
《放學後》里,當安靜把高子皓心愛的玩具弄壞了時,高子皓脫口而出:「看看你乾的好事。」
有人問高子皓的媽媽:「你在家是不是經常說這句話?」高子皓的媽媽笑了,默認了。
有一段時間,對面鄰居的孩子天天,喜歡看動畫片《熊出沒》,每天掛在嘴上的就是光頭強熊大熊二們的口頭語:「見鬼」、「臭狗熊」、「去死」...
孩子是天生的觀察家,在出生後,就在觀察和模仿別人的行為中成長。
他們最初的模仿對象就是自己的家人,然後隨著成長,接觸的人和事不斷增多,模仿的對象也不再局限於家人。
來源《巴黎淘氣幫》
他們會看到什麼就會模仿什麼,並直接在生活中表達出來,但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並不明白哪些是正確,哪些是錯誤。
03
面對孩子說狠話,很多媽媽都問:怎麼辦呢?有時候氣得冒煙了,尤其人多的時候,還特別尷尬!
01
用平常心對待
美劇《摩登家庭》里,小女孩lily學罵髒話時,爸爸聽到後忍不住大笑。後來,爸爸帶著她參加朋友婚禮時,Lily故意大聲說了很多髒話,想讓爸爸和朋友們開心,結果適得其反,可Lily並不明白錯在哪兒。
來源:《摩登家庭》
心理學家斯金納在研究修正人的行為時,提出的「消退」方式很適合導正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剛開始說出一些髒話或狠話時,我們可以直接忽略,視若平常。
因為我們越在意、越制止,他們越要說。
很多時候,孩子看到這些語言,沒有達到他想要的效果,漸漸地就會對這些語言失去興趣。
02
引導正確表達
用正確的辭彙去表達想法,是我們應對孩子異常情緒與行為的關鍵。
昨天,閨蜜帶著剛滿周歲的孩子到我家串門,女兒看著我們圍著孩子轉,突然就吃醋了:不停地喊媽媽、媽媽;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吃水果;
故意把電視聲音調得超大聲……
她的這些行為,成功地引起我的注意,我抱著她,在她臉上狠狠地親了一口說:你是不是想讓媽媽也抱抱你、親親你,對不對?
她的臉上笑成一朵花,心滿意足地點點頭,跑回屋裡了,那個愛搗亂的小孩不見了。
當孩子因為情緒而語言行動異常時,我們可以引導他們,正確地說出自己內心的情緒:我累了,我生氣了,我鬱悶了……
適當地引導他們學會正確地表達情緒,既能疏導負面情緒,又能避免異常的語言與行為。
來源:《巴黎淘氣幫》
03
必須要堅持的小原則
孩子滿嘴髒話、狠話的階段,只是成長路程的一個小插曲,很快就會過去;可當孩子習慣說狠話時,我們也必須要有堅持的原則。
《媽媽是超人3》中,嗯哼家裡來了兩位小客人,霍思燕忙著照顧他們,無意中忽視了兒子嗯哼的感受,嗯哼開始發脾氣,說各種狠話:
我不想跟你一起做火箭了;
不想給你買一百個化妝品了;
我不想和你說話了;
晚上不跟你睡了……
霍思燕冷靜地應對他:
「你自己冷靜冷靜吧,你今天真的很不乖。」
「隨便你」
「好,那就絕交了,對吧。」
一向溫和寬容的霍思燕,在嗯哼說狠話的時候,卻如此堅決地維護自己的立場,只是想讓孩子明白:
這種話不能亂說,這種行為也不可以有。
04
事實上,最好的親子時光,也是最好的教育時光。
會好好說話的父母,即使孩子一時落入說狠話的誤區里,也會很快地走出來,因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如果父母之間不好好說話,不僅有損夫妻之間的感情,孩子最終也會習得父母的樣子。
孩子滿嘴髒話、狠話,只是成長路程的一個小插曲,很快就會過去。
與此相比,他們更需要的是我們能篤定地、有力量地陪伴他們,一起走過人生中的特殊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