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戰時無人能擋的馬克沁機槍為何沒被李鴻章引進?真相十分辛酸

一戰時無人能擋的馬克沁機槍為何沒被李鴻章引進?真相十分辛酸

「不但一個王朝,而且一個文明看來已經崩潰了,但由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一些傑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們終於死裡求生,再延續了六十年。」這是美國漢學家芮瑪麗對晚清洋務運動的評價。談及洋務運動,人們往往聯想到李鴻章。確實,如果沒有這位晚清重臣的努力,清朝的滅亡要來的更早。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清朝可謂內憂外患,除了要時刻提防窺視中華的西方列強,還得保持國內政權的穩定,這是十分不易的。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聯合朝中大臣,主張學習西方的光、電、輪船,火車,等等一切先進技術,若要保證清朝利益不受侵犯,「洋務」是重中之重。就這樣,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開始了。

事實上,洋務運動並非常人所想的那般簡單。清廷從國庫里抽的錢是有限的,若想在幾十年里就達到西方資本列強那般厚實的底蘊,明顯不可能,我們可以通過一件小事明白當時的李鴻章是何等的辛酸。

1883年,英國人海勒姆馬克沁發明了馬克沁機槍,這款機槍自誕生起就一直被改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可謂呼風喚雨。其實,這款神器李鴻章早年是見過的,當時也正是洋務運動辦的如火如荼的時候。

十九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一次偶然的機會,大英帝國向清朝發出邀請,英國人舉辦了一場軍事武器博覽會。清廷打著出去見識的態度,派李鴻章前往拜訪。博覽會期間,英國人馬克沁隆重向李鴻章推薦了自己的傑作「馬克沁機槍」。

時國人雖已經睜眼看世界,但與西方還是有明顯差異。馬克沁為了證明自己的機槍有多麼厲害,朝遠處的一顆大樹連續射擊,李鴻章親眼目睹這根樹木被機槍掃斷,不由大驚。然後又找翻譯向馬克沁詢問這款槍支剛才打出多少子彈。馬克沁滿臉驕傲的回答:「三百顆左右」。李鴻章知曉後連忙擺了擺手,嘴裡直喊:「太快,太快。」隨後便默默離開了。

如此「神器」為何不受李鴻章待見?如若清軍拿在手裡,又怎會忌憚耀武揚威的洋兵?實際上,李鴻章就是認為這種機槍花費的彈藥太多,清軍用不起,再加上如果稍向馬克沁詢問價格,十之八九會被狠宰,這也使得李鴻章果斷放棄。不是李鴻章無心引進軍火,而是現實太殘酷,多多少少我們可以看出這位老臣的辛酸與無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向東向南看 的精彩文章:

關東軍精銳70萬人,7天就被蘇聯俘虜60萬,那麼怕蘇聯?
清朝最猛「關係戶」,八國聯軍不敢進他王府,溥儀大罵不知廉恥

TAG:向東向南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