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曉云:談書法創作形式的創新

孫曉云:談書法創作形式的創新

孫曉云:談書法創作形式的創新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孫曉雲

書法創作,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就是創作的形式。在古人的句子里,是沒有「創作」、「形式」這些個詞的。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西方文化逐漸進入中國,由翻譯而形成了許多複合辭彙。「創作」、「形式」就是複合詞。所謂「形式主義」的定義,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應該說,「創作形式」的概念是伴隨著現代藝術而來的。

形式,起源於實用,起初並非以為形式。就象人當初的「衣服」,是為了禦寒、遮羞。當人們意識到形式,並把形式單獨拎出來討論時,就象現代的「時裝設計」,貂皮衣下可以露著肚臍,與實用已經相距甚遠了。現在來談傳統書法的現代創作形式,先將它暫切為三個概念:傳統書法;創作形式;現代。

一,傳統書法。

我們可以從大量的古代碑帖中,看到傳統書法的各種書休、各種風格。說穿了,古代碑帖就是傳統書法。在這裡已經毋須贅言。

孫曉云:談書法創作形式的創新

二,創作形式。

傳統書法的創作形式,都是古人在不同的年代,從實用開始發展的。比如信札、手卷、冊頁、中堂、對聯、條幅、橫幅、扇面等。

在宋代之前,無論紙張還是縑帛,用於書法,其豎寬不過一尺多,所以那時主要是信札、手卷、冊頁諸形式。當明清廣泛使用大幅紙、縑帛後,才出現了中堂、對聯、條幅、橫幅,大都是裝裱成軸。那時的房子牆壁較高,裱個七、八尺才般配。條幅與使用屏風有關,稱作為四條屏、八條屏的,這個「屏」,起初就是指屏風。扇面,更是為了實用,隨身攜帶,既可解暑,又可觀賞。

古人的紙,是以潔白與光滑為美的。我們今天在博物館看到唐來人的摹本,皆用名貴的硬黃紙,據記載,當年新的硬黃紙「晶瑩剔透」,而我們所見,卻已是深赭石色。就象我們以青銅器的銹綠為美,實際上青銅器在剛剛製作出來時是銀光閃亮的。碑帖上的殘缺,實為年代悠久,蟲蛀破損,當初哪裡會是這樣。

當我們談起唐人摹本,談起青銅器,除了不可變化的墨跡與器皿造型,深赭石的紙與銅銹綠已作為我們客觀上的審美標準。所謂傳統、所謂古典,實際上屬於複合審美。這種審美,疊加了許多的東西。

當我們把這些東西單獨拎出來摹仿、理論,並加以重視、發展時,就稱為了「形式」,而且是「創作形式」。

孫曉云:談書法創作形式的創新

三,我們再來看看「觀代」。

再尚古,我們也無法逃避一個事實一一我們是現代人。因此,現代書法首先要考慮一個客觀條件展覽。

展覽館是高大的,與老式住房相差無幾。前些年的展覽和家庭懸掛差別並不大。而現代的房子高不過三米左右,比展覽館要矮上好多,所以,展覽效應與家庭實用逐漸拉開了距離。家裡又是衣櫥書櫃,又是沙發桌椅,別說七、八尺的條幅、中堂,去掉個一半都掛不下。於是,鏡框在家庭普遍使用,斗方、鏡片的形式使用開始多了起來。斗方、鏡片自古有之,古人把它裝裱成冊頁,一般是集數幅為一套。後人不同的是將其單獨在鏡框中掛出。

孫曉云:談書法創作形式的創新

八十年代初,我在北京榮寶齋買了些信箋紙,在上面寫小字,當時僅僅是因為這種紙不太洇(我不喜歡用生宣尤其是用凈皮寫小字,澀而滯,細微處難以表現,又有紅條紋,挺可人的。我就將四張信箋連在一起,刊於八一年底書法雜誌。十年後,我在全國五屆書展中獲獎的作品就用了這種形式。85年,我將朵雲軒的箋紙分別三幅裱於一條屏,展覽發表。

這種形式適用於獨立的幾個內容,集成條幅式。幾個圓形、扇形等均可。全國四屆書展中,我的獲獎作品是三張斗方裱成豎條。這樣,既可以避免單獨一張而過小,又可以不破壞信札的審美形式。

同時,我又在對聯紙上按觀有的瓦當圖案,分別幾段寫連續的文字,又可以集成條幅的形式。利用瓦當圖案的效果,既增加了古典色彩,又能將文字整體化。或在整張紙上分幾段橫寫,又可以整體作中堂形式。八十年代末,我在一些展覽中都用了這些形式。

孫曉云:談書法創作形式的創新

在全國四屆中青展中,我在一張四尺整紙中寫書論,我分成四塊橫式,在每一塊橫式中,分別寫一段隔一條豎線,書論有長短,隔段就有大小。這樣一來,保持了四尺整紙的整體效應,又象將一頁頁帖箋拼帖而成。後來,我又將此演化為隔段的四條屏。

九十年代初,朋友送我有底畫的四折小箋紙,大概是身為女性的原因,不甚歡喜。配有精緻的指甲蓋大小的行書與小楷,非常好看。當年唐代女詩人薛濤自己做「薛濤箋」,深紅色,很精小,為書家所喜愛,得以廣為流傳。在全國六屆書展中,我的獲獎作品就是將兩張四折有底;畫的小箋紙,上下裱為條幅,很小,可以讓人靠近了看細外。

宋代的「書」,為對齊剪裁、編頁號,在每一頁的中間都畫上「魚尾」的標誌,我就此採用,在一張紙上畫一個至四個不等的「魚尾」。我在全國首屆行草書大展上獲獎的作品,是以兩頁紙相連的形式出觀的。

孫曉云:談書法創作形式的創新

八十年代後期,我常利用裁下的七、八分的紙條,將其折成約三寸的窄冊頁,能拿在手裡翻看,又能展開整休作手卷看。後來,我在店裡買到了這樣的冊頁。這種窄冊頁,其實最早起源於君臣上朝時手裡拿的狹長木板, 叫「笏」,可隨時在上面記事。稍方些的冊頁顯然起源於「牘」。我曾用仿古宣寫這樣的冊頁,並在前後接上了冊頁的面和底,在上下分別用赭石或花青顏色勾邊,作為貼邊。

孫曉云:談書法創作形式的創新

另外,我平時還將一幅作品上面用另色的紙銜接,換一種書休寫一段敘文或跋文,也很古典雅緻。

當然,還有不少形式可以挖掘。說到底,形式是外殼,是表象,是打扮,書法本身才是實質,才是核心,才是長相。又有俗話說,三分長相,七分打扮。為什麼說七分?看來這個打扮還是挺要緊的。打扮得休,令長相增色三分。毋庸置疑,長相當然重要,雖說只有三分,可是缺一分不可的,若缺,打扮得再起勁,也是東施效顰。

故此,在傳統書法中;尤其是帖學書法的現代創作形式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形式,可以在一夜之間學會,而傳統書法的書寫功力與技巧,不是一朝一夕能掌握得 了的,這是實質。我們要大量臨習古帖,耳濡目染,要肯花時間,甚至每日不輟。

二,用以上形式書寫,字須在方寸之內,不宜過大,否則實質與形式不符,會產生大人穿小孩衣服的感覺。

三,不要一味摹仿、套用現有的形式,避免唯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義」,從實用、自然 出發所產生的形式才是有意義的。

孫曉云:談書法創作形式的創新

孫曉雲,1955年生於江蘇南京,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十八次、十九次代表大會代表,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江蘇省政府參事,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江蘇省美術館名譽館長。全國書法展、蘭亭獎評審委員,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院副院長。中央美術學院博導、碩導,蘇州大學博導,南京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院長。

榮 譽

中共中央國務院「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勞模)和三次省部級勞模,中組部、中宣部、人社部、科技部「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中宣部全國首批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文化部「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中國文聯「全國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中國書法最高獎「蘭亭獎」「藝術獎」、江蘇省委省政府首屆「紫金文化獎章」、全國七次書法大獎等。

轉載聲明: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投稿及廣告推廣合作請聯繫:

郵箱:cmlwf@126.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智永學《蘭亭序》,這就叫家法
《王良常篆書詩經》鑒賞/《近三百年稀見名家法書集粹》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