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懂美國三十年代大蕭條的原因和過程,國家也會荷爾蒙過剩
一說到上世紀美國的大蕭條,絕對是一堂高深的經濟課程,還有應該參考《國富論》和《資本論》。什麼表面原因,深層次原因等等,通常最終的結果是明白的還明白,半明白的糊塗了,糊塗的基本就傻了。
其實說穿了真沒這麼複雜。
先說個最粗的輪廓。1929年10月,美國股市崩盤,華爾街直接亂套了。接著幾年,老百姓兜兒里沒錢了,消費和投資都一沉到底,工業產值和就業率也跟著探底,大量公司倒閉、裁員。最慘的1933年,美國有1500萬人失業,一半的國家銀行倒閉。從頭到尾,1929年到1939年的十年,這就是大蕭條。
有大蕭條就一定有大增長。有個詞叫「咆哮的二十年代」,說的就是這段。從1920年到1929年,美國的財富直接翻了一番多,人們做著各種發財夢,尋找投機機會,夢想一夜暴富。於是股市就成了比賭場還熱門的地方。從百萬富翁到廚師門衛,都在干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積蓄都扔進股市,因為它每天都在漲。
1929年8月,在人們毫無戒備之中,股市到達巔峰。但絕大多數人沒發現,或是不願發現,當時已經出現產量下降、失業率上升的苗頭,股市中股價與實際價值正迅速背道而馳。
而且當時人們工資還不高,可是心大,所以拚命借貸,但消費能力卻開始回落。
1929年的夏秋之交,美國經濟開始衰退,但仍比較溫和,人們也還沒從暴富夢中醒過來。但到了10月下旬,一切都不一樣了。
10月24日和10月29日,分別是發生「黑色星期四」和「黑色星期二」,美國股市暴跌崩盤。兩天的成交量分別是1290萬股和1600萬股。數以百萬的股票變成一張廢紙,以「保證金」入市的基本也都被強制平倉。
股市崩盤帶來最直接的後果是信心沒了,恐慌蔓延。企業開始減產,裁員,即便還有工作,也大都被降薪。原先的很多消費是以貸款方式購買,這下沒法還了,要不就是沒錢還,要不該還的錢比重買一個還多。
而以當時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向世界,尤其是歐洲各國蔓延。話說正是在這重要時刻,美國也攤上了一位奇葩總統,就是埃德加.胡佛。
按說胡佛應該是絕對的專家,他曾經擔任過美國的商務部部長。但是他卻有一個非常堅定地觀念:既然是自由經濟,政府就不該伸手干涉,至於創造就業崗位、刺激消費這些事兒,政府就更沒有義務了。
胡佛政府顯然沒弄清情況,他們覺得三年內經濟必然好轉。但事實是1930年美國失業人口400萬,1931年變成600萬,前面說了,1933年,變成1500萬,這個數字已經是當時美國人口的20%了。
農民還在種莊稼,卻沒法收割,因為收了更賠錢,而另一方面,大量人口買不起吃的,甚至餓死。我們說的牛奶倒河裡之類的故事,就是這麼回事。
1930年秋天,大量美國人開始擔心銀行的安全,於是他們要求從銀行拿走現金。這就形成了擠兌,銀行只有拚命清算貸款以補充現金儲備。這股風潮在1931年的春秋兩季和1932年秋天持續橫掃美國。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到1933年初的時候,倒閉的銀行數量高達數千家。
瘋狂的經濟災難催生變化,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以壓倒性多數當選總統。羅斯福的改革有力地緩解了美國的經濟困境,主要手段說穿了也就是政府干預經濟、國家創造就業。即便如此也並非一帆風順。在1937年時曾出現過嚴重倒退。
大蕭條時代的另一個副作用,就是各國的極端政治運動。包括墨索里尼、希特勒等,都是在這種大環境下迅速取得本國基層階級的支持,這些極端政治最終引發了全球規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不過戰爭卻是解決大蕭條的最後鑰匙,大量徵兵和所有國家工業機器的全負荷運轉,讓美國的失業率甚至遠低於「咆哮的二十年代」,同時戰爭催生了大量的需求,各類新興產業也蓬勃發展。所以最終治癒美國三十年代大蕭條的竟然還是戰爭,真有點沒事兒就作,挨頓打就老實的意思,國家難道也會荷爾蒙過剩?
※西方歷史上的八位著名異裝癖,最後一位非常出名
※乾隆皇帝的身世,只因一件小事沒澄清,立刻就變成了千古之謎
TAG:吳先生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