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亞論壇:「我的知覺空間」
海德格爾說,人類應當詩意地棲居。
然而物慾席捲的社會,面目相似的居所林立。是否有一種更適宜人類天性的居住方式?我們無法停止對這一問題的想像。
2018 年 10 月 12-15 日,世界建築雜誌社與阿那亞一同,召開了第二屆阿那亞建築論壇。建築界的中外大師與跨界精英齊聚海邊,共話建築與藝術、建築與生活、建築與人的關係。
本次主論壇以「我的知覺空間」為話題,分論壇為建築師與跨界大師的精彩對談。阿那亞建築師處女作獎也宣告設立,這也是國內第一個關注建築師處女作的獎項。此外,還有豐富的文藝活動,為理解建築和空間提供不同的視角。
1 大咖·先鋒:探索知覺空間與未來之家
柯布西耶認為 :「現代的建築要關心住宅,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而平常的住宅。」在當今城市的快速更新中,物慾大量湧現,可生存居所如同複製粘貼,單調而缺乏想像力,潛意識中更為人性的需求被忽視了。
好的建築,自然與其相伴,藝術在此而生,它即是居住本身,可感知、可觸碰。當我們棲居於美好的社區,才能獲得精神上喜悅,重新找回自身的認同感,尋到真正的安心和舒適。
本次建築論壇的主論壇圍繞著「什麼是人類未來的家」展開,探索更適合人類天性的空間環境。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總規劃師施衛良、非常建築創始人張永和、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夏鑄九、德國《建築世界》(Bauwelt) 雜誌主編鮑里斯·沙德 - 賓索(Boris Schade-Bünsow)等中外學者專家匯聚一堂。從如何追求建築與自然的理想統一,到如何營造多樣性、混合型和實驗性的未來社區,豐富信息和觀點為我們勾畫美好家園的未來圖景。
2 跨界·對談:讓人的感官與建築碰撞
這一次,我們不談高深的理論與複雜的歷史,而是回歸本質,回到人,探討人的感官知覺與空間的體驗。
此次分論壇各自以眼睛、耳朵、鼻子、嘴、皮膚、身體為主題,眼睛聚焦於觀看與閱讀,耳朵在於傾聽,鼻子嗅聞,嘴吐露與品嘗,皮膚接觸,身體意為置身其中、感受周遭。
同時,跨界對話的形式,也是一次不破不立的先鋒嘗試。參會嘉賓既有中國鄉建院總設計師房木生、無樣建築工作室創始人馮路、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常務副院長孔宇航、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宋曄皓等業界專家和學者,也有 UCCA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副館長尤洋、音樂人范憶堂、AROMAG 創始人曾鴻等跨界精英。
其中,范憶堂還帶來了精彩的跨界表演。這位音樂人從古典到先鋒,從地下搖滾到國家大劇院,打造出了獨特的個人風格。他推出了《出色》等唱片,參與了眾多藝術節的創作、表演及指導監督,亦為戲劇、美術等不同門類的藝術融合作出了努力。
我們拋開了晦澀難懂的字句,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來探討與感受建築的奧秘。以最直接的五感和身體去感悟空間,從人類最本源的需求出發,撇開物化的思維方式,那些隱藏在物質背後的重要元素才有機會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士與建築大師思緒碰撞,跨界觀點交鋒,或新奇有趣,或睿智前沿。
而跨界的演唱、合唱、舞蹈、茶道等表演形式,也為感官知覺與建築的主題增添又一抹靈動的內涵,讓觀者在話語和思想之餘,獲得了更為多元化的美好體驗。
3 新銳·成長:處女作大獎和公益招募
在建築論壇期間,阿那亞建築師處女作獎(Aranya First Building Award)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建築師處女作獎項。獎項聚焦青年建築師的第一個作品,選取其中的傑作予以鼓勵。這是阿那亞對建築領域未來精英的支持,給那些不懈奮鬥的優秀年輕人以堅持下去的動力和決心。
同時,阿那亞也在此次論壇活動中,招募了高校青年學生作為志願者。參與者不僅可以近距離與建築界的嘉賓大師接觸、交流,聆聽他們的先鋒思想,增長自己的智識與眼界,還可獲得阿那亞社區積分換取相應權益。
阿那亞關注青年的教育、實踐與成長,他們的身上有著無限的可能,當這些美好的可能性匯聚在一起,就是社會最寶貴的財富。無論是阿那亞建築師處女作獎還是青年志願者招募,我們都期待這些鮮活的、才華橫溢的年輕人能夠更好地成長。
4 藝術·實踐:當建築之美遇到生活之美
藝術的終點是生活,生活也可以一種更文藝的方式來表達。建築之美承載著生活之美,而更為開放、友善的文藝生活空間則增添了建築的內涵,也滋養著我們的精神。
隨著跨界藝術家們在阿那亞齊聚,一個先鋒藝術試驗場也就悄然誕生了。建築論壇特別展是一項公共藝術計劃,也是我們在藝術與生活中找到的一個落腳點。
海邊的居民們,將生活安放於阿那亞的場域之中,與環境、建築共同呼吸,在美好的藝術與生活中,走向身體與心靈的和諧自在。
篇首
03第二屆阿那亞論壇:「我的知覺空間」
主論壇
04 夏鑄九
我的知覺空間——身體
07 鮑里斯·沙德-賓索
居住/生活空間:居住在21世紀
10 馬寅
如何做好一個業主方
13 施衛良
街道感知與街道共治
16 張永和
南東南
20 三輪良惠
WHAIS和我的知覺空間
22 論壇討論
「身」
24 古佳妮
身體材質的建構對當下環境的回應
26 伊什提亞克·扎希爾
回應地方與響應式設計
28 魏春雨
地方之謎
30 朵寧
身體力行
32 臧峰
健康的身體
34 水雁飛
柔物
「皮」
36 葛惠超
觸碰/觸動
38 范蓓蕾
超越內外的邊界
40 穆鈞
樸素、真實與情感
42 楊明
皮·相——關於建築表皮屬性的芻議
「耳」
44 馮路
二分廊
46 王岩石
Yanny or Laurel
48 范憶堂
耳
50 張樺
被建築師忽視的人類器官——耳
52 張昕楠
聞心·雕隆
54 庄慎
分解知覺
「眼」
56 尤洋
觀看與閱讀
58 方振寧
微寫作與微閱讀
60 孔宇航
另類的視野
62 房木生
共生風景
64 胡錚
看不見的秩序
66 陶磊
向內看
68 莊子玉
從中國形式到中國敘事
「鼻」
70 曾鴻
居所空間的氣味標誌
72 張佳晶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74 青鋒
知覺與本體
76 宋曄皓
鳥·人·房·村
「嘴」
78 耀揚
餐廳與設計——我們和設計師的那些故事
80 Phil
空間與咖啡
82 關飛
素食主義
84 李丹鋒
口呂品?
86 龍灝
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關於建築評論的斷想
88 岡野美紀子,曲直
從五感到空間,從空間到生活
90後序:阿那亞是什麼——精神建築
封面攝影:倪楠
封底攝影:在野照物所
本期責編:龐凌波,潘奕
全文刊載於《世界建築》2019S1期。轉載請註明出處。
※四合院的現代設計
※2019國際竹建築設計大賽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TAG:世界建築 |